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海拉爾日軍工事及萬人坑遺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海拉爾日軍工事及萬人坑遺址
圖片來自itsfun

海拉爾日軍工事及萬人坑遺址(其中日軍工事又被稱為「侵華日軍海拉爾要塞遺址」或「海拉爾築壘基地」),位於呼倫貝爾市陳巴爾虎旗海拉爾區,是第三批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的革命遺址及愛國主義教育紀念地之一。在中國抗日戰爭時,侵華日軍在海拉爾修建了大規模的防禦工事,並把參與修建的中國工人集體殺害,形成了共佔地21平方公里的日軍工事遺址,以及長150多公尺、寬80多公尺的萬人坑[1] 。海拉爾日軍工事及萬人坑遺址在1996年5月28日被列入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遺址上建立了紀念館。

結構

日軍工事

海拉爾日軍工事共佔地21平方公里,地上和地下均有建築;地下的工事深約17至19公尺,與地上互相連通。整個工事有5個設於城市四周高地的抵抗樞紐部(防禦主陣地)、以及10個設於抵抗樞紐部之間的高地的輔助陣地,從而建立森嚴的防禦體系,其中以敖包山和北山的陣地為主體。北山和敖包山的工事均有優良的電力、照明、通訊、排水、通風、防毒、防化、防守系統,其中北山的地下工事用作駐紮軍隊和軍用倉庫,敖包山的地下工事則是作戰陣地。

北山陣地是二號陣地(即「二地區」),被日軍稱為「河南台」。該陣地是海拉爾日軍工事的指揮中心,亦是規模最大、結構最複雜、設施最齊全的環形防禦陣地,設置了關東軍第80混成旅團司令部。陣地的地上工事有逾30個鋼筋混凝土澆注而成的明暗堡和防護性建築物,以及反坦克壕|Anti-tank trench、迫擊炮、指揮所等軍事設施。地下有鋼筋混凝土築成的一條主幹道和10條支幹道,合共有超過4,000多公尺長的地下通道;北山陣地的地下工事設有水管電纜銃眼和通風孔,以及指揮室、發電室、通訊室、倉庫、廚房等59個不同用途的房間,儲存大量能軍備和糧食,能完全保障生活和戰事所需的供給。

敖包山陣地是一號陣地(即「一地區」),被日軍稱為「安堡山地區」,為海拉爾日軍工事的前沿陣地,用以抵抗蘇聯進攻。該陣地的地上工事設有反坦克壕、反坦克障礙物、以及四通八達的步兵交通壕,還有碉堡、發射陣地、指揮所等軍事設施;敖包山本來沒有樹木,但日軍在山上種植了許多楊樹,用來掩蓋地下的工事。地下工事方面,敖包山陣地的有15個位於地下的房間,以及三個與地上工事相通的洞口。

除了北山陣地和敖包山陣地,海拉爾日軍工事的主陣地還有南松山陣地、東南山陣地和東山陣地,其中東南山陣地和東山陣地均以地上工事為主,南松山陣地則設有地下工事。輔助陣地方面,東台、北松山滿頭山這三個輔助陣地只有碉堡、發射點等地上工事,與主陣地構建犄角防禦

萬人坑

海拉爾萬人坑長150多公尺、寬80多公尺,是滿蒙防線上最大的萬人坑。萬人坑位於敖包山和北山之間,處於谷地;它是一塊形似鍋底的巨型窪地,西北部為高處、東南部為低處。

保護和開發

海拉爾日軍工事及萬人坑遺址在1996年5月28日被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列入第三批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的「革命遺址及愛國主義教育紀念地」。遺址又在1997年9月被確立為「海拉爾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8年2月成為「盟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8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遊局收錄在國家4A級旅遊景區,2009年被中共中央宣傳部列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9年成為「國家國防教育示範基地」,2011年成為「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海拉爾日軍工事遺址是同類遺址中規模最大、保存工作最好的一處。

