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T-34坦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T-34坦克(俄文:T-34 ТАНК,英文:T-34 Medium Tank),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由蘇聯哈爾科夫共產國際工廠設計師米哈伊爾·伊里奇·科什金領導設計的中型坦克。該坦克戰鬥全重32噸,發動機功率500馬力,最大公路速度75千米/小時,最大行程400千米,裝備一門76毫米坦克炮,是一型火力、防護力和機動性都很突出的坦克。從20世紀40年代到50年代蘇聯一共生產了T-34系列坦克84070輛,其型號主要為兩種:安裝76.2毫米坦克炮的T-34/76坦克和安裝85毫米坦克炮的T-34/85坦克。T-34坦克帶有傾斜裝甲的設計思路對後世的坦克發展有着深遠及革命性的影響。[1]


基本資料

        中文名稱         T-34坦克
        外文名稱         T-34 Средний Танк(俄語)
        研製時間         1938年
        定型時間         1940年初
        服役時間         1940年
        總設計師         米哈伊爾·伊里奇·科什金


發展沿革

蘇聯早期研製的T-12坦克,希望採用履帶行走和負重輪行走的雙行走方式圖片來自新浪

艱難起步

蘇聯剛剛成立時,根本沒有完整的重工業體系,當然談不上坦克製造了,國內工業企業至多只能偶爾完成一些修理工作。但是,在外國干涉下風雨飄搖的紅色政權又迫切裝備戰鬥車輛來加強紅軍的戰鬥力。1924年5月6日,國防工業中央管理局在莫斯科成立,這是蘇聯國家坦克製造工業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在這個系統中,成立了一個分管坦克設計和製造的部門,它在1926-1929年間被稱為Ordnance Arsenal Trust總設計局(GKB OAT)。這個設計局的任務就是研製履帶戰鬥車輛並協助工廠建立生產線,使圖紙成為實際的產品。然而,由於缺乏必要的工具和設備,GKB OAT的早期工作幾乎沒有什麼成效。儘管如此,GKB OAT仍與國內幾家實力比較雄厚的機械製造廠合作(其中包括哈爾科夫機車廠),組織技術力量和生產設備,建立坦克生產企業,為國產坦克的誕生做着準備。哈爾科夫機車廠在1923年設計並製造了共產主義履帶拖拉機,該廠擁有生產履帶車輛的生產設備和一定的經驗,這為建立坦克生產線奠定了良好基礎。


早期研製

1928年秋天,哈爾科夫機車廠贏得了製造一輛快速坦克的原型車(1-12-32項目)。這輛快速坦克原型車就是T-12坦克。T-12坦克是一種雙炮塔坦克——主炮塔上方有1個小型的機槍塔,可獨立旋轉。主炮塔裝有1門45毫米火炮,火炮兩側的球狀機槍座上各安裝1挺7.62毫米機槍。坦克安裝了一台蘇聯研製的M-6發動機。參加設計工作的包括GKB OAT的自行車輛部主管——扎斯拉夫斯基教授——他後來成為蘇聯紅軍機械和摩托化軍官學校(今天的馬利諾夫斯基裝甲兵學院)的坦克部主任。航空發動機設計師,後來的蘇聯科學院院士米庫林則設計了坦克的動力系統。


由於T-12坦克原型車的車重超出了方案設計時的要求(實際車重20噸,超標4噸),並且在結構和機械方面也有不少問題。坦克設計小組不得不在緊迫的時間下參考測試結果進行重新設計。這個推倒重來的方案實質上帶來了一個全新的設計——坦克重量和單位壓力被降低;而發動機輸出功率和坦克速度都得到了提高;坦克前部駕駛艙左側安裝了第4挺機槍,並設置了機槍手座位(由此,坦克的火力分成了三層,這是坦克發展史上的創新)。新的坦克設計方案被命名為T-24坦克。


蘇聯早期的坦克研製,為後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大批量製造坦克奠定了基礎。[2]

