浮華·沉醉(張偉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 |
《浮華·沉醉》是中國當代作家張偉東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浮華·沉醉
不知不覺,那年夏天就悄悄地溜走了,不曾有酷熱的溫度,卻安靜得很,就像那美麗的青春,仿佛不曾有過喧鬧和閃耀,便悄悄離開了。秋風沒經允許就熱烈地擁抱了我們。
說世界大,還真是小。時至立冬,在上海的浦東區八佰伴購物,竟然碰到了家鄉的筆友,他棄文從商了,在上海的浦東區開一個「犇三鑫火鍋」,鋪面不大,但外表看起來卻很豪華。他領我在飯店附近轉了一圈,那一片像上海老式的弄堂,從窄窄的通道走過去,是一棟棟面積不很大裝修得很典雅而有特色的飯店、酒吧,門面都有招牌,名字起得各個寓意不凡,叫人忍不住有窺視的欲望。從落地玻璃看進去,坐在裡面的人,衣着光鮮,一副輕斟細酌的樣子。可以看出,這裡至少不是民工所能經常光顧的。
但這裡也並不是浦東區的繁華地帶。
酒吧坐落的格局,都有點國外的格調。我似乎對這些充滿着優雅的各式風情的酒吧心存距離,最後找了一家壽司店坐下來。進了門,店堂不大,但從店內的裝飾到桌椅、餐具,都透出刻意的雕琢,連菜單也不尋常,是寫在素緞上的。菜價不菲,顏色搭配得讓人看了就有食慾,不過味道不能恭維,是講究的形式下掩蓋的粗陋。
儘管雙休日,酒吧的人並不多。應該都去鍵身了吧。我猜。上海有無數的健身中心、休閒別墅和度假村,都在驅車可到的遠近郊區,幾十條球道的保齡球場方興未艾地紛紛崛起。然而,不是所有的光鮮族都有哪閒功夫啊,工薪族在電腦前坐了一天,疲勞。回到家,就想趴着,舒舒服服的趴着。沒閒工夫享那份清福!……
再說了,現在的作家詩人多數生活清貧,用燈下爬格子換來的銀子再去酒吧里瀟灑,有些不太現實。捧着洋酒以文會友,戰戰兢兢地邊喝邊想着口袋裡的錢夠喝幾杯,喝酒像喝血一樣。所以酒吧適合白領階層和有閒人士去光顧,很小資地把光陰和情感、還有銀子拋在其中,換來一種心靈上的滿足。
「我跟你說,你呀,啥也別寫了,掙那點稿費還不夠請編輯、朋友吃頓像樣的飯。想出名得啥時候啊?你上網看看,那博客作家像螞蟻一樣多,一腳碾下去會冒出一堆。這個年齡不如干點實惠的行當。在上海,只要你肯動腦,能吃苦,那鈔票就刷刷地往你口袋裡進。拚幾年就成!」筆友道。
筆友原來在老家的火車站當會計,業餘愛寫小說。鐵路分局撤消後,就來上海投奔親戚了。他小說寫得很不錯,鐵路局文聯曾為他的小說開過研討會。
四十歲,刪繁就簡,調整事業航線,再重新上路,成績也斐然。生活本來就沒有統一的規則,學會用「腦袋」走路總比用「腳」走路要寬得多。
走的彎路太多,也多是因為偏執的結果。放棄與得到是相對應的。
那一晚,我和筆友聊得還是很開心,我們把這幾年的心裡話都說了出來,但大部分時間都是他在說,聽起來也很舒服,頓時覺得舒暢了許多。
我驚覺我已在不知不覺間變了,像一個南方人,講究細膩、委婉,享受精緻,時刻掩飾着自己的直爽、豪邁、灑脫的個性。
就在那一晚,我竟然懷念起北方的小興安嶺來了,現在,那裡該是白雪皚皚銀裝素裹了,那裡四季分明,流光溢彩,萬象呈現。至少在那裡的時候,我不曾有過不自在。
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時間所流逝的基本上是些凡俗小事,在當前看來,也是沒有什麼價值的,唯有未來的回憶,才可能賦予它情感價值抑或其它內涵,所謂的「懷舊」,大概就是這個道理吧。
生活中,不管是匍匐着前進也好,或是昂首挺胸疾馳也好,更重要的是應該以享受的態度面對它,那樣,我們眼前就多了片片綠地。
每個人的一生都不容易,小人物有小人物的煩惱,大人物有大人物的傷痛;所以,對周圍的一切應懷着一份美好,相信在付出一份美好的同時會得到另一份美好。當我們身處困境、逆境時,不妨心存一點美好,給別人一點美好,那麼,我們的明天就是一點點美好加起來的更美好。
作者簡介
張偉東,1964年生於湖南資興,畢業於湖南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