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海豐縣赤坑鎮

海豐縣赤坑鎮位於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東南部,東北面隔東溪與陸豐相望,西北面與陶河鎮、可塘鎮毗鄰,西南面與市城區東涌鎮接壤,東南面與市城區田墘街道、大湖鎮以羊牯嶺山脈分界。總面積103.13平方千米(2017年),下轄1個居委會和20個村委會,共57個自然村,總人口35557人(2017年)。[1]

2017年完成工農業總產值得12.44億元,同比增長7.2%,其中,工業總產值達8.9億元,同比增長11.7%,規模以上工業1.43億元,規摸下工業6.96億元;完成農業總產值4.05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害總額6.08億元,同比增長6.6%;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5.9億元。

中文名稱: 赤坑鎮

外文名稱: Chikeng town

別 名: 青坑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

下轄地區: 1個社區,20個村委會

政府駐地: 青坑墟

電話區號: 0660

郵政區碼: 516434

地理位置: 海豐縣東南部

面 積: 103.13平方千米(2017年)

人 口: 35557人(2017年)

氣候條件: 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南塗溫泉,長慶寺,赤沙水庫

車牌代碼: 粵N

行政代碼: 441521

目錄

鎮名由來

赤坑鎮在縣境東南部,西北距縣城18公里。赤坑,雅號青坑,大革命時期,該鎮是赤衛隊活動中心,為紀念赤衛隊對人民的赤膽忠心,故名赤坑鎮。鎮府駐青坑圩。1969年4月改名向陽人民公社,1979年復為今名。

人文地理

赤坑鎮位于海豐縣東南部,東北面隔東溪與陸豐相望,西北面與陶河鎮、可塘鎮毗鄰,西南面與汕尾市城區東涌鎮接壤,東南面與田墘、大湖2鎮以羊牯嶺山脈分界。赤坑鎮所在地青坑圩距海豐縣城27公里,距汕尾市區15公里,交通四通八達,距廈深鐵路汕尾站約5公里,距離深汕高速公路埔邊出口約10公里,省道汕可公路、縣道陶赤、赤大等公路穿越鎮區。水運經流沖河通東、西溪,進入紅海灣與碣石灣。

鎮境地勢西高東低,西南部為突出的丘陵地帶,東北部為低洼的咸潮田,南、北、西三面群山環抱,南部羊牯嶺山脈(主峰海拔527.6米),中部是平原,全鎮地形狀似盆地。人文古蹟主要有長慶寺(始建南宋寶裕二年)、孝節寺(清建)、大德媽祖廟(明建)、徐廬山夫婦合葬墓等。

鎮情簡述

全鎮總面積103.13平方千米(2017年),山地資源、水資源及旅遊資源豐富,共有人口35557人(2017年),有耕地約3466.67公頃(包括坡度在25度以下的旱地,其中:水田2533.33公頃,旱地933.33公頃),山林地約4066.67公頃,鹹淡水約800多公頃。鹹水溫泉、濕地、鳥島、長慶寺等生態旅遊資源豐富,紅燈籠荔枝、鹹鴨蛋、羅非魚、南美對蝦、四大家魚、膏蟹等農副產品產品遠近聞名,是海豐縣第三人口大鎮,也是海豐縣的農業生態大鎮。

鄉鎮發展

近年來,赤坑鎮黨委、政府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立足本地實際,一心一意謀發展。公路、水利、供水、供電、通訊等基礎設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經濟長足發展,教育、文化、衛生、殯改、社會治安等社會事業取得了新的成就。全鎮「三個文明」建設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良好局面。2009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達到84750萬元,比上年增長21.5%,其中工業產值達到62400萬元,增長28%;農業產值達到22350萬元,增長6.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到26530萬元,增長30%,經濟發展速度明顯增快,呈現出良好發展勢頭。

荔枝種植、鹹淡水養殖是赤坑鎮的特色農業和亮點。目前,該鎮以荔枝為主的水果基地達到3萬畝,年產量在2500噸以上,產值近3000萬元。擁有鹹淡水養殖基地1.5萬畝,年產值2500多萬元。特別是去年來,赤坑鎮黨委、政府成功引進了汕尾市五豐水產公司羅非魚養殖項目。該項目計劃開發羅非魚養殖面積1萬畝,投資5000多萬元。首期開發面積2000多畝,投入資金2000萬元,目前已正式投入生產。推進了赤坑鎮養殖業向公司+基地+農戶的養殖模式發展。

赤坑的基礎設施建設逐年完善。特別在構築交通網絡方面不遺餘力。自2000年開展公路大會戰以來,先後投入資金4000多萬元,完成省道大化通遮浪公路,南土、沙港、陶赤公路及21個村(居)委會通行政村公路,通車裡程達到54公里。該鎮公路建設的目標是全面完成57個自然村路的水泥化建設,成為全縣第一個全面通自然村路水泥化的大鎮。

赤坑鎮是知名的革命老區,有着優良的革命傳統和敢為人先的創造精神。在新的歷史時期,赤坑鎮黨委、政府將一如既往帶領全鎮7萬人民,團結一致,開拓進取,與時俱進,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工業發展力度,開發鹹水溫泉等第三產業,並營造一個良好的創業環境和氛圍,為把赤坑鎮建設成為海豐縣城區的後花園,實現赤坑的跨越式發展而奮鬥。

2015年年底,改造穿越鎮區的可汕公路(省道241),改造為雙向四車道,兩邊增加人行道。

歷史沿革

宋至清代,屬海豐縣金錫都。民國時期屬六區。1949年10月解放,1950年建政屬六區。1957年撤區劃分為赤坑鄉和沙港鄉;1958年合併成立赤坑人民公社;1964年高大鄉部分劃出成立大湖人民公社;楊埔鄉部分劃出並人陶河人民公社,余為赤坑人民公社。1984年3月撤社設區,1987年1月撤區建鎮,轄青坑1個居委會和南塗、下蘭、古流、茅湖、赤花、崗頭、三聯、堯陂、上埔、船塢、下圍、仕溪、溪金、大化、石望、下埔、沙大、長吉18個村委會。

現轄青坑1個居民社區和南土、下蘭、古流、茅湖、赤花、崗頭、堯陂、上埔、船塢、下圍、大化、石望、下埔、沙大、社美、仁家、嶼仔、吉嶼、長圍、溪金等20個行政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