T-34坦克始祖——T-32坦克圖片來自新浪


前身研製

1936年下半年,哈爾科夫共產國際機車廠被命名為183工廠。數字命名方法也被引入了工廠內部,T2K坦克設計局更名為KB-190設計局(KB是設計局的俄文字頭縮寫)。1936年12月28日,米哈伊爾·伊里奇·科什金代替了費爾索夫成為設計局局長,後者遭到了清洗,其罪名是領導設計了一個糟糕的變速箱,儘管數量眾多的變速箱故障都是由操作不當引起的。


1938年8月,在最高軍事委員會上(Supreme Military Council),討論了蘇聯紅軍機械與裝甲車輛管理局的生產任務,科什金設法獲得了製造A-20輪履兩用坦克、T-32坦克原型車的許可。1939年中,T-20和T-32坦克原型車先後完成並交付蘇聯紅軍測試。測試委員會認為「這兩種坦克在性能和技術指標上都超越了以前設計的坦克」,但委員會認為這兩種坦克仍然不夠好,還沒有達到值得推薦成為制式裝備的程度。


1939年爆發的蘇芬戰爭成為T-20和T-32坦克的第二階段測試的實驗場。實戰清楚無誤的表明,只有全履帶式的坦克才能滿足在惡劣地形(特別是在秋冬季節)上的戰術機動性要求,這也進一步宣判了輪履兩用式行走裝置的「死刑」。此外,實戰表明,T-32還需要增強其戰鬥力,尤其是在裝甲防護方面。


留給設計局升級改進T-32坦克、加強其裝甲防護和火力的時間非常有限,但設計局成功完成了這兩方面的改進。改進後的原型車被命名為T-34坦克,此後不久便成為蘇聯紅軍在到二次世界大戰中最重要的主戰兵器。


戰爭歲月

1940年1月,T-34中型坦克的第一輛原型車完成,而早在1939年12月19日,它就已經被蘇聯政府認可為為陸軍制式中型坦克。在隨後的測試中,T-34的優越性能被一一證實。1940年3月,在科什金親自領導下,2輛T-34坦克在哈爾科夫莫斯科之間完成了一次往返長途行軍測試。在長途行軍中,T-34坦克的機械系統表現出很高的可靠性。T-34坦克的量產是183廠的設計師和工人們長達三年的努力工作的尾聲,就在黎明的曙光已經展現的時候,因為積勞成疾,科什金於1940年9月26日與世長辭。科什金的早逝是蘇聯坦克設計界的重大損失,他的學生和摯友莫洛佐夫接任了KB-520坦克設計局總工程師的職務。


1941年9月12日,由於前線戰事吃緊,整個蘇聯歐洲部分都面臨着德軍的威脅。1941年9月19日進行了第一次疏散,目的地是下塔吉爾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地區的烏拉爾汽車廠。這次疏散帶走了KB-520坦克設計局的幾乎所有設計師、技術文件、設計圖紙和絕大多數有用的設備。撤退到下塔吉爾的183工廠與當地的烏拉爾汽車廠合併成立了新的183烏拉爾斯基坦克工廠。在這個工廠里,原183工廠在戰前採用的部門編號方式被保留下來,KB-520坦克設計局的名稱不變,總工程師仍然是莫洛佐夫。1941年12月,183烏拉爾斯基坦克工廠生產的第一輛T-34坦克下線,來年4月,工廠的坦克產量已經超過了戰前的水平。


戰時的物資緊缺以及許多生產原材料、零部件的工廠被破壞或是落入德軍手中,使得坦克生產變的十分困難。橡膠短缺、鋼材短缺、電氣設備短缺,除了德國人的威脅,幾乎什麼都缺。為了維持工廠的正常生產,為紅軍輸送更多的T-34坦克,KB-520設計局盡了最大的努力節省每一噸橡膠、鋼材、裝甲鋼、電線和一切珍貴的生產物資。T-34坦克的幾乎所有部件都被做了修改以適應這種戰時的艱苦環境。設計師們用鑄鐵件代替了銅部件、用焊接代替了鉚釘。這些努力的結果是坦克零部件減少了765個,生產程序被極大簡化,生產速度加快、成本降低。這對T-34坦克在戰時條件的大規模生產做出了巨大貢獻。簡化設計使紅軍可以得到源源不斷的T-34坦克,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危機中的戰局。[3]


