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海仙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海仙花(學名:Weigela coraeensis Thunb.)是忍冬科,錦帶花屬落葉灌木,別名 [1]三台花三台紅花樓台草古木草,高可達1米;小枝粗壯,葉片闊橢圓形或橢圓形至倒卵形,先端突尖或尾尖,邊緣具細鈍鋸齒,葉面綠色,背面淡綠色,沿中脈及側脈被平貼毛,聚傘花序;萼筒長柱形,花萼裂片狹線形,基部完全分離;花冠大而色艷,初淡紅色,後變深紅色或帶紫色,漏斗狀鐘形,子房光滑無毛。蒴果無毛,種子無翅。4-5月開花,8-10月結果。

形態特徵

海仙花 [2]是樹,有些可以長到四五米高。由於開花時紅色、白色、粉色的花會開在同一個枝頭上,且顏色漸變,就像如同五色,所以還有五色海棠的稱號。落葉灌木,高約1米;小枝粗壯,黃褐色或褐色,光滑或疏被柔毛。葉片闊橢圓形或橢圓形至倒卵形,長6-12厘米,寬2.5-5厘米,先端突尖或尾尖,基部闊楔形,邊緣具細鈍鋸齒,葉面綠色,除中脈疏被平貼毛外餘部均無毛,背面淡綠色,沿中脈及側脈被平貼毛,側脈每邊4—6條,與中脈兩面明顯突起;葉柄長5-10毫米,邊緣被平貼毛。

聚傘花序數個生於短枝葉腋或頂端;萼筒長柱形,長達1.5厘米,花萼裂片5,狹線形,長約8毫米,基部完全分離;花冠大而色艷,初淡紅色,後變深紅色或帶紫色,長2.5-4厘米,漏斗狀鐘形,基部1/3以下驟然變狹;子房光滑無毛。蒴果長1.5-1.7厘米,頂有短柄狀喙,無毛,2瓣室間開裂;種子微小而多數,無翅。花期4-5月,果期8-10月。

產地生境

海仙花
原圖鏈接

昆明有栽培;山東青島、江西廬山、江蘇南京、上海、浙江四明山和杭州、陝西武功,以及廣東廣州等地庭園和寺廟中亦有栽培,在江西廬山上部形成群落。日本亦有。

海仙花性喜光,稍耐陰,有一定耐寒力,在北京以南可露地越冬。對土壤要求不嚴,能耐貧瘠,在土層深厚、肥沃、濕潤的地方生長更好。怕水澇,生長快,萌芽力強,但耐旱性和耐寒性均不如錦帶花。

繁殖方法

海仙花主要採用扦插、播種、分株等方法繁殖,生產中常用扦插繁殖。

  • 扦插繁殖:5-9月選半木質化當年生新枝條,剪取長15-20厘米枝條作插穗,插後澆足水,遮陰。扦插不要過密,否則生長衰弱,扦插株行距50厘米×20厘米。當年高可達40-50厘米,用自動噴霧帶葉扦插更易成活。秋季選一年生的成熟枝條扦插,冬季注意防寒,用塑料拱棚封閉,成活率可達90%以上,一年可生長50厘米。

  • 播種繁殖:10月采果,陰乾收藏,翌春播種前,先用冷水浸種2-3小時,撈出放蒲包內,每天沖水2-3次,保濕6-7天後進行播種,播種量為每平方米5-6克,覆土l厘米,用塑料薄膜拱棚覆罩,小苗出齊後去棚逐漸見光,加強肥水管理,入冬防寒,第二年移苗,3年即可開花。秋後要注意防寒保護,播種量較少時,可用木箱或盆播。由於種子繁殖易變異,生產應用較少。

  • 分株繁殖:在早春芽未萌動時,挖掘植株基部周圍的叢生枝,時間宜在秋季落葉後。剔去附着土,在根莖着生枝條的空隙部位用利刀切開,切口用草木灰塗抹切口,分栽種植均能成活。

栽培技術

種植海仙花多在秋季落葉後至春季新芽萌動前移植易成活,小苗可裸根蘸泥漿或帶隨根土移栽,大苗須帶土球。 水肥管理:定植時,可每株施2-3鍬腐熟的堆肥作底肥,以後可不再追肥。每年早春發芽前施肥1次,生長季節可追肥2-3次,促進生長。

在中國華北地區,每年在春季要及時澆返青水,入冬前澆封凍水。夏季乾旱應及可澆水,雨季雨水多時要注意排澇。

功能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主肺熱咳嗽赤痢便血砂眼結膜炎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煎水洗。

摘錄《中華本草

  • 藥用:株體苦,性涼。對於治療虐疾病、赤痢、便血、結膜炎、砂岩、肺熱咳嗽、腎囊鳳、喉爛等疾病效果顯著。
  • 觀賞:株型優美、花色豐富,適於叢植點綴在花叢、草坪、假山、坡地、湖畔、庭院、公園等處供觀賞。

外部連結

參考文獻

  1. 中藥材海仙花. 每日頭條. 201812-26. 
  2. 海仙花和錦帶花的區別. 花百科. 2016-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