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海珠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海珠湖位於廣州新中軸線南端,東臨新光快速路,西鄰廣州大道南,北靠新滘南路,南臨環城高速路、南洲路,處於5條公路圍成的「井」字型中間,湖區可直接輻射到龍潭果樹公園東風果樹公園,成為萬畝果園不可多得的水滋養源。

中文名稱:海珠湖

外文名稱:Haizhu Lake

地理位置: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與濕潤氣候

占地面積:2248.3畝[1]

開放時間:早7:00~晚9:00

門票價格:免費

項目規劃

海珠湖項目最初叫做「海珠雨洪調蓄區工程」,出於建設雨洪調蓄區的需要,它是海珠區治水工程中調水補水體系的核心部分,而不是單純為挖湖而挖湖。在對海珠湖項目進行規劃的過程中,有人就提出,既然是要做水利工程,為什麼不進一步利用好水?由于海珠區本身島區的特殊性和城市發展的需求,為什麼不能幹脆也將海珠湖建設納入景觀建設的考慮範圍內呢?洪澇來時可以作為蓄洪區,洪澇去時又可以作為休閒區,於是才有了今天海珠湖的具體定位和建設理念。、後航道將其包圍,水面率達到18.04%,位居廣州市中心城區之首。然而,隨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區內不透水面積不斷擴大,徑流量的增加,加大了河涌的排水壓力,「水浸街」現象頻發。2008年,廣州市市委、市政府提出「舉全市之力推進污水處理系統、調水補水和河涌綜合整治工程」,並向各區下達了治水任務書。在海珠區的治水任務書中,海珠區雨洪調蓄區(即海珠湖)是治水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海珠湖的建設,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朱小丹,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市長張廣寧等領導多次指示要加快海珠湖的建設;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蘇澤群同志親自審定海珠湖的規劃方案。海珠區委、區政府把建設海珠湖的任務作為治水工作重中之重的大事來抓,全力推進建設步伐。

其實,早在2005年11月,海珠區就從水利角度,考慮建設一個能夠綜合調蓄全區水網的「雨洪調蓄區」。隨後,這個設想中的「雨洪調蓄區」輪廓逐漸清晰,漸漸變成了今天規劃建設的海珠湖。

海珠區水網密集,然而在快速的城市化過程中,很多河涌或成了斷頭涌、或河道淤塞,由於水動力不足,河湧水流緩慢,有些地方甚至成了死水,加上大量污水直排到河涌,從上世紀90年代起,海珠的水網遭到了嚴重的破壞。要解決水環境污染的問題,一方面要截污,遏制「黑龍」;另一方面要解決河湧水動力不足的問題,把「死水」變成「活水」。2005年至2008年,廣州市水利科學研究所進行了一系列海珠區水資源調度試驗,發現利用珠江感潮的水動力,通過海珠湖科學合理的調水補水,海珠區的水環境可以得到有效改善。

「我們並不是簡單花大把的錢去挖個湖,海珠湖的開發首先是出於對海珠區整體水利工程建設的考慮。」針對海珠湖項目的動工,區政府負責人解釋說。「排洪排澇、連通水網、調水補水,這才是海珠湖的三個最基本功用。」

海珠湖在水環境改善方面主要有三個作用:其一,是解決城市防洪排澇的問題。其二,通過開挖湖區,連通整個海珠區內水網,使幾大河涌與雨洪調蓄區相連,共同發揮調蓄作用;其三,是調水補水的需要,海珠區內部分河涌屬於斷頭涌,現有的水動力無法滿足補水需要,就要通過人工調水補水到上游。 「海珠區是廣州市區內河涌最多、水閘最多的區域,由于海珠湖周邊6條主要河湧水動力處於末梢,水質又尤其差。為了改善種狀況,修建海珠湖就顯得尤為重要。」廣州市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院長黃紅向記者解釋,海珠湖修建完工後,湖水經淨化將被注入上遊河涌,同時將通過修建雙向泵站利用人工動力實現調水補水。「到時候既可以從湖區向河涌補水,也可以在河涌遇到洪澇後開放水閘實現排水。」

地理位置

海珠湖位於廣州新中軸線南端,東臨新光快速路,西鄰廣州大道南,北靠新滘南路,南臨環城高速路、南洲路,處於5條公路圍成的「井」字型中間。

猶如被珠江前後航道這雙溫柔的雙臂環抱的一顆明珠海珠島是承載着一段因水而生、因水而立、因水而興、因水而名的歷史,海珠與水可謂結下了不解之緣。而今天,作為海珠區有史以來最大的水利工程,海珠湖的修建將人們的目光再次引向這座古老的水城。在廣州市委、市政府的關心指導下,海珠湖即將完成第一期湖區建設,[[石榴崗河等六條河涌將可引海珠湖水進行補水,而廣州新中軸線南段上將增添一顆真正的「綠心」。 ]]

視頻

航拍丨廣州市海珠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