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海洋分枝桿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海洋分枝桿菌

海洋分枝桿菌原名Mycobacterium marinum,是一種存在于海水和淡水中的細菌,屬分枝桿菌類,與結核桿菌同屬。

簡介

其為非共生細菌,在入侵人體後能引起機會性感染。海洋分枝桿菌在28-32℃水溫最為活躍,超過37℃則較難生存。所以一但入侵人體,只會在人體的筋膜蔓延,不會入侵溫度較高的內臟器官。海洋分枝桿菌感染多存在於宰殺魚類、家禽的情況中。一旦被海產刺傷而感染了這種細菌,傷口只會不斷腫脹,而沒有明顯痛楚。因此,患者可能因此而輕視問題,使病況拖延,而要經歷長時間的治療周期(可長達6至9星期),甚至嚴重病變。海洋分枝桿菌可能在水族箱出現,假若飼養的魚類已受到細菌感染,它們亦會把細菌帶到水族箱內。處理水產時也應注意,避免被蟄傷感染細菌。

評價

中等長至長桿菌,時常交插。在濃厚蛋培養基上稀釋接種,30℃培育7天或更久,菌落光滑至粗糙。暗中生長的菌落無色素;光照下或短時間受光,幼齡菌落鮮黃色。在油酸卵蛋白瓊脂上,菌落圓頂或中央圓頂上,邊緣整齊或略不規則,光產色性同上。生長溫度25—35℃;通常37℃不生長,一再移接也可能適應37℃而生長。分離自病魚和魚池。在游泳池內,引起人的傳染性皮膚病變:通常在肘部,也可能在膝部、腳、手指和腳指引起皮膚肉芽腫(游泳池肉芽腫),有時潰瘍化;通常幾月後自然痊癒。大量腹腔注射與小鼠,引起尾、足和陰囊的潰瘍,有時發生內臟病變和死亡;靜脈注射後,只尾部發生病變;皮下或呼吸接種,豚鼠不發病;腹腔注射偶爾引起陰囊病變;腹腔或靜脈注射,小雞不發病海洋分枝桿菌感染可以用抗分枝桿菌的藥物來治療。由于海洋分枝桿菌是一種很普遍導致皮膚感染的細菌,雖然有時種菌的結果不明顯,但仍可以從一般的病徵來確認。多種DNA的技術可以用來分類分枝桿菌。所有這些研究都顯示潰瘍分枝桿菌及海洋分枝桿菌有很大的分別。一些海洋分枝桿菌的分離枝會包含跳躍基因IS2404,但是沒有菌株會包含IS2606。潰瘍分枝桿菌的分離株對兩者都呈陽性反應。對海洋分枝桿菌感染的治療須視乎感染的嚴重性。使用抗生素對表面的感染能有效用,而對擴大及深入的感染則可以要依靠外科手術。[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