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淡飲痰飲的古稱。出《脈經·辨三部九候證第一》。詳痰飲條。[1]
痰飲指體內水液不得輸化,停留或滲注於體內某一部位而發生的病證,這是廣義的痰飲,其中痰和飲既有區別,又有聯繫:首先它們都是津液代謝障礙所形成的病理產物,所謂「積水成飲,飲凝成痰」,其次它們又可能成為新的致病因素。一般以較稠濁的稱為痰,清稀的稱為飲。痰不僅是指咳吐出來有形可見的痰液,還包括瘰癧、痰核和停滯在臟腑經絡等組織中的痰液,臨床上可通過其所表現的證候來確定,這種痰稱為「無形之痰」。
痰的產生多由外感六淫、飲食所傷及內傷七情等,引起肺、脾、腎各髒氣化功能失常所致。肺主治節,若肺失宣肅,津液不化,則可凝聚成痰;脾主運化,脾胃受傷,運化無權,水濕內停,則可凝聚成痰;腎司開合,腎陽不足,開合不利,水濕上泛,亦可聚而為痰。由於痰的生成原因不同,所以有寒痰、熱痰、濕痰、風痰、郁痰、頑痰之異。痰熱互結,則為熱痰;寒痰互凝,則為寒痰;痰兼濕象,則為濕痰;痰兼燥象,則為燥痰。
飲的形成,多由脾腎陽氣素虛,復加外感寒濕、飲食勞欲之傷,以致臟腑功能失調,水液在體內不得輸化,停聚或流注於某一部位所致。飲停胃腸者為痰飲,水流脅下者為懸飲,淫溢肢體者為溢飲,侵犯胸肺者為支飲。其病機性質總屬陽虛陰盛。溢飲與水腫、支飲與哮喘有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