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倫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海倫市,是綏化市的3個縣級市之一,為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區,駐地海倫鎮。位於黑龍江省中部、綏化市北部,南接綏化市北林區,北接北安市,南距哈爾濱市214公里,北距黑河市376公里,西距齊齊哈爾市268公里。幅員面積466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41萬畝。總人口8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65萬人。轄13個鎮、10個鄉。 海倫市屬寒溫帶大陸性氣候,面積4667平方公里,人口85萬(2020年5月),其中城市人口20萬,人口和幅員面積均居黑龍江省市縣第七位。享有中國優質大豆之鄉、中國高澱粉玉米之鄉、中國甜菇娘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甜菜之鄉、中國籽鵝之鄉「六鄉」美譽,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縣。
2014年3月海倫市入選國家首批新能源示範城市。2019年11月,海倫市被命名為「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
歷史沿革
清代以前
海倫,是黑龍江省建治較早的縣份之一。自古以來,中華民族的先人就已經勞動和生息在這塊土地上。在秦、漢、唐、遼、金、元、明時期,境內即有少數民族生息、繁衍、勞動。
海倫市,以海倫河得名。海倫,為「開凌」之音轉,滿語「水獺」之意。因海倫河中盛產水獺,故名。海倫設治時便由此得名。海倫一帶,為清皇室圍場。先後為呼蘭城守尉、呼蘭副都統轄地。
清代時期
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設置綏化廳後,歸綏化廳管轄。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始建通肯副都統衙門,海倫縣境域即為其所轄;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裁通肯副都統,設通肯協領署;宣統元年(1909年),海倫直隸廳改為海倫府;
民國時期
1912年(民國元年)海倫府改為海倫縣;民國6年(1917年)1月設望奎設治局,從此,海倫、望奎分治,恢復海倫縣;1932年,日本入侵後,海倫縣歸屬偽濱江省。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於1945年11月,建立了人民政府,至1949年建國前夕,海倫縣曾先後歸黑嫩省、黑龍江省管轄。
新中國成立以後
1989年12月23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海倫縣,設立海倫市(縣級),以海倫縣的行政區域為海倫市的行政區域,仍隸綏化地區。
1990年1月11日,正式撤縣設市。
2016年8月,海倫市長發鄉、永富鄉、向榮鄉撤鄉設鎮,原行政區域、原隸屬關係、政府所在地不變。
行政區劃
截至2018年,海倫市轄13個鎮、10個鄉:海倫鎮、海北鎮、倫河鎮、共合鎮、海興鎮、祥富鎮、東風鎮、百祥鎮、前進鎮、向榮鎮、長發鎮、東林鄉、海南鄉、共榮鄉、樂業鄉、福民鄉、豐山鄉、永富鎮、聯發鎮、永和鄉、愛民鄉、扎音河鄉、雙錄鄉;六個國營林場、東方紅水庫、海倫農場、紅光農場。共243個行政村,5個街道辦事處,20個社區。海倫市人民政府駐海倫鎮新大道。
地理環境
海倫地處松嫩平原東北端,小興安嶺西麓,北緯46度58分至47度52分,東經126度14分至127度45分。地形為丘陵、漫崗,平均海拔239米。屬中溫帶大陸性氣候,無霜期120天左右,有效積溫2200至2400℃,年降水量500至600毫米。境內有通肯河、扎音河、克音河、海倫河、三道烏龍溝5條主要河流。
自然資源
海倫市資源豐富,是世界三塊黑土地之一,素有「糧倉」之稱。通肯河、克音河、海倫河等五條河流橫貫東西,東方紅、聯豐等5座大中型水庫和30多座小型水庫星羅棋布。西部平原盛產大豆、玉米、水稻等糧食作物和亞麻、烤煙等經濟作物。北部山區盛產紅松、白楊等木材和甘草、黨參等中藥及猴頭、蕨菜等山產品。地下蘊藏豐富的煤炭、砂金、礦泉水等礦產資源。
旅遊景點
東方紅水庫
東方紅水庫東方紅水庫位于海倫市雙錄鄉,距市區27km,總面積5.00km²。是人工水庫,平面呈梯形,南窄北寬,南北12km,東西最大寬度18km。平均水深6m,最大水深18m,水面面積160萬m²,庫容1.6億m³。始建於1958年,有海雙路直達庫區,水庫北側是耕地,南、東、西三面均為淺山,東山腳下有20m寬風化石灘。水庫水源來自呼蘭河支流扎音河。1994年「引東入海」工程峻工,東方紅水庫成為海倫市居民生產和生活的重要水源。為人工水庫形成的風景區,在滿足海倫市居民生活、生產用水的同時,還為海倫市民提供了一處風景。[1]
人口民族
截至2020年5月,海倫市總人口8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65萬人。
海倫境內民族99.5%是漢族,還有滿族、朝鮮族、蒙古族、回族、僮族、土家族、彝族、壯族、黎族、錫伯族、苗族、藏族、達斡爾族、鄂倫春族等少數民族。
民族村2個:扎音河鄉東太朝鮮族村和東風鎮寶星朝鮮族村。
交通運輸
海倫市交通方便,海望(海倫-望奎)、海拜(海倫-拜泉縣)、海明(海倫-明水)公路橫貫東西,哈黑高速、雞訥公路、濱北鐵路貫穿境內。
風俗民情
文化遺產
「東北二人轉」和「海倫剪紙」分別被列為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海倫剪紙:1993年,海倫已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剪紙之鄉」號。海倫剪紙也必將為黑龍江旅遊資源的開發,對外進行文化交流,以及宣傳黑龍江產生積極的作用和影響。
東北二人轉:史稱小秧歌、雙玩藝、蹦蹦,又稱過口、雙條邊曲、風柳、春歌、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它植根於民間文化,屬走唱類曲藝。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名列八個革命樣板戲之首的現代京劇《紅燈記》曾經風靡全國,享譽全世界,《紅燈記》的故事就發生在黑龍江省海倫市。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