結構特點

總體布置

T-34坦克四視圖圖片來自搜狐

T-34坦克車體是焊接製成的,共分3部分,駕駛員和機電員位於車體前部,戰鬥艙上車體中部,車體後部裝有發動機和傳動裝置。炮塔為鑄造結構,位於車體中部上方。炮塔里有3名乘員,車長在左邊,炮長在車長前下方,裝填手在右邊。炮塔頂部後邊有兩個帶圓頂蓋的通風口。


T-34/85坦克至少有3種指揮塔:一是環形固定式指揮塔,有向前和向後開啟的雙扇艙蓋及5個觀察鏡;二是能夠360°迴轉的,帶有單扇艙蓋及5個潛望鏡的指揮塔;三是與第二種相似的指揮塔,它的旋轉機構能使炮塔方向與目標保持一致。不管採用哪一種型式的指揮塔,在頂部都有1個觀察潛望鏡。


武器及彈藥

最早問世的T-34/85坦克裝有1門M1943(д-5T式)火炮,但該炮很快就換成M1944(Зис-C-53式)火炮。該炮有1個垂直滑動的炮閂和由液壓駐退器及液壓復進機組成的反後坐裝置,全長4.641m,重1148kg,發射的炮彈與85mm野戰炮的炮彈相同,實際射速為3~4發/min,25°仰角發射時射程最大達13300m,可發射ПР365К曳光穿甲彈、О365К榴彈、ПР2М尾翼穩定破甲彈和ПР365К曳光高速穿甲彈等。


在主炮的右側並列安裝1挺7.62mm戰車式DP28輕機槍,還有1挺相同型號的航向機槍安裝在坦克車首。戰車式DP28機槍由容有63發機槍彈的臥式彈匣供彈。中國、埃及和敘利亞等國的T-34坦克的炮塔頂上還裝有1挺7.62mmдщкм式高射機槍,用於對付空中目標。


車長有1具觀察潛望鏡,炮長有1具ТМФД或ТЩ-15瞄準鏡,還有1具MK4潛望鏡,裝填手有1具MK4潛望鏡。


行進系統

T-34坦克使用的 500ps(馬力) B2-34 4衝程12V 60°水冷柴油機圖片來自騰訊

該坦克的傳動裝置由主離合器、變速箱、轉向離合器及制動器和側減速器等部件組成。主離合器位於發動機和變速箱之間,由主動部分、被動部分和分離機構組成,主被動部分都有11片摩擦片。變速箱為機械固定軸式,由主動軸、中間軸、主軸以及齒輪系組成,可提供4個或5個前進檔和1個倒檔。有兩套結構完全相同的轉向離合器及制動器分別安裝在變速箱與兩個側減速器之間,用以結合、分離和制動兩側履帶,為履帶傳遞動力,實現坦克轉向、減速和停車。側減速器為一級固定軸式減速齒輪對,位於車體尾部兩側的轉向離合器與兩側主動輪之間。主離合器的結合與分離、變速箱排檔的更換以及轉向機構的分離與結合,均由駕駛員通過機械拉杆操縱。


該坦克採用獨立式垂直布置的螺旋彈簧懸掛裝置。車體每側有5個雙輪緣掛膠負重輪、1個前置誘導輪和1個後置主動輪。誘導輪曲臂上裝有蝸杆式履帶張緊度調整器。每條履帶由36塊逞有導向齒的履帶板和36塊無導向齒的履帶板以及72根履帶銷組成,兩種履帶板交替安裝,用履帶銷連結。不帶導向齒的履帶板上有孔,可安裝防滑齒,使坦克能在冰雪地上行駛。


