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海南散記二篇(李殿平)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海南散記二篇》中國當代作家李殿平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海南散記二篇

聽蛙

海南島四季如夏,水稻可以種三茬,但稻農只種兩季。每年三月插秧,六月收稻;七月插秧,十月收稻。十一月到來年二月放假,人休息,地也休養。這段時間,稻農做些適時適量的營生,稻田則基本閒置。其它作物也都有休閒時間,惟有蔬菜不分時令。

我問過稻農,氣候這麼好,地卻閒着,為什麼不種點別的?稻農說,地也要歇歇。我知道其實他也想歇歇,我看到海南人幹活的習慣,總是不慌不忙的。當然,他的話語裡也含有對土地的愛惜。

海南水稻的種與收似乎和自然有一種默契,就是水稻插秧,稻田灌水之後不長時間,蛙聲便響起來。先是零散的幾處,漸漸地就連成了片,終於是到處都是蛙類的叫聲。聲勢浩大,波濤翻滾一般,仿佛整個天地間都成了蛙們的世界。水稻收割時,蛙聲會稀疏下來,到了下一季,又熱鬧起來。辛棄疾說:「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說的是江南的夏季,而海南則從春到秋都是這樣。

當然,並不是只有稻田裡有蛙叫,凡是有草有水的地方,都有蛙聲。蛙聲響起時,方圓遠近的田間野地都連成一片。

蛙聲在臨近住宅小區的地方,必然會干擾到居民。有鄰居嫌惡蛙聲吵鬧,影響了睡覺,而我覺得很好聽。尤其是成片的蛙聲,此起彼伏,分不清個。我聽着蛙聲,可以很輕鬆地入睡,而且睡得格外香甜。早晨醒來時,還能聽到蛙聲不斷。如詩曰:「夜來曾枕蛙聲臥,夢醒猶聞草底歌」。

青蛙一般都是在太陽落山時開始鳴叫,一夜不停歇。叫聲陪伴着月亮,直到把月亮送回家。天剛放亮,蛙聲漸漸停止,四處又響起了鳥的叫聲,在迎接太陽的升起了。老城的夜晚早晨就是這樣,「蛙鳴似鼓催玉兔,鳥語如歌喚金烏」。

我曾在心裡讚嘆,蛙們的鳴叫能夠持續一個通宵,它們哪來的這股精神,怎麼就不知道累呢?好像有多少心事訴說不完。也許它們「胸中無限憂喜事,只把心思向天說」吧。

蛙們的叫聲連成一片固然有氣勢,單個青蛙的叫聲也很嘹亮。一個蛙鳴,像獨唱,「咕呱,咕呱」;一群蛙鳴就像合唱,「哇柏拉圖之戀討論) 2022年1月6日 (四) 20:06 (CST)」。我想,那么小的一個東西,可以放在手掌上,叫聲卻這樣響亮,大概是因為它的嘴大。青蛙的嘴大約占了身子的三分之一。我見過青蛙,叫的時候肚子一鼓一鼓的。也許它不僅嘴大,還會用胸腔共鳴的技術。

成片的蛙聲雖然響亮,卻並不蓋住別的聲音,比如汽車聲、人聲。好像蛙聲和世間的聲音並不相爭,只是共存。所以,只是「咕呱,咕呱」的叫聲並不顯得單調。

晚上月亮上來,我喜歡坐在陽台上,沐浴着習習的暖風,點上一支煙,聽着無邊的蛙鳴,就有一種陶醉的感受。

蛙類的叫聲也不是都好聽。有一種叫起來像牛一樣,卻比牛叫還難聽。當地人說這是牛蛙。牛蛙叫的時候,似乎別的青蛙都不敢叫了,只聽到「哞哞」的聲音,很沉悶,非常鬧心。還有一種蛙的叫聲像狗叫,也很鬧心。這大概就是狗蛙了。

我不知道蛙們的眼睛和耳朵哪個器官更靈敏。有時晚上我在外面散步,路旁有蛙在叫。如果我不停步,一直走過去,蛙就一直在叫。即使我的腳步聲音很大,也影響不到它們。如果我停下來,路邊蛙的叫聲就會戛然而止。似乎它們感覺到了異常,感覺到了危險。

小時候老師給我們講過一個諺語,能作為下雨之前的預兆。是「螞蟻搬家山戴帽,水缸出汗蛤蟆叫,燕子低飛蛇過道」。但在海南似有不同。較長一段時間不下雨,蛤蟆的叫聲也會變得稀疏。下了一場大雨之後,蛙聲立刻漫山遍野地響起來。也許是水少的時候,它們也懶得叫,一場大雨,就精神起來了。它們不是預報下雨,而是報告雨停。

就我的體驗,海南這樣溫熱的天氣,蚊蠅卻不多。是不是因為蛙們的功勞?

