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海豚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普利策詩歌獎作品,詩集《海豚》的「閱讀指南」

★自白派詩歌創始人羅伯特·洛威爾、文學評論家伊麗莎白·哈德威克以及他們的文學圈子

★洛威爾的最後七年,近三十年愛恨與和解的艱難跋涉

本書是20世紀一對傳奇夫婦——自白派詩歌創始人羅伯特·洛威爾及文學評論家、小說家伊麗莎白·哈德威克的書信集,也是普利策詩歌獎獲獎作品《海豚》的「閱讀指南」。全書收錄了洛威爾生命中最後七年(1970—1977年,也是其個人危機與創作革新期)與哈德威克的所有書信,以及他們與圈中好友的部分往來信件,共347封。這些書信涉及二人日常的工作、家庭和情感生活,詩歌和小說創作,還展示了他們與麥卡錫、畢肖普、里奇、沃爾科特、賈雷爾、伯林、喬納森、貝里曼等人的珍貴友情,為二人描摹了一幅前所未有的真實「肖像」。更難得的是,它也提供了《海豚》創作的立體資料(事實與書信),詮釋了洛威爾如何將生活(以及書信)提升為詩歌的過程。這些書信,是一場關於愛與寬容的艱難跋涉,二人近三十年的愛怨糾葛與遲到的和解,同時也是一代文學巨匠生活與創作的真實現場,在文字表面的瑣碎、支離中,我們得以近距離觀察,進入洛威爾世界的中心。

作者簡介

羅伯特·洛威爾(Robert Lowell,1917—1977)

美國著名詩人、散文家、翻譯家,自白派詩歌的創始人和代表,美國第六任桂冠詩人。代表作有詩集《生活研究》《致聯邦死者》《筆記本》《日復一日》《海豚:手稿對照本,1972—1973》等,文集《臭鼬的時光:羅伯特·洛威爾文集》等。獲美國國家圖書獎、普利策獎、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等多種文學大獎。影響了沃爾科特、希尼、米沃什、布羅茨基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以及畢肖普、普拉斯、安妮·塞克斯頓、默溫等在內的多位同代及後輩詩人。被譽為「他那一代最好的美國詩人」「時代的詩人歷史學家」。

伊麗莎白·哈德威克(Elizabeth Hardwick,1915—2007)

美國知名文學評論家、小說家,洛威爾的第二任妻子,《紐約書評》創始人之一,生前寫了大量有相當影響力的書評和雜文,包括《書評的衰落》(1959年)——因這篇文章,那些喜歡供應「不痛不癢的美譽」的書評人至今仍在尷尬,被以賽亞·伯林稱之為「我所認識的最聰明的女人」。代表作有小說《不眠之夜》《赫爾曼·梅爾維爾的傳記》、散文集《誘惑與背叛》等,有「作家之作家」的美譽。

譯者簡介

程 佳

暨南大學外國語學院教師、英國班戈大學R.S.托馬斯研究中心訪問學者,主要譯著有「洛威爾系列」(《臭鼬的時光:羅伯特·洛威爾文集》《海豚:手稿對照本,1972—1973》《海豚信:1970—1979》等),盧契亞諾·貝里奧的《記憶未來》,特里·伊格爾頓的《批評的功能》,以及詩歌《R.S.托馬斯晚年詩選:1988—2000》(2014年)、《R.S.托馬斯詩選:1945—1990》(2012年)、《R.S.托馬斯自選詩集:1946—1968》(2004年)、《她把憐憫帶回大街上:麗塔·達夫詩選》(2017年)等。

余 榕

暨南大學外國語學院翻譯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

媒體評論

★「這些書信取材於洛威爾生命的最後幾年,詳細描述了這對夫婦的一段極具創造性的時期,以及他們婚姻的破裂(最終和解)。伊麗莎白·畢肖普、阿德里安·里奇、瑪麗·麥卡錫和其他朋友同時出現;這些書信一起提供了一場關於藝術的文化角色和遺產的辯論。」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評論

★「通過收集這對曾經的文學夫婦羅伯特·洛威爾和伊麗莎白·哈德威克之間引人入勝的書信,愛與憤怒的往來過程……令人難以忘懷……【海豚信】照亮了兩位著名作家生活中的一段動盪時期。」

——《重點書評》(Starred review)評論

★「在其辯證優雅的形式的鼓舞下,《海豚信》是對藝術作品中允許的內容的非凡哲學探究……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的每一封信都是一個私人故事,他們把生活作為一種方式來理解共同的經歷,確認它,哀悼它,或把它放在陽光下。如果說他們之間的通信預示了他們藝術的方方面面——一種對不透明材料的解讀——那也是一場偉大而又矛盾的愛情的最終結局。」

——《國家雜誌》(The Nation)評論

★「詩人兼編輯薩斯基婭·漢密爾頓以優雅的權威定義了這本備受爭議的普利策獎獲獎作品所引發的情感和文學問題,該書再版以解釋洛威爾對《海豚:手稿對照本,1972—1973》的修訂,以及兩位詩人之間這些跨越大西洋的往來信件,儘管受到史詩般的傷害,但他們從未停止彼此的愛。」

——《書單》(Booklist)評論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