該坦克裝有1台4衝程12V60°水冷柴油機,蘇聯型號為B2-34或B2-34M,在1800r/min時功率為368kW(500馬力)。該發動機淨重874kg,燃油消耗率≯252g/kW·h(185g/馬力·h)。[4]


裝甲系統

T-34坦克沒有像德國坦克那樣單純通過加厚裝甲來提高防護力,它的正面裝甲厚度為50~60毫米,和德國IV號坦克大致相當。不過,T-34坦克採用了革命性的傾斜裝甲設計,它的車體正面裝甲有32度的傾角,防護效果相當於100毫米左右的垂直裝甲。此外,傾斜的裝甲還能讓命中的炮彈無處着力,跳彈的幾率大大增加。大家都知道當一塊垂直的鋼板受到穿甲彈打擊時,穿甲彈需要穿透的鋼板距離其實只是鋼板的厚度。但是當穿甲彈與鋼板成一定傾角打擊鋼板時,這時穿甲彈通過鋼板的實際距離就要遠遠超過鋼板的厚度,相當於一個三角形的斜邊。戰爭中後期,T-34/85型坦克的裝甲厚度比早期型號又增加了70%,德軍裝甲部隊除了使用虎式坦克的88毫米坦克炮或豹式坦克的75毫米長身管坦克炮外,根本無法擊穿T-34/85的正面裝甲。[5]


性能數據

冬季塗裝的T-34坦克 圖片來自搜狐

本性能數據以後期t-34坦克代表T-34/85坦克為例

重量         32t
車組         5 人
發動機         500ps(馬力) B2-34 4衝程12V 60°水冷柴油機
最大時速         公路55km/h,越野40km/h
行程         公路300km,越野250km
每百公里耗油量         公路197,越野236 L/百公里
油箱容量         590L
越壕寬         2.5m
越障高         0.73m
爬坡度         58°
涉水深         1.32m
武器         2 架 7.62mm戰車型DP28輕機槍 和 85mm Зис-с-53 線膛坦克炮
火炮俯仰角         -5~+25°
火炮旋轉方向         旋轉方向 360°
彈藥         85mm炮彈 56發 和 7.62mm機槍彈 2400發
炮塔正面裝甲         45mm均質鋼 傾斜30度
炮盾正面裝甲         90mm均質鋼 無傾斜[6]


坦克評價

一輛T-34坦克的車組人員 圖片來自空中網

優勢

有人這樣說道:「如果你是一個坦克車長,要開着一輛坦克去和敵人的坦克單挑,無敵的虎式坦克是你最好的選擇;如果你是一位營長,要帶領一個裝甲營去守住某個缺口,豹式坦克也能勝任;但如果你是一位元帥,要統帥一支大軍馳騁千里,直搗敵人的巢穴,那麼請選擇T-34坦克。」T-34坦克最大的優點是綜合平衡了坦克的3大主要性能——火力、防護力和機動性。按照當時的技術條件,這三點不可能面面俱到,大多數坦克都是根據本國需要各有取捨。但是,T-34是當時最現代化的坦克。傾斜的正面裝甲和低矮的炮塔提升防護性能。高功率發動機、僅30噸的車體重量和更寬的履帶使T-34具備優異的機動性和越野能力。當時德軍的37毫米反坦克炮無法擊穿T-34的前裝甲。德軍Ⅲ號坦克的50毫米口徑主炮也只能擊穿T-34車體側面和後方的裝甲。


蘇聯的設計師針對蘇聯道路的實際情況(秋季的泥濘和冬季的積雪),為T-34坦克安裝了40~50厘米的加寬履帶(德國坦克的履帶通常只有30厘米寬),這使得T-34坦克可以在一米深的積雪或者半米深的淤泥中正常行駛,還可以通過0.75米高的障礙或2.4米寬的壕溝,通過性能堪稱完美。除了底盤和履帶以外,T-34坦克最大的法寶是一台12缸500馬力的V2柴油發動機。在此之前,幾大軍事強國的坦克發動機都是汽油發動機,雖然功率大、油煙小,但是中彈後極易起火燃燒,比如美國人就曾抱怨M4謝爾曼坦克一旦被擊中,很可能連具完整屍體都找不到,甚至把「謝爾曼」稱為「郎森打火機」。而T-34的V2柴油發動機發生二次殉爆的幾率很低,行駛速度更快。在實戰中,T-34坦克可以跑出55千米/小時的公路最大速度,越野速度也能達到40千米/小時,當它以這樣的速度狂飆前進的時候,往往會給德軍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