二季水稻收割後,海南季節上的冬天就到了。整個這段時間,基本上聽不到蛙鳴。我納悶,天氣並不冷,並不需要冬眠,青蛙到哪裡去了呢?

前面的短文中說到了看花,海南島四季如夏,全年花開不斷,無論什麼時候,都有花可以欣賞。這是真的,毫無誇張溢美的成分。但是,海南島最廣大,最厚重,最潤人心靈的,還是那層層疊疊蓬蓬勃勃的綠色。

說起綠色,並不稀奇。地球上,除了海洋和極地,只要有土壤的地方,到處都有綠色。綠色可以算作是陸地上最廣大的顏色了。

我忘不了最熟悉的東北的綠。從哈爾濱坐車往綏芬河走,一路上看到的是越來越深厚,越來越凝重,越來越鮮亮的綠色。到了綏芬河,滿山都是油亮亮的墨綠色。但是到了秋末冬初,樹葉全體發黃飄落,繼而萬木蕭條,長達半年多時間,不再有一點綠色。這是溫帶地區典型的植被特點,這裡的樹屬於落葉喬木。葉子落了,樹木才能平安過冬。

而比綏芬河還冷還靠北的大小興安嶺,卻在白雪皚皚的冬天,仍能看到綠色。因為那裡生長着一種四季長青的樹木,屬於針葉林的紅松。紅松又被稱為是常青樹。

30多年前,我曾在一種散文雜誌上讀到一篇散文詩,裡面有這樣兩句:「常青樹並不是不落葉,而是落葉即生。」這兩句話打開了我心中的疑竇,明白了常青樹的道理,所以至今還清晰記得。

海南的樹以闊葉林為主(小葉的也很多,道理很簡單,大小葉子的樹都可以在海南生存,但大葉子的樹卻難以在北方生存),應該都屬於常綠喬木。在海南島,任何時候你都看不見一棵落盡了葉子的樹。這裡的樹,永遠都是綠的。是不是也和紅松一樣,是落葉即生呢?我在路邊移栽的樹下仔細觀察過,一根樹枝上就有大葉、小葉和葉芽,偶爾還有一片黃色的葉子,稱得上是四世同堂了。平時在路邊也能看到落下的黃葉。

海南的樹四季長綠,同時也是四季都在落葉。平時每天都有零星的樹葉飄落,就像人掉頭髮一樣,這是正常的,並不影響樹的綠色。也有短時間落下很多葉子的時候,好像也有集中落葉的季節。我看到幾次,甚至在地上落了一層葉子。這段時間並不長,也就幾天,而且仍然不影響樹的綠色。

其實北方的樹並不是只長一茬葉子,也是不斷地有新的葉子生出來,不斷地有黃葉飄落。只是到了冬天,樹木耐不住寒冷,就所有的葉子都一起掉落,不再生出,樹木進入過冬季節。海南島四季溫熱,沒有寒冷的逼迫,所有的葉子都可以壽終而落,新葉子則盡情生長,一片葉子也許可以生長几年。

海南充足的熱量和豐沛的水分,給植物的生長提供了充分的條件。在海南,一粒種子只要落在地上生了根,它就不能不發瘋一般地生長。

有一種到處都有的草,我不知道名字,姑且就叫它蒲葦吧。也許只是一粒草籽,落在地上,生根發芽了,就長得十分茂盛,有的能長到兩人多高,十幾米的範圍,可謂「一草成原」。我曾對着蒲葦納悶:就那麼一粒小小的草籽,只有幾個月的時間,怎麼就長成了這樣一大堆草呢?

