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清史稿·左宗棠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清史稿·左宗棠傳出自《清史稿》,此書是中華民國初年由北洋政府設館編修,記載了清朝歷史的正史——「清史」的未定稿。全書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紀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傳三百一十六卷,以紀傳為中心。所記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下至1912年清朝滅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歷史。[1]

原文

左宗棠,字季高,湖南湘陰人。道光十二年舉人,三試禮部不第,遂絕意仕進,究心輿地、兵法。喜為壯語驚眾,名在公卿間。嘗以諸葛亮自比,人目其狂也。胡林翼稱之,謂橫覽九州,更無才出其右者。咸豐初,廣西盜起,張亮基巡撫湖南,禮辟不就。林翼敦勸之,乃出。敘守長沙功,由知縣擢同知直隸州。亮基移撫山東,宗棠歸隱梓木洞。駱秉章至湖南,復以計劫之出佐軍務,倚之如左右手。

宗棠用兵善審機,不常其方略。籌西事,尤以節兵裕餉為本謀。始西征,慮各行省協助餉不時至,請一借貸外國。沈葆楨尼其議,詔曰:「宗棠以西事自任,國家何惜千萬金。為撥款五百萬,敕自借外國債五百萬。」出塞凡二十月,而新疆南北城盡復者,饋運饒給之力也。初議西事,主興屯田,聞者迂之。及觀宗棠奏論關內外舊屯之弊,以謂掛名兵籍,不得更事農,宜畫兵農為二,簡精壯為兵,散願弱使屯墾,然後人服其老謀。既入覲,賜紫禁城騎馬,使內侍二人扶掖上殿,授軍機大臣,兼值譯署。國家承平久,武備弛不振,而海外諸國爭言富強,雖中國屢平大難,彼猶私議以為脆弱也。及宗棠平帕夏,外國乃稍稍傳說之。

宗棠為人多智略,內行甚篤,剛峻自天性。穆宗嘗戒其褊衷。始未出,與國籓、林翼交,氣陵二人出其上。中興諸將帥,大率國籓所薦起,雖貴,皆尊事國籓。宗棠獨與抗行,不少屈,趣舍時合時不合。國籓以學問自斂抑,議外交常持和節;宗棠鋒穎凜凜向敵矣,士論以此益附之。然好自矜伐,故出其門者,成德達材不及國籓之盛。 論曰:「宗棠事功著矣,其志行忠介,亦有過人。廉不言貧,勤不言勞。待將士以誠信相感。善於治民,每克一地,招徠撫綏,眾至如歸。論者謂宗棠有霸才,而治民則以王道行之,信哉。宗棠初出治軍,胡林翼為書告湖南曰:「左公不顧家,請歲籌三百六十金以贍其私。」曾國籓見其所居幕小,為別制二幕貽之,其廉儉若此。初與國籓論事不洽,及聞其薨,乃曰:「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志益遠矣。 (《清史稿》)

譯文

左宗棠,字季高,湖南湘陰人。宗棠是道光十二年的舉人,以後三次參加禮部的考試都沒有考取,於是他斷絕了在仕途上的打算,而專心研究輿地、兵法。他平時喜歡說豪言壯語而驚人,在公卿士大夫中間頗有名聲。曾經自比為諸葛亮,大家都覺得他狂妄。胡林翼卻非常欣賞他,認為看遍全國,沒有一個人才能超過左宗棠的。咸豐初年,廣西盜賊蜂起,張亮基任湖南巡撫,徵召左宗棠為官,左不赴任。胡林翼多次相勸,左才出任。後評議守長沙的功勞等第,從知縣提拔為直隸州的長官。張亮基轉赴山東任,左宗棠就歸隱於梓木洞。駱秉章到湖南,又想辦法請左宗棠出來輔佐軍務,依賴他如同自己的左右手。

左宗棠用兵善於審時度勢,把握時機,不只用一種計謀策略。籌措西線戰事,尤其注重以節制兵丁人數,保證糧餉充足為根本。剛開始西征,左宗棠擔心各行省協助軍餉不能按時到達,請求向外國作些借貸。沈葆禎反對他的建議,皇帝下詔說:「左宗棠以西線戰事為己任,國家又何惜千萬金?給撥款銀兩五百萬,再准允他向外國借貸五百萬。」左宗棠部隊出塞共二十個月,新疆南北各城能全部收復,(實在是)軍餉供給充足的功勞。當初議論西部邊防事務時,左宗棠主張發展屯田,聽到的人都認為左宗棠迂腐。等看到左宗棠上奏論述關內外過去屯兵的弊病,以及說既然掛名兵籍,就不能改為從事農業生產,因此應該將兵農劃開為二,挑選精壯的人為兵丁,讓老弱的人去屯田墾地,大家這才佩服左宗棠老謀深算。入朝覲見後,皇上賞賜左宗棠可以在紫禁城內騎馬,可由內侍二人攙扶上金鑾殿,授予軍機大臣職,兼負責譯署。

國家太平久了,軍事廢弛不振作了,而海外各國爭相聲言富強,雖然中國屢次平息大難,他們還是私下議論認為中國非常脆弱。等到左宗棠平息帕夏,外國人才漸漸傳說他的戰功。 左宗棠為人極富智慧策略,自身修養也很誠篤,天性剛毅嚴厲。光緒帝曾經勸誡左宗棠不要心胸狹隘。當初,左宗棠還未出來做官的時候,就與曾國藩、胡林翼相結交,但氣勢卻凌駕於曾胡二人之上。中興各將帥,大多都是曾國藩舉薦,儘管顯貴,但都尊敬地對待曾國藩。左宗棠是唯一與曾國藩相抗衡的,一點也不退讓,主意、志趣時而合,時而不相合。曾國藩以學識深厚而約束自己,討論外交時常主張和局,而左宗棠對敵人常鋒芒畢露,非常厲害,士人因此而更加附合他。但左宗棠好驕傲自誇,所以出自他門下,有德性成大器的沒有曾國藩門下的多。

評論說:「左宗棠功勳卓著,品行忠貞方面,也有超出常人的地方。廉潔不說自己貧窮,勤勞不說自己勞累。以誠信對待將士。善於治理百姓事務,每攻克一處地方,都招安當地人民,讓大家感覺到好像到了自己的家。」評論者說左宗棠有霸才,但治理百姓卻以仁義安撫方法來實行,確實這樣。左宗棠剛出來治軍,胡林翼就寫信告訴湖南人說:「左宗棠不顧念家庭,要求湖南省每年籌集三百六十兩銀子贍養他的家屬。」曾國藩發現左宗棠居住的帳幕窄小,為他另外修造二間屋送給他,左宗棠廉潔節儉就是這樣。起初左宗棠跟曾國藩商議事情並不融洽,但等到得知曾國藩死的消息,就說:「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志趣也是很遠大的。 ==作者簡介== 趙爾巽(1844年-1927年),字公鑲,號次珊,又號無補,清末漢軍正藍旗人,祖籍奉天鐵嶺。清代同治年間(1862年-1874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歷任安徽、陝西各省按察使,又任甘肅、新疆、山西布政使,後又調任湖南巡撫、戶部尚書、盛京將軍、湖廣總督、四川總督等職,宣統三年(1911年)任東三省總督。武昌起義後在奉天(今遼寧)成立保安會,阻止革命。民國成立,任奉天都督,旋辭職。1914年任清史館總裁,主編《清史館》,為「二十六史」之一。[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