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濤溝橋大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濤溝橋大米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濤溝橋大米:山東省棗莊市台兒莊區邳莊鎮東部,一條河流由北向南匯入大運河,這條河就叫濤溝河。一橋飛架,橋西有一村,名濤溝橋村。濤溝橋村生產的大米遠銷省內外,據傳說在清朝時曾做為貢品。

基本內容

中文名:濤溝橋大米

優點:產量高、品質好

所屬地區:山東省棗莊市台兒莊區

原因:當地的土壤、水質和氣候有關

簡介

濤溝橋大米產量高、品質好,與當地的土壤、水質和氣候有關。濤溝河和運河交匯處窪地長期以來積聚成了適合水稻種植的土壤,土層深厚,無障礙層次,潛水位高,不易漏肥水。再就是灌溉水源為未被污染的運河水和濤溝河水,水質特別好。加上當地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光照時長,每年的4至6月份平均為200小時,特別是5月份光照時數最多,這正是秧苗發育時期。8至10月份每月平均光照時間在170小時以上,占全年光照時長的25%,而這段時間正是水稻生長、揚花、灌漿、成熟的時間。當地秋季晝夜溫差較大,利於養分的積累和轉化。

環境

濤溝橋一帶村莊生產大米之所以產量高、品質好,與當地的土壤、水質和氣候有關。濤溝橋一帶村莊由於有30多年的種植水稻的歷史,已在運河和濤溝河下游的南北交接窪地上形成了水稻土,土質深厚,無障礙層次,潛水位高,不易漏肥水。灌溉水源為未被污染的運河水、濤溝河水,水質較好。這一帶的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光照較長,每年的4-6月份平均月日照時數為200小時,特別是5月份日照時數最多,這正是秧苗發育時期。8-10月份光照時數每月平均在170小時以上,占全年日照到25%,這段時間正是水稻生長、揚花、灌漿、成熟時期,該地區秋季晝夜溫差較大,利於養分的積累和轉化。

濤溝橋一帶的農民有種植水稻的傳統,總結出了科學的種植方法。如稻麥輪作,一水一旱,有利於土壤的改良和一些病蟲菌源的消滅。在水稻大田管理中的幾次「烤田」,更利於養分的大量積累。

優越的自然條件,加之科學合理的種植方法,使這一帶生產出的大米米粒飽滿、晶瑩亮麗。蒸出米飯軟硬適中,吃起來粘筋有韌勁;熬出的米湯潔白質濃,清香可口。

品種

現濤溝橋大米的系列品種有:紫香(黑米)、魯香糯(香米)、濤優四號等優質產品。因引用京杭大運河水源澆灌,無污染,無公害,加工時採用國內先進免淘米加工機加工,2.5公斤OPP膜真空包裝,衛生方便。該稻米吃水量大,耐火時間長,可熬粥、蒸飯,其味濃郁芬芳,清香留口不絕。經常食用既能使肌膚美白細嫩,又能增強機體免疫,延年益壽,是人人皆宜具有保健美容之功效的綠色食品。濤溝橋大米採用2.5公斤袋裝,攜帶方便,是旅遊者首選的特色旅遊商品,多年來一直深受海內外遊客的青睞。選購時認準「濤溝橋」牌註冊商標,以防假冒。

申報

濤溝橋大米生產區是山東省省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區,生產的大米遠銷省內外,曾於清朝年間進貢朝延而成為貢米。目前種植面積已達6萬畝,畝產達到600公斤,極大地提升了當地農民的收入。為切實提高「濤溝橋大米」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知名度和競爭力,有效促進農民增產、農業增收、提高農民收入、保護農民利益,

質監分局標準化工作人員多次深入濤溝橋水稻生產基地進行實地考察,採取有效措施推動「濤溝橋大米」地理標誌產品申報增速。若「濤溝橋大米」地理標誌產品申報成功,該產品將受到《產品質量法》、《標準化法》、《地理標誌產品保護規定》等法律、法規的保護,並可以通過發揮其品牌效應,來提高「江北水鄉、運河古城」的城市知名度和美譽度。

成就

濤溝橋村生產的大米遠銷省內外,成為一方名牌—濤溝橋大米,更是棗莊特產、台兒莊特產,據傳說濤溝橋大米在清朝時曾做為貢品。「濤溝橋大米」已不僅僅是濤溝橋人的名牌而已成為棗莊台兒莊區的農業名牌。現在,棗莊台兒莊區的水稻開發不僅成為高產高效優質農業,而且已成為旅遊觀光農業,每到夏季,全區萬畝秧田藕呈現出「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秀麗景色,每年前來觀賞荷花的遊人達10萬多人,提高了大米品牌的知名度。[1]

參考文獻

  1. 濤溝橋大米美食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