在老城這個地方,我特別注意過,除了道路和人工硬覆蓋或施工挖開的地面,基本看不到裸露的泥土,包括石頭。不論在什麼地方,只要放眼望去,都是滿眼的綠色。各處的草都是互相擁擠着,爭搶着生長。它們爭奪的不是陽光和水分,而是空間。甚至在經常走人的人行道上,也會有蔓生植物在上面爬,試圖從路邊爬到機動車道上去,給人造成一種近乎荒涼的感覺。有的草在步行磚的縫隙里,在石頭的縫隙里,甚至在水泥路柏油路的裂縫處鑽出來,也要努力地生長。

這裡有些樹木長得很高,有十幾米甚至幾十米的。比如路邊移栽的一種樹,有五六層樓高,我站在地面向樹梢看,都能感覺到眩暈。有的地方樓層比較低,樓房就淹沒在樹的綠色里。大一點的城市,多是在眾多的樓群中點綴一些綠色;老城鎮是個新開發區,在規劃上就強調了生態保護,多是在無邊的綠色中隱現一些樓房。

老城是個小鎮,卻有兩條河流從鎮裡經過,還有多條支流。河流的兩岸長滿茂密的草木,根本看不到河床。在河流比較平穩的河段,又生長着茂盛的水草,幾乎將河面覆蓋。老城還有許多水泡子和草甸子,更是草木蔥蘢。有的水泡子上面鋪滿水草,不仔細看不見水面,偶爾有露出的小小的一片水面,似乎也是為了給水泡子呼吸才讓出來的。水泡子上面平鋪的大葉水草,有點像荷葉,但是緊貼水面,我不知道叫什麼名字。有人說是水葫蘆,我姑且信了。我區別水泡子和草甸子的辦法,就是看上面的水草。有水葫蘆平坦地鋪着的,是水泡子;草木比較雜,有起伏的,就是草甸子。

老城南面有個美造水庫,在春天旱季將要結束時,庫水水位最低,大部分庫底都露了出來。只有十幾天的時間,那露出的庫底就會變成綠色,像是生長了一種類似苔蘚的植物。給我的印象是,在海南,只要有機會,綠色就會展示出來。再過幾十天,到了雨季,庫水開始上漲,那植物被水淹沒,也許就成了魚的餌料了。

老城的南面有個美造村,在外面看就是一片樹木,別的什麼都沒有。進去之後,才看到有許多房屋,錯落在樹蔭里。老城有幾處專門的辦公園區,面積很大,但樓房不多,樓層也不高,一般都在六層以下,居住的人不多。這樣的小區,樓房在綠樹的掩映之中,給人一種清新幽靜的感覺。

海南的綠色最大的特點是廣大、深厚、長久。海南的氣溫很高,因為有這樣的綠色,就給人帶來一絲清涼的意思,覺得天氣不是那麼酷熱難耐了。

賞綠

前面的短文中說到了看花,海南島四季如夏,全年花開不斷,無論什麼時候,都有花可以欣賞。這是真的,毫無誇張溢美的成分。但是,海南島最廣大,最厚重,最潤人心靈的,還是那層層疊疊蓬蓬勃勃的綠色。

說起綠色,並不稀奇。地球上,除了海洋和極地,只要有土壤的地方,到處都有綠色。綠色可以算作是陸地上最廣大的顏色了。

我忘不了最熟悉的東北的綠。從哈爾濱坐車往綏芬河走,一路上看到的是越來越深厚,越來越凝重,越來越鮮亮的綠色。到了綏芬河,滿山都是油亮亮的墨綠色。但是到了秋末冬初,樹葉全體發黃飄落,繼而萬木蕭條,長達半年多時間,不再有一點綠色。這是溫帶地區典型的植被特點,這裡的樹屬於落葉喬木。葉子落了,樹木才能平安過冬。

而比綏芬河還冷還靠北的大小興安嶺,卻在白雪皚皚的冬天,仍能看到綠色。因為那裡生長着一種四季長青的樹木,屬於針葉林的紅松。紅松又被稱為是常青樹。

30多年前,我曾在一種散文雜誌上讀到一篇散文詩,裡面有這樣兩句:「常青樹並不是不落葉,而是落葉即生。」這兩句話打開了我心中的疑竇,明白了常青樹的道理,所以至今還清晰記得。

海南的樹以闊葉林為主(小葉的也很多,道理很簡單,大小葉子的樹都可以在海南生存,但大葉子的樹卻難以在北方生存),應該都屬於常綠喬木。在海南島,任何時候你都看不見一棵落盡了葉子的樹。這裡的樹,永遠都是綠的。是不是也和紅松一樣,是落葉即生呢?我在路邊移栽的樹下仔細觀察過,一根樹枝上就有大葉、小葉和葉芽,偶爾還有一片黃色的葉子,稱得上是四世同堂了。平時在路邊也能看到落下的黃葉。

海南的樹四季長綠,同時也是四季都在落葉。平時每天都有零星的樹葉飄落,就像人掉頭髮一樣,這是正常的,並不影響樹的綠色。也有短時間落下很多葉子的時候,好像也有集中落葉的季節。我看到幾次,甚至在地上落了一層葉子。這段時間並不長,也就幾天,而且仍然不影響樹的綠色。

其實北方的樹並不是只長一茬葉子,也是不斷地有新的葉子生出來,不斷地有黃葉飄落。只是到了冬天,樹木耐不住寒冷,就所有的葉子都一起掉落,不再生出,樹木進入過冬季節。海南島四季溫熱,沒有寒冷的逼迫,所有的葉子都可以壽終而落,新葉子則盡情生長,一片葉子也許可以生長几年。

海南充足的熱量和豐沛的水分,給植物的生長提供了充分的條件。在海南,一粒種子只要落在地上生了根,它就不能不發瘋一般地生長。

有一種到處都有的草,我不知道名字,姑且就叫它蒲葦吧。也許只是一粒草籽,落在地上,生根發芽了,就長得十分茂盛,有的能長到兩人多高,十幾米的範圍,可謂「一草成原」。我曾對着蒲葦納悶:就那麼一粒小小的草籽,只有幾個月的時間,怎麼就長成了這樣一大堆草呢?

在老城這個地方,我特別注意過,除了道路和人工硬覆蓋或施工挖開的地面,基本看不到裸露的泥土,包括石頭。不論在什麼地方,只要放眼望去,都是滿眼的綠色。各處的草都是互相擁擠着,爭搶着生長。它們爭奪的不是陽光和水分,而是空間。甚至在經常走人的人行道上,也會有蔓生植物在上面爬,試圖從路邊爬到機動車道上去,給人造成一種近乎荒涼的感覺。有的草在步行磚的縫隙里,在石頭的縫隙里,甚至在水泥路柏油路的裂縫處鑽出來,也要努力地生長。

這裡有些樹木長得很高,有十幾米甚至幾十米的。比如路邊移栽的一種樹,有五六層樓高,我站在地面向樹梢看,都能感覺到眩暈。有的地方樓層比較低,樓房就淹沒在樹的綠色里。大一點的城市,多是在眾多的樓群中點綴一些綠色;老城鎮是個新開發區,在規劃上就強調了生態保護,多是在無邊的綠色中隱現一些樓房。

老城是個小鎮,卻有兩條河流從鎮裡經過,還有多條支流。河流的兩岸長滿茂密的草木,根本看不到河床。在河流比較平穩的河段,又生長着茂盛的水草,幾乎將河面覆蓋。老城還有許多水泡子和草甸子,更是草木蔥蘢。有的水泡子上面鋪滿水草,不仔細看不見水面,偶爾有露出的小小的一片水面,似乎也是為了給水泡子呼吸才讓出來的。水泡子上面平鋪的大葉水草,有點像荷葉,但是緊貼水面,我不知道叫什麼名字。有人說是水葫蘆,我姑且信了。我區別水泡子和草甸子的辦法,就是看上面的水草。有水葫蘆平坦地鋪着的,是水泡子;草木比較雜,有起伏的,就是草甸子。

老城南面有個美造水庫,在春天旱季將要結束時,庫水水位最低,大部分庫底都露了出來。只有十幾天的時間,那露出的庫底就會變成綠色,像是生長了一種類似苔蘚的植物。給我的印象是,在海南,只要有機會,綠色就會展示出來。再過幾十天,到了雨季,庫水開始上漲,那植物被水淹沒,也許就成了魚的餌料了。

老城的南面有個美造村,在外面看就是一片樹木,別的什麼都沒有。進去之後,才看到有許多房屋,錯落在樹蔭里。老城有幾處專門的辦公園區,面積很大,但樓房不多,樓層也不高,一般都在六層以下,居住的人不多。這樣的小區,樓房在綠樹的掩映之中,給人一種清新幽靜的感覺。

海南的綠色最大的特點是廣大、深厚、長久。海南的氣溫很高,因為有這樣的綠色,就給人帶來一絲清涼的意思,覺得天氣不是那麼酷熱難耐了。 [1]

作者簡介

李殿平,原籍黑龍江,75年開始在省市報刊發表文章,作品不多,現有《指間心語》,《心海之波》,《教者自語》幾種散文隨筆集出版。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