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清史稿·王士禎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清史稿·王士禎傳出自《清史稿》,此書是中華民國初年由北洋政府設館編修,記載了清朝歷史的正史——「清史」的未定稿。全書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紀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傳三百一十六卷,以紀傳為中心。所記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下至1912年清朝滅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歷史。[1]

原文

王士禎,字貽上,山東新城①人。幼慧,即能詩。順治十五年進士。明年授江南揚州推官。侍郎葉成格被命駐江寧,按治通海寇②獄,株連眾,士禎嚴反坐,寬無辜,所全活甚多。揚州鹺賈③逋課數萬,逮系久不能償,士禎募款代輸之,事乃解。康熙三年,總督郎廷佐、巡撫張尚賢交章論薦,內擢禮部主事,累遷戶部郎中。十一年,典四川試,母憂歸,服闋,起故官。

上留意文學,嘗從容問大學士李霨:「今世博學善詩文者孰最?」 霨以士禎對。復問馮溥、陳廷敬等皆如霨言。召士禎入對懋勤殿,賦詩稱旨。改翰林院侍講,遷侍讀,入直南書房。上征其詩,錄上三百篇,日御覽集。

遷刑部尚書。故事,斷獄下九卿平議。士禎官副都御史,爭楊成獄得減等。官戶部侍郎,爭太平王訓、聊城於相元獄皆得減等,而衡陽左道蕭儒英,則又爭而置之法。徐起龍為曹氏所誣。則釋起龍而罪曹,案其所與私者,皆服罪。及長刑部,河南閻煥山、山西郭振羽皆以救父殺人論重辟,士禎日:「此當論其救父與否,不當以梃刃定輕重。」改緩決,入奏,報可。

四十三年,坐王五、吳謙獄罷。王五故工部匠役,捐納通判;謙太醫院官,坐索債毆斃負債者。下刑部,擬王五流徙,謙免議,士禎謂輕重懸殊,改王五但奪官。復下三法司嚴鞫,王五及謙並論死。又發謙托刑部主事馬世泰狀,士禎以瞻徇奪官。四十九年,上眷念諸舊臣,詔復職。五十年,卒。 明季文敝,詩者習袁宗道兄弟,則失之俚俗;宗鍾惺,則失之纖仄。士禎姿稟既高,學問極博,獨以神韻為宗。取司空圖「味在酸成外」、嚴羽「羚羊掛角,無跡可尋」,標示指趣,自號漁洋山人。主持風雅數十年。 (選自《清史稿·列傳五十三》,略有刪改。) 註:①新城:今山東桓台,當時隸屬濟南 ②海寇:鄭成功 ③鹺(cuó)賈:鹽商

譯文

王士禎,字貽上,山東新城人。早慧,很小就能作詩。順治十五年考中進士。第二年被任命為揚州推官(勘問刑獄的官職)。侍郎葉成格奉命駐守江寧,查辦「通海寇」案件,株連了很多人,士禎對誣告者處以嚴厲刑罰,對無辜之人予以寬赦,他保全存活的人很多。揚州一個鹽商拖欠稅款數萬,被逮捕後很久仍不能償還,士禎就募款代為繳納,事情才得以解決。康熙三年,總督郎廷佐、巡撫張尚賢接連上奏章薦舉士禎,士禎擢升為禮部主事,多次升遷做到戶部郎中。康熙十一年,士禎主掌四川省考試,因母喪歸家,服喪期滿,重新被任命為戶部郎中。

皇上關心文學,曾經悠閒舒緩地問大學士李霨:「現在世上誰最博學善詩文?」李霨回答是王士禎。又問馮溥、陳廷敬等,他們的回答同李霨一樣。皇上在懋勤殿召見士禎,士禎賦詩很合皇上心意。改任翰林院侍講,升為侍讀,到南書房值班。皇上征要他的詩,士禎輯錄呈上三百篇,定名為《御覽集》。 (後來)升為刑部尚書。按照舊例,裁斷案件要交付九卿評議論。當年士禎官任副都御史時,力爭楊成減刑。官任戶部侍郎時,力爭太平王訓、聊城於相元二人減刑,而衡陽左道蕭儒英,卻又力爭將之法辦。徐起龍被曹氏誣陷,士禎(最終)釋放了徐起龍而將曹氏定罪判罰,並且追究這起案件中徇私舞弊之人,都服罪。等到王士禎主管刑部,河南閻煥山、山西郭振羽都因救父殺人而被判處死