除了戰術機動性外,T-34的戰役機動性能同樣出色。得益於大功率柴油發動機的低油耗,它的最大公路行程超過400千米,加掛副油箱後甚至可以達到500千米以上,這幾乎是德國坦克的兩倍。這個優點對於單挑作戰可能沒有任何價值,可如果是一場規模大,時間長的大戰役,它就有着極其重要的價值。試想一下,一旦T-34坦克突破了敵方陣地,可以向敵人縱深挺進多大距離?在二戰後期,T-34坦克幾乎贏得了所有「坦克拉力賽」的勝利,只要它從德軍防線一點突破,前沿的「虎豹」就不得不後撤,可它們的行程和T-34相比太短,跑到油干後德國坦克手只得流着眼淚炸掉座駕徒步返回。[7]

蘇德戰爭早期因為故障而被遺棄的T-34坦克 圖片來自搜狐


T-34坦克實在是結構簡單、容易製造的典範。戰爭初期,生產一輛T-34坦克需要8000個工時,造價約為27萬盧布(相當於2萬美元)。後來通過簡化工藝和規模化生產,T-34坦克的工時下降為3700個,造價也降低到了13.5萬盧布。相比之下,德國45噸的「黑豹」坦克在最高效時工時也高達數萬,造價也是T-34的數倍。由於結構簡單,T-34坦克的生產難度不高,普通的拖拉機廠都可以生產。進入戰時狀態後,T-34坦克大量採用鑄造部件取代焊接部件,工藝要求進一步降低。再加上蘇聯啟動戰時體制,統一分配國家資源,大批女性進入軍工生產,T-34坦克的產量迅速進入高峰。在1942年,德國坦克產量還不到3000輛,而蘇聯坦克產量卻高達2.5萬輛,其中一半都是前線急需的T-34坦克。由於T-34的優秀性能,超過絕大多數德國坦克。還曾經在歐洲造成了德軍的「T-34」危機。直接加速了現代主戰坦克鼻祖——虎式坦克的誕生。可惜那時已經是二戰後期,虎式坦克複雜的工藝和高昂的費用,使得其產量與T-34無法相提並論。最終在坦克戰中,德軍沒有能夠完全取得壓倒性優勢。


不足

雖然T-34坦克被稱為二戰最好的坦克,但其本身也有不足之處。為了簡化生產,T-34坦克在保證最基本戰鬥性能外,放棄了一切不必要的裝備。首先,T-34坦克取消了炮塔吊籃(按照慣例,戰鬥室的人員都處於吊籃內,吊籃會隨着炮塔的轉動而轉動,以保證人員始終正對炮口的方向),一旦炮塔轉動,人員必須跟着炮塔轉圈,這個缺點大大降低了T-34坦克的實戰射擊速度(部分時候射速只有德國坦克的1/3),以至於有些人戲稱T-34坦克的乘員為「轉圈的陀螺」。


