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海南鄉位於西昌市境東南部,轄缸窯村、古城村、鐘樓村、核桃村4個村,25個村民小組。鄉人民政府駐地缸窯村,幅員面積16.4平方公里,1982戶,總人口6893人,耕地6160畝。主要農產品有水稻、小麥、葫豆、蒜苔、水果、生豬、蔬菜等。2019年12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意撤銷海南鄉,設立海南街道,以原海南鄉屬行政區域為海南街道的行政區域,海南街道辦事處駐南詔路1號。[1]
中文名: 海南鄉
地理位置: 西昌市境東南部
耕 地: 6160畝
幅員面積: 16.4平方公里
總人口: 6893人
建制沿革
2019年12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意撤銷海南鄉,設立海南街道,以原海南鄉屬行政區域為海南街道的行政區域,海南街道辦事處駐南詔路1號。
經濟發展
2008年全鄉GDP11719萬元,增長率達到13%。農民人均純收入4326元,較上年增長451元,糧食總產量4176噸。積極開展畜禽產品和春秋兩季動物檢疫防控工作。按照上級有關部門的要求,完成對全鄉576口能繁母豬進行了保險,對675口能繁母豬進行了摸底調查,種植草籽1300畝。畜牧業得到較快發展,全鄉每年生豬出欄4965口,牛130頭、羊455頭,雞76280隻,鴨154299隻,生豬存欄10978頭。
產業結構
發展以雙增為目的的綠色蔬菜基地、特色農業、觀光農業。全鄉已種植蒜苔388畝,產量421噸,優質葡萄面積已達300多畝,每畝8000元左右;全鄉早熟胡豆及其他蔬菜1896畝。狠抓農業科技生產,提高糧食產量。推廣科學規範的寬窄行和秸杆還田種植技術,作好宣傳服務工作,推行測土配方鼓勵農民擴大糧食種植面積。同時,充分利用政務公開、農村黨員遠程教育等載體,在全鄉舉辦各類農業科技培訓,提高農民科技水平。2008年全鄉糧食種植面積達到了6419畝,糧食總產量4176噸,水果產量807.5噸。
精神文明
2008年,鄉黨委組織全鄉幹部群眾開展社會主義、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思想教育,倡導尊老愛幼,鄰里和睦的家庭美德新風尚。民間文藝隊伍,草龍隊、腰鼓隊每逢重大節日組織表演健康向上的文藝節目,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榮獲省文化先進鄉鎮。全鄉現有省級文明村一個,市級文明單位一個,市級文明村兩個。積極培訓農民的科技知識,全年共組織培訓10次,參加1300人次,印發各種科技資料550份。全鄉四個村均建立了村支部活動陣地,各村、組都設立了村務公布欄或組務公布欄。
社會事業
全鄉現有中心完小1所,村完小2所,教職工52人,在校學生786人(不含學前班),適齡兒童入學率100%,鄉文化站1個,村老年協會4個,現有電視用戶1835戶。
基礎設施
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一是完成投資300萬元的缸窯農貿市場建設;二是爭取農發辦資金9萬多元,新修核桃村和鐘樓村下濕田溝,解決了群眾生產中的實際問題。三是投入資金5.2萬元,為民辦實事。四是完成鄉政府建設搬遷工作。
旅遊業
一是堅持在以旅遊業為主導上解放思想,以發展旅遊業和現代農業,引領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二是依託觀海灣五星級休閒度假酒店的裝修開放、國家重點863項目太陽能展示基地的建設、鐘樓村靈鷹寺的開放,初步形成以缸窯村為龍頭的旅遊產業經濟。2008年辦理了鐘樓靈鷹寺開放的相關手續。同時,靈鷹寺投入40多萬元新建大雄寶殿。三是繼續完善和發展現有農家樂,提高旅遊服務的能力,形成中低端旅遊消費經濟圈。2008年農家樂在原來13家的基礎上,又新增碧湖龍莊、殷氏農莊、野山菌、老楊家、觀海苑、拉馬農莊6家農家樂,現已有19家;全鄉共計投入資金200多萬元改造陽光海岸、在水一方、張家果園等5家農家樂;湧現出碧湖龍莊、綠柳農莊、臨海園、玉波園等一批效益好、服務好、客源好的農家樂。四是繼續抓好「省級、國家級環境優美鄉鎮」創建活動,作好宣傳、教育工作,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開展環境衛生整治、污染源控制和愛國衛生運動;抓好「一池三改」,完成全鄉160口沼氣池的建設工作。2008年創建省級環境優美鄉鎮工作順利通過了省級驗收,成為了全省第二批被命名的鄉鎮之一,成為了西昌市第一家、涼山州第二家環境優美鄉鎮,為旅遊業的發展創了良好的條件。五是開展旅遊服務技能培訓,提高了旅遊服務質量。2008年共計開展廚師、酒店服務等技能培訓4期,受益120多人次。
獲得榮譽
西昌市目標綜合考核三等獎;市森林防火壩區鄉鎮一等獎;西昌市嚴禁在公路、城鎮道路上打場曬糧、堆放雜物、擺攤設點先進單位;市社會用字先進單位;涼山州抗震救災先進集體;涼山州愛國衛生先進單位;省級無煙單位;檔案管理三級達標。
2020年7月29日,入選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縣城)命名名單。
視頻
轉變一切——西昌市海南鄉轉型發展紀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