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涌潮 |
中文名: 涌潮 外文名: Tidal bore 著名的涌潮: 錢塘江大潮 三大強涌潮: 錢塘江與南美亞馬遜河、南亞恆河 |
所謂涌潮,是指由於外海的潮水進入窄而淺的河口後, 波濤激盪堆積而成。早在公元1世紀,東漢的王充就已指出:"濤之興也, 隨月盛衰。」
概要
當漲潮時,潮波進入河口或海灣後,因水域驟然縮窄,底坡變陡,大量水體進入窄道,能量集中使振幅驟增。同時,潮波靠近底部的水體,受底部摩阻等影響,其運動速度較上部水體為小,從而使潮波波峰的前坡面變陡,並隨着水深的減小和河水徑流的頂托而逐漸加劇。在傳播一定距離後,潮峰壅高前傾,形成潮頭,狀如直立的水牆向前推進,來勢極其迅猛,稱為涌潮。中國杭州灣錢塘江口的涌潮舉世聞名。
景點
錢塘潮(Qiantang Bore)是世界三大涌潮之一,是天體引力和地球自轉的離心作用,加上杭州灣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浙江省海寧鹽官鎮為觀潮第一勝地(最佳觀潮勝地),故亦稱「海寧潮」。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涌潮地有三處:山東青州涌潮、廣陵濤和錢塘潮。而在世界上,錢塘潮是世界三大涌潮之一,這三潮分別是印度恆河潮,巴西亞馬遜潮與中國錢塘潮。
詩云:"錢塘一望浪波連,頃刻狂瀾橫眼前;看似平常江水裡,蘊藏能量可驚天。" 潮頭初臨時,江面閃現出一條白線,伴之以隆隆的聲響,潮頭由遠而近,飛馳而來,潮頭推擁,鳴聲如雷,頃刻間,潮峰聳起一面三四米高的水牆直立於江面,噴珠濺玉,勢如萬馬奔騰。觀潮始於漢魏,盛於唐宋,歷經2000餘年,已成為當地的習俗。
清費餳璜(1664-年)《廣陵濤辯》云:「春秋時,潮盛於山東,漢及六朝盛於廣陵。唐、宋以後,潮盛於浙江,蓋地氣自北而南,有真知其然者」。
錢塘潮比廣陵濤出現的時間晚一些,至遲在東漢就已形成。王充《論衡·書虛篇》提到「浙江、山陰江、上虞江皆有濤」。又說當時錢塘浙江「皆立子胥之廟,蓋欲慰其恨心,止其猛濤也」。但是,王充只說「廣陵曲江有濤,文人賦之」,沒有說賦錢塘江潮。可見,東漢時,錢塘潮遠沒有廣陵濤出名。估計,當時還未形成錢塘觀潮風俗。
錢塘江與南美亞馬遜河、南亞恆河並列為「世界三大強涌潮河流」。
參考來源
- ↑ 錢塘江大潮資料及圖片道客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