其次,早期的T-34/76型嚴重缺乏無線電裝置。在最初設計時,設計師考慮到了無線電通訊裝置的重要性,但由於蘇聯電子工業生產能力不足,在1942年之前生產的T-34坦克中只有少量裝備了無線電。由於缺乏通訊裝置,T-34坦克進行編隊戰鬥時,很難形成有效的指揮,車輛之間甚至只能用旗語通話。在惡劣的實戰情況下,T-34坦克一旦遇到伏擊,少數發現目標的坦克無法通知整個編隊,最終造成蘇軍整個編隊被各個擊破。此外,由於採用柴油發動機,T-34坦克的噪聲奇大,發動機開動後會產生濃重的黑煙,數千米外就會被德軍發現,開着T-34坦克打伏擊幾乎不太可能。此外,德國空軍在戰爭初期掌握着絕對的制空權,斯圖卡俯衝轟炸機一度成了T-34的克星,著名的「斯圖卡惡魔」漢斯·魯德爾上尉就擊毀了500多輛蘇軍坦克和自行火炮。更為致命的是,剛剛經歷過大清洗的蘇軍後勤混亂,訓練不足,嚴重缺乏有作戰經驗的中下層軍官。[8]

此237號T-34/85坦克於2014年發生了坦克戰,這是二戰坦克戰鬥的最後時間點 圖片來自鳳凰網


T-34坦克也沒有採用彈藥隔艙技術,一旦被擊中着火,往往因為彈藥殉爆而發生重大傷亡。在舒適性方面,T-34坦克也繼承了蘇制武器輕享受、重實戰的特點,坦克內部空間狹小,內部高溫顛簸,長期行軍後坦克手往往疲憊不堪。


總評

儘管有很多不足,但T-34坦克的綜合性能仍然能夠彌補自身弱點,德軍第一裝甲集群司令克萊斯特將軍就曾感嘆說「T-34是最完美的坦克」。整個二戰期間,蘇聯生產了超過40000輛T-34,取得了一系列輝煌的戰果。T-34坦克見證了二戰時期蘇聯一系列的重要戰役,如庫爾斯克會戰哈爾科夫反擊戰、春季覺醒等戰鬥,可謂立下了赫赫戰功。二戰結束後T-34坦克也在後來的抗美援朝戰爭中大亮光彩。直到上世紀的60,70年代,中國人民解放軍部分部隊依舊裝備着T-34坦克。更為誇張的是,就在前不久,緬甸還將一批T-34坦克歸還給了俄羅斯,而這些坦克竟然維護完好,功能完善,依舊可以照常使用。由此可見T-34的可靠性和穩定性。


衍生型號

T-34/57

裝有57mm反坦克炮的T-34/57坦克 圖片來自搜狐

T-34/57坦克可以說是是T-34家族中的一個火力超群卻不太為人所知的小兄弟。它配備了ZIS-2型57毫米反坦克炮,這種火炮可以以近1000米/秒的初速發射重3.14公斤的BR-271穿甲彈,在1000米距離上可以穿透90毫米厚的垂直裝甲,在1500米距離上仍然有75毫米的穿甲威力。初期的T-34/57坦克剛剛生產出來便投入了緊張的莫斯科保衛戰,由於其強大的反坦克火力,它很快獲得了「坦克獵手」的稱號。1943年重新開始生產的T-34/57由於生產批量小,似乎也是分散裝備了一些獨立的部隊或分隊,加強某些方向上對德軍重型坦克的作戰能力。


T-34/57(1943年型)第一次投入戰場是在1943年8月,沒能趕上一個月前進行的庫爾斯克大會戰。裝備該車的第100特別坦克連直到9月初也沒有遇到與德軍坦克交鋒的機會,但是在作戰和對繳獲德國坦克的射擊測試中,該連的指揮官和派駐的技術代表對這種坦克的穿甲威力和對付堅固工事的能力仍然稱讚有加,但這種徒有其表的稱讚並不能挽救T-34/57停產的命運,因為它的火炮造價是在是太昂貴了。T-34/57的ZIS-4型57毫米炮註定只能是危機時刻的過渡產品,當危機一旦過去,它就成為了拋棄的對象。[9]


T-34/76

蘇德戰爭前中期用於過度的T-34/76坦克 圖片來自搜狐

蘇德戰爭初期,德軍勢如破竹,蘇軍倉促投入激戰,大量的人員、裝備被消滅掉。然而,隨着戰局的發展,驕傲的的德軍突然發覺蘇軍投入了一種新型的戰車,而德軍現有的37mm和50mm反坦克炮根本就對付不了它,為此德軍官兵死傷慘重,士氣頓受打擊!經過多方面的了解,方知道蘇軍投入戰場的是T-34/76坦克(1941年初版)。,在此後一系列戰鬥中德軍竟找不到可以與之抗衡的坦克,導致了德軍大量坦克的過時,被迫推出更新型的坦克以應付局面,這就是「T-34危機」。


