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目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淡目國(Demak) ,印度尼西亞第一個伊斯蘭教王國(1478~1586)。舊譯「賓塔臘」。位於爪哇島東北部。 它原為信奉印度教的麻喏巴歇國的領地 ,15世紀前期由印度、波斯、阿拉伯穆斯林商人傳入伊斯蘭教,因商業利益,該地的商業貴族及封建領主也改宗了伊斯蘭教。[1]
國家衰落
1546年特林加納在作戰時被刺後,王族中發生爭奪王位的混戰。1546年,特林加納之婿、巴章地方領主阿迪·威查亞(Adi wijaya,1546~1582在位)奪取王位,遷都巴章(今梭羅西南),史稱巴章王國。
1568年,阿迪·威查亞在吉里的伊斯蘭教長蘇南·吉里主持下,正式稱素丹。巴章國屬各地領主的聯盟國家,領土除直轄領地巴章本土外,還擁有自由領地和藩屬,包括中爪哇和東爪哇。後各地領主相互戰爭,巴章王國分裂。1586年在素丹阿里亞·潘吉里(Aria Pangiri)執政時期,為馬打藍素丹國森納帕提所滅。
起源誕生
1478年,淡目太守拉登·帕塔(Raden Patah,?~1518),趁麻喏巴歇國瓦解之機,在穆斯林商人的支持下,宣告獨立,自稱為淡目素丹。王室信奉伊斯蘭教遜尼派教義,遵奉哈乃斐學派教法。
發展壯大
1513年,拉登·帕塔派其子、海軍提督優努斯率艦進攻葡萄牙人統治下的馬六甲未果。1513~1518年先後征服了西達尤和麻喏巴歇國的其他前屬地,使伊斯蘭教傳播到這些地區。 1518年,優努斯(Yunus,1518~1521在位)繼任素丹,占領麻喏巴歇國首都杜馬板,擴展王國疆土。
在素丹特林加納(Pangeran Trenggana,1521~1546在位)執政時,國勢興盛,先後征服了蘇比特烏朗國、馬打藍國和答哈國,控制了爪哇大部。他對印度教徒的小王國訴之於宗教寬容和武力征服兩手政策。對信奉伊斯蘭教的獨立小邦採取聯姻的合併政策。王國經濟、對外貿易及文化有較大發展。在主要商業港口城鎮,修建清真寺和宗教學校,對伊斯蘭教長老分封領地,掌握宗教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