海拉爾日軍工事遺址上建立了一座紀念館,名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海拉爾紀念園,佔地110公頃,分為地上和地下兩個部分。地上部分有分為四個展廳的海拉爾要塞遺址博物館,以及戰爭遺蹟和模擬戰爭場景,這些設施運用了科技來介紹戰爭場景和旅遊景觀;紀念園還展出了T-34坦克紅旗二號導彈米格-15戰鬥機等軍備,供遊人觀看和觸摸。地下部分則是復原後日軍的地下工事,有司令部、宿舍、衛生室、通訊室等房間,亦設置了照明設施。中國共產黨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副書記巴特爾曾參觀這座紀念館,讚揚它是自己看過的最佳軍事題材博物館。遊人參觀紀念館後,多會對日軍工事感到驚奇,但他們對博物館的藏品一般印象不深,而博物館也面臨功能欠缺、宣傳不足、遊人較少等問題。

2015年,全國紅色旅遊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常務副主任羅迪輝提出了65條以抗日戰爭為題的紅色旅遊路線,其中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海拉爾紀念園是「呼倫貝爾—海拉爾—滿洲里線」的景點之一。學者認為,海拉爾日軍工事遺址可以作為愛國教育之用,並提出了多項有助發揮其教育功能的建議。

歷史

日本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佔領了中國東北地區(包括今內蒙古自治區東部一帶),並加緊軍事部署。海拉爾地區位於中國、蘇聯蒙古的交界,向南可藉以支援侵略中國的行動,向北可以抵禦蘇聯的進攻、或是進攻蘇聯。於是,侵華日軍在1934年6月開始在海拉爾建設防禦工事

數萬名中國工人參與了海拉爾日軍工事的建設,其中有些是被強行抓來的。日軍亦以哄騙的手法,從東北地區以至河北山東等地招來大量貧苦農民,從而招募人手來修建工事。例如,有參與招募的中國人騙貧民說去開荒,開出相當吸引的待遇,並向自願報名的民眾派發金錢;但是,招募回來參與修建日軍工事的工人待遇欠佳,遭到日軍的監視,而且他們因自願報名而獲派的款項均被扣起。大量工人在工程中因疲勞、疾病、飢餓而身亡,或是被人打死;日軍會扔掉病死工人的屍體,也有工人被迫把其他工人的屍體扔掉。患病工人失去了利用價值,不會獲得治療,而是會遭到日軍殺害;由於棚子的結構問題,火災和山洪暴發導致了大量工人傷亡。

日軍在海拉爾的軍事工程於1937年末完工。為了不泄漏這機密的龐大工事,日軍先用粗鐵絲貫穿幾名工人的肩胛骨,以防他們逃脫,然後把工人們槍殺活埋;屍體被棄至位於工事附近的沙坑裡,形成了萬人坑。截至2010年,已知曾參與建設海拉爾日軍工事、最終生還的工人只有張玉甫一人。1945年8月,蘇日戰爭爆發,蘇聯紅軍進攻海拉爾,日本駐紮中國東北的關東軍靠這些工事來抵抗;蘇聯最終成功擊敗海拉爾要塞的日軍,佔領海拉爾。在戰爭中,北山的地下工事有幾處地方被毀,地道有三處較為完整的洞門;東山西山敖包山等地的地面工事均遭到炸毀,只能看到一些殘跡;敖包山陣地是蘇聯紅軍主攻的陣地、戰火最激烈的地區,地上和地下的日軍工事均受到嚴重毀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當地軍政機關非常重視海拉爾的日軍工事遺址,並組織勘査隊到遺址勘查。海拉爾日軍工事的唯一生還工人張玉甫指證日軍虐待中國勞工;他曾經兩度被迫扔掉其他工人的屍體,從而帶領考察人員找到海拉爾萬人坑的準確位置。現在,海拉爾日軍工事遺址上建立了一座紀念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海拉爾紀念園」。

參考文獻

  1. 萬人坑,easya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