作為應對措施,德國Ⅲ號改裝長身管50mm火炮,Ⅳ號坦克則改裝長身管的75mm火炮,同時都大大加強裝甲,勉強可以對抗T-34/76。並且直接加速了現代主戰坦克鼻祖——虎式坦克的誕生。 不過包括T-34/76在內的各型蘇聯坦克也存在明顯缺陷,主要是沒有全部配備車際無線電聯絡設備,一般是幾輛T-34中只有一輛指揮坦克擁有無線電設備,坦克之間聯絡還依靠旗語。而後的T-34/85坦克改善了這一問題,取代T-34/76成為戰爭後期蘇軍機械化部隊的主要裝備。因此,T-34/76可以說是蘇德戰爭中應對早期坦克大量流失而設計的一種簡單過度版本,而後隨着戰場的改變而淘汰。[10]


T-34/85

T-34坦克型號中最為優異的T-34/85型坦克 圖片來自精品壁紙站

隨着衛國戰爭的進行,德軍開始將諸如虎式坦克豹式坦克這樣的先進裝備投入戰爭中。而蘇聯的T-34/76坦克所裝備的76毫米火炮對付這些坦克時難免顯得疲軟。而且,蘇軍猛然發現現役坦克中竟然無一可在正常作戰距離對虎式坦克構成正面威脅。同時,蘇軍發現T-34/76坦克的雙人炮塔的作戰效率並不高(在雙人炮塔里車長要在負責指揮的同時為主炮裝填炮彈)。因此,蘇聯人決定對T-34坦克進行火力升級。


T-34/85坦克是外號叫做大腦袋T34,是換裝了85毫米火炮和增強了裝甲防禦的強悍坦克。作為二戰後期蘇聯裝甲部隊的核心坦克,它的出現淘汰了T-34/76坦克。T-34/85的裝甲有所增強,正面炮塔厚度增加到90毫米,車體正面為45毫米。這個裝甲厚度已經接近早期德國豹式坦克的水平。這輛坦克外觀上最大的特徵,在於T-34/85的炮塔要大的多。這主要的原因是之前76毫米火炮的炮塔太小,難以容納85毫米炮,於是設計師擴大了T-34/85的炮盾。T-34/85原則上可以擊穿黑豹和虎式坦克的正面裝甲,然而必須靠近到500米內。雖然戰術上來說非常危險,也比76毫米主炮根本無能為力要好。T-34/85從1944年開始服役,一直使用到今天,讓人難以置信。而其產量也達到了驚人的80000餘輛,成為世界上產量最多的坦克。今天的朝鮮、越南等國,仍然有不少T-34/85作為訓練坦克。更誇張的是,竟然還有人用於實戰。


2014年7月的烏克蘭內戰中,東烏民兵使用的2輛T-34/85參戰,創造了世界記錄。其中的237號坦克竟然還發生了坦克戰,這是二戰坦克戰鬥的最後時間點。它被2輛烏克蘭政府軍的T-62坦克追擊,並被擊毀。然而,全體車組成員奇蹟倖存,僅受輕傷。有人戲稱這是太爺和重孫子之間的較量。


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戰爭中215號T34/85坦克參加了對石峴洞北山美第七師的作戰,夜間機動時215號在距敵1400米處時意外陷坑,車組乘員迅速將坦克偽裝,在躲過美軍的空中偵查後,於次日成功伏擊了美軍3輛坦克,擊毀2輛,擊傷一輛,並在撤退中再次擊毀美軍2輛坦克。[11]


視頻

大飽眼福!俄三代坦克零下20度競速比賽:看T-34與T-72、T-90誰最快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