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海鸕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海鸕鶿

中文學名: 海鸕鶿
拉丁學名:Phalacrocorax pelagicus
別 稱: 烏鵜
界: 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 綱:今鳥亞綱
目:突胸總目
亞 目:鵜形目
科:鸕鶿科 屬:鸕鶿屬
種: 海鸕鶿
亞 種: 2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Pallas, 1811
英文名稱: Resplendent cormorant

海鸕鶿(學名:Phalacrocorax Pelagicus):俗名烏鵜。典型的海上鸕鶿。體長約70厘米,體羽黑色具光澤。臉紅色,與紅臉鸕鶿甚似,但繁殖期冠羽較稀疏而鬆軟,臉部紅色不及額部但臉頰紅色較多,幼鳥及非繁殖期的鳥臉粉灰,體型略小。虹膜藍色;嘴黃色;腳灰色。於海上無聲。 棲息于海岸、河口地帶。主要以魚、蝦為食,兼食少量的海藻、海帶、海紫菜等。每年6月進入繁殖期,每窩產卵3-6枚,孵化期約28天左右。繁殖於阿拉斯加至西伯利亞及日本,越冬於美國的加州、日本南部及中國[1]

形態特徵

海鸕鶿是大型水鳥。全身羽毛呈黑色,頭、頸部具有紫色光輝,其它部分有綠色光輝。在繁殖期間,頭頂和枕部各有一束銅綠色的冠羽,而且額部被有羽毛,肩羽和覆羽為銅綠色,另外兩脅各具一個大的白斑,喉部和眼周的裸露皮膚呈暗紅色。面部和喉部的裸皮呈褐色,並具有橙色小突起。虹膜為綠色。嘴較為細長而稍微側扁,嘴基內側和眼周為紅褐色。嘴槽的兩邊如同鑲嵌着兩把利刃,鋒利無比,呈黑褐色,腳短而粗,為黑色。黑色的尾羽共有12枚,呈圓形。
冬季的羽色和夏羽基本相似,但頭上沒有羽冠,頸部也沒有白色的細羽,嘴基和眼周裸露皮膚的紅色較為暗淡而不明顯。
大小量度:體重♂1500-2200g,♀1180-1600g;體長♂720-788mm,♀679-770mm;嘴峰♂48-56mm,♀45-48mm;翅♂266-291mm,♀256-266mm;尾♂156-165mm,♀156-159mm;跗蹠♂56-60mm,♀52-58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海鸕鶿主要棲息於溫帶海洋中的近陸島嶼和沿海地帶,也見於河口和海灣。常成群停息在露出海面的岩礁上和海岸懸崖中的突出部位,以及岩頂和峭壁間,有時多達數十隻密集地站在一個小塊的岩礁上。活動於隱蔽的沿岸的海水海灣及河口,亦在寬闊的大海中,營巢於海邊峭壁或岩穴間。

生活習性

遷徙
海鸕鶿大多數為留鳥,終年在繁殖地附近活動,也有少數在北方繁殖的種群需要飛往南部溫暖的海域越冬。遷徙的時間常隨氣溫的變化而定,通常在北方冰雪剛剛開始融化後不久即到達繁殖地,秋季在水面部分結冰之後才往南遷徙。
習性
海鸕鶿具有一定的飛翔能力,但在地面上行走時則顯得比較笨拙,休息的時候還要用堅硬的尾羽幫助支撐。但它們的潛水、捕魚能力卻非常強,在水中活動十分靈活。對它們來說,潛入水下1-3米(最深可達10米),追蹤魚群30-45秒鐘(最長達70秒)根本就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活動時多沿海面低空飛行,或在海島附近海面游泳,並且頻頻地潛入水中覓食。有時也能見到少數個體在海岸附近的沼澤地帶和水泡中活動。覓食的方式主要是通過潛水,在水下追捕獵物。有時也常站在岩石上等候食餌的到來。休息的時候,如果受到干擾,就會急促飛起,並將胃內沒有消化的魚骨、魚鱗等食物用一個黏液囊反吐出來,用來減輕體重,加快飛行,以便迅速逃避敵害。這時就會有成群的海鷗緊隨而來,將這些食物殘渣一一取食,進行「廢物利用」。
協作
海鸕鶿是一種非常善於合作的水鳥,常常集大群圍捕湖中的魚類,上下協作得非常好。據說當遇到大魚,一隻鸕鶿無力制伏時,它會一邊搏鬥,一邊呼喚同伴前來相幫。附近鸕鶿聽到求救聲後便會立刻趕來,一起向大魚發動攻擊。在水中覓食時,鸕鶿也表現得非常善於合作:有時它會與鵜鶘一起合作捕獵,在水面上排成半個圓圈,由鵜鶘在水面上用雙翅拍擊,驅趕魚群,海鸕鶿則潛入水中打圍,彼此都能捕獲到充足的食物。
食物
主要以各種魚類為食,也吃蝦和其他甲殼類海洋動物。兼食少量的海藻、海帶、海紫菜等。

分布範圍

海鸕鶿分布於北太平洋沿岸和鄰近島嶼,最北從俄羅斯東西伯利亞海沿岸的符蘭格爾島和楚科奇海沿岸的楚科奇半島經白令海峽到薩哈林島、千島群島、日本中國的遼東半島一帶,以及從北美洲的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島到下加利福尼亞原產地:加拿大、中國、日本、朝鮮民主人民共和國、韓國、墨西哥、俄羅斯聯邦、美國。

繁殖方式

海鸕鶿營巢于海島和海岸的懸崖岩石上和斷壁,常成群在一起營巢,群的大小有幾對、數十對、甚至成百上千對的,有時也有零星的單對,較為分散,有時和其他鳥類混合在一起營巢繁殖。繁殖期為4-7月份,靠近北方的地區繁殖開始比較晚。在中國遼東半島,6月初已經能看見雛鳥孵化出來,而在此時堪察加半島上的種群才剛剛開始產卵。

巢由枯乾的水生植物和海草構成,形狀呈皿形,每窩通常產卵3-4枚,偶爾有少至2枚和多至7枚的,卵的大小57×36毫米。卵的形狀為卵圓形,顏色為白色和藍色,由雄鳥和雌鳥輪流孵化,孵化期為26天。雛鳥由親鳥餵養,每當親鳥覓食歸來,便張開大口,讓雛鳥將嘴伸進去,從親鳥特別伸長的食道里吸取半消化的食物。幼鳥大多在6月末至7月初就可以離巢出飛,但在北方也有遲至8月末至9月初的。

種群現狀

海鸕鶿在中國沿海地區和附近島嶼曾經較為普遍和常見,但由於人類的干擾、環境條件的惡化,種群數量已經大大減少。根據1992年的亞洲隆冬水鳥調查,在中國境內僅見到246隻。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等級:二級 生效年代: 1989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6

紀錄片《鸕鶿》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