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蜇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海蜇皮是一個科技名詞。
中國漢字的發展成為維繫中華民族歷史發展進步的一條生動鮮明的脈絡[1],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着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2]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字體多樣。
名詞解釋
海蜇皮是海蜇的製成品。海蜇體呈傘蓋狀,通體呈半透明,白色、青色或微黃色,海蜇傘徑可超過45厘米、最大可達1米之巨,傘下8個加厚的(具肩部)腕基部癒合使口消失(代之以吸盤的次生口),下方口腕處有許多棒狀和絲狀觸鬚,上有密集刺絲囊,能分泌毒液。其作用是在觸及小動物時,可釋放毒液麻痹,以做食物。
海蜇的身體可分為傘部和腕部。傘體隆起呈半球形,直徑為300~500 mm,最大的可達1 m。傘體表面光滑,中膠層發達,厚且硬。生活狀態時向上的一面稱外傘面(反口面),朝下的一面為內傘面(口面)。體色變化較大,一般是青藍色,有的是暗紅色或黃褐色。傘的下面是根狀的口腕,口腕癒合,把原有的口封閉,口腕的下部形成很多小孔,稱為吸口,海蜇靠吸口吸食海水中的藻類、原生動物、小型甲殼類等微小生物。海蜇觸手上的刺細胞能放射毒液,可禦敵捕食,人觸之有疼的感覺。
海蜇捕得後用石灰,明礬浸制,再榨去其體中水分,洗淨,鹽漬。切碎用。
性味
味咸,性平。
功用主治
清熱解毒、消腫降壓、軟堅化痰、有抑癌作用。用於高血壓、婦人勞損、帶下、小兒風熱、氣管炎、哮喘、胃潰瘍等。消積,潤腸。治痰嗽,哮喘,痞積脹滿,大便燥結,腳腫,痰核
臨床應用
1.治高血壓引起的頭昏腦脹、煩熱口渴、尿黃、便秘
烹調方法:海蜇頭60--90克,漂洗去鹹味,加荸薺50克,共煮湯服,每日1次。
2.治哮喘
烹調方法:海蜇皮50克,鮮豬肉100克,燉熟服,每日1次。
3.治胃潰瘍
烹調方法:海蜇皮500克,大棗500克,紅糖250克,濃煎成膏,每次1湯匙,每日2次。
4.治肺熱咳嗽
烹調方法:鮮海蜇500克,豬瘦肉60克,馬蹄500克,生薑1片。將海蜇洗數次,切絲;馬蹄去皮,洗淨,切開兩半;豬瘦肉洗淨,切片;用油、鹽稍醃。把海蜇、馬蹄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武火煮沸後,文火煲半小時,放入豬瘦肉片和薑片,煲幾分鐘,調味食用。
5.治婦女勞損、帶下
烹調方法:海蜇50克,黨參30克,白朮10克,土茯30克,木棉花10克,雞冠花10克,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
6.治小兒風熱
烹調方法:海蜇15克,桑葉10克,銀花9克,薄荷3克,連翹9克,水煎,取汁分2次服,每日1劑。
[用法用量]水煎煮服,每次15—30克。
[宜忌]脾胃寒弱不宜服。
[成分與藥用]
本品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及碘等,具有擴張血管降壓作用。
參考文獻
- ↑ 字母文字的演變脈絡:世界所有國家的字母文字都是同出一源,搜狐,2020-09-11
- ↑ 字體的演變:篆書,搜狐,20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