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海參崴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海參崴
圖片來自crossing

海參崴港(vladivostok)地理經度:132.0064506,緯度:43.1737387。俄羅斯遠東線航線主要港口之一, 符拉迪沃斯托克(VLADIVOSTOK/vladivostock)即海參崴。海參崴港口有兩個碼頭, 海參崴港口位於阿穆爾灣烏蘇里灣之間,瀕臨日本海,是西伯利亞大鐵路的終點和北方航線的終點,也是俄羅斯重要的海軍基地。俄羅斯開放海參崴自由港。大批企業入駐, 海參崴工業以艦船修造業為主,現為遠東地區最大經濟中心。冬季港口冰凍,要靠破冰船協助航行。符拉迪沃斯托克港現有泊位水深11米的320米長的集裝箱碼頭線,到2006年將延長到400米,泊位水深達到15米,2010年集裝箱碼頭線將延長到750米,吞吐能力提高到50萬噸。  

海參崴港從1991年起處理國際貿易貨物。主要貿易夥伴來自韓國,日本,中國,中國台灣,泰國和越南。目前有16條航線,其中10條為集裝箱航線。海參崴集裝箱碼頭於1983年投入使用。位於16號泊位的集裝箱碼頭年處理能力達10萬TEU。該集裝箱碼頭配備了起重量達30.5噸的升降機。海參崴港口計劃將14號和15號泊位改建為集裝箱碼頭。完工後,吞吐能力將提高到20萬TEU/年。海參崴港口可接納總長260米,吃水11.7米的班輪。超過此標準的班輪在港口管理處的許可下,可在天氣良好的日間靠港。 

港口的貨運運營是全天候運作的,周六周日及節假日除外。   港口的工作時間為8:00-17:00,周六周日及節假日除外。

海參崴國家測繪局:第十七條 有關地名註記表示規定:

俄羅斯境內以下地名必須括注中國名稱,漢語拼音版地圖和外文版地圖除外:

1. 「符拉迪沃斯托克」括注「海參崴」,俄語名符拉迪沃斯托克,是俄羅斯濱海邊疆區首府,也是遠東聯邦管區行政中心所在。「海參崴」是該市的中國傳統名,1860年被割讓予俄羅斯帝國後改為今名「符拉迪沃斯托克」,意為「控制東方」。海參崴自新石器時代時起便有人類居住,原為肅慎民族居住地,後歷為渤海國遼朝金朝元朝明朝清朝統治,1860年清朝與俄羅斯帝國簽訂《中俄北京條約》,將此地永久割讓予俄羅斯,改由俄羅斯帝國統治。海參崴是俄羅斯遠東地區最大的城市,也是遠東聯邦管區人口最多和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人口達605,049人。該市臨近三國交界之處,三面臨海,是俄羅斯在太平洋沿岸最大的港口,為俄羅斯遠東地區近海運輸中心。同時,該市是俄羅斯太平洋艦隊司令部所在地。

名稱

清朝建制之後,滿人賦名此地滿文名「ᡥᠠᡳᡧᡝᠨᠸᡝᡳ」和漢名「海參崴」在此詞中,「參」字讀音爲「ㄕㄣ」;「崴」字在中國大陸定有兩種讀音,此處取白話音「ㄨㄞˇ」,臺灣則僅定有一種讀音「ㄨㄟ」。}},意爲「海邊的小漁村」。而該漢名作爲其最早的中文叫法,亦被華人沿用至今。1860年,《北京條約》簽訂前三月,俄國取得此地區,更名爲「符拉迪沃斯托克」(Владивосток),意爲「東方統治者」或「征服東方」,也譯「鎭東府」「東方的王后」。類似俄羅斯高加索地區的另一座城市的市名——弗拉季高加索(Владикавказ,即「高加索的統治者」)。1949年以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版的地圖將其標記爲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根據中國國家測繪局[1] 2003年5月9日發布的《公開地圖內容表示若干規定》第十七條規定,漢語版地圖中「符拉迪沃斯托克」之後必須括注中國名稱「海參崴」,漢語拼音版地圖和外文版地圖除外。中國大陸官方媒體對此城的稱呼不統一,或譯爲「符拉迪沃斯托克」,或譯爲「海參崴」。中華民國官方沿用「海參崴」這個傳統地名。台灣出版的地圖也標註爲「海參崴」。臺灣媒體對該市的稱呼不統一,或使用「海參崴」,或譯爲「符拉迪沃斯托克」。

日本人明治時代以後把該地稱爲「浦鹽斯德」(j=浦塩斯徳|kyu=浦鹽斯德)「塩」爲漢字「鹽」的俗字。}}或假名「kk=ウラジオストク」,簡稱「浦鹽」(j=浦塩|kyu=浦鹽)或假名「jpn|kk=ウラジオ」;因借用同音漢字,也寫作「浦潮斯德」(j=浦潮斯徳|kyu=浦潮斯德),簡稱「浦潮」(j=浦潮)。二戰後則大多僅使用假名的「ウラジオストク」。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