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拉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海拉爾區地處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呼倫貝爾市中部偏西南,大興安嶺與蒙古高原結合部,即大興安嶺西麓低山丘陵與呼倫貝爾高平原東部邊緣接合地帶,海拉爾河與伊敏河匯合處,呼倫貝爾大草原腹地——「海拉爾內陸斷陷盆地」。地理坐標位於東經119°28′—120°34′與北緯49°06′—49°28′之間。東部、南部與鄂溫克族自治旗接壤,西部、北部同陳巴爾虎旗毗鄰。距俄羅斯邊界最近距離110公里,距蒙古國邊界最近距離160公里。海拉爾區境域界線曲折,東西長77公里,南北寬40公里。東起海拉爾河與鄂溫克族自治旗交匯點,西至小良車站;北起謝爾塔拉種牛場十隊,南至原呼倫貝爾盟公署蔬菜點水渠。總面積13198平方公里,占呼倫貝爾市總面積053%,其中城區面積28平方公里,占海拉爾區面積212%。海拉爾區城市規劃區面積38平方公里,主要向海拉爾以東、南地區擴展。海拉爾區是中共呼倫貝爾市委員會、呼倫貝爾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交通和信息、旅遊中心。 [1]
區劃設置
海拉爾區由市區和郊區兩大部分構成。市區自然分為河東、河西、建設街道和鐵道北4個區域。環境三面環山,二水(伊敏河、六二六小河)中流。市區設有勝利、呼倫、健康、正陽、靠山、東山6個街道辦,郊區設有哈克、奮鬥2個鎮和建設辦事處。市區、郊區共設有46個社區居委會,17個行政村,93個村民小組。其中,奮鬥鎮6個行政村,23個村民小組,6個社區委員會;哈克鎮6個行政村,44個村民小組,1個社區委員會;建設辦5個行政村,26個村民小組,4個社區居委會;正陽辦7個社區委員會;健康辦7個社區居委會;靠山辦4個社區居委會;勝利辦7個社區居委會;呼倫辦6個社區居委會;東山辦4個社區居委會。
建置沿革
海拉爾清雍正十年(1732年)建置,1734年建城(呼倫貝爾城),至今已有285年建城歷史。清代,為呼倫貝爾副都統衙門屬地;民國九年(1920年),設呼倫縣(管轄漢族事務);東北淪陷時期,隸屬偽滿州國興安北省;1940年,依據偽滿州國第89號令設市;民國三十四年10月(1945年10月),日本投降後的海拉爾市公署,由成立的呼倫貝爾自治政府領導;民國三十八年4月(1949年4月),呼倫貝爾盟同納文慕仁盟合併,海拉爾市隸屬呼倫貝爾納文慕仁盟,為呼納盟政府所在地;1953年4月,撤銷呼納盟建制,成立內蒙古自治區東部行政公署。海拉爾市被劃為內蒙古自治區直轄市,由內蒙古自治區東部行政公署代管;1968年1月,海拉爾市人民委員會改為「海拉爾市革命委員會」,隸屬「呼倫貝爾盟革命委員會」;1969年8月,「海拉爾市革委會」隨「呼倫貝爾盟革委會」劃歸「黑龍江省革委會」;1979年7月,「海拉爾市革委會」隨「呼倫貝爾盟革委會」由「黑龍江省革委會」劃回「內蒙古自治區革委會」,隸屬「呼倫貝爾盟革委會」;1980年8月,恢復海拉爾市人民政府建制,其隸屬關係不變;2002年1月,撤市設區。
人口
2018年末,海拉爾區戶籍總人口285 654人,其中,城鎮人口275 442人,鄉村人口10 212人。年末總戶數108 723戶。全年出生人口2 421人,出生率為8.49‰,死亡人口1 848人,死亡率為6.48‰,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01‰。
五大景區
海拉爾國家森林公園 呼倫貝爾八景之一,是我國唯一以樟子松為主體的國家級森林公園。
成吉思汗廣場。 海拉爾區的標誌性建築之一,壯觀、宏偉,吸引不少本地市民和旅遊。
呼倫貝爾古城 遊客置身其中,可謂有古街可走,古景可觀,古風可懷,更有古趣可樂。
達爾吉林寺 坐落於敖包山頂,是一座藏傳佛教寺院,主體建築風格是漢藏結合式。
伊敏河 發源於大興安嶺北麓,穿過海拉爾市區,匯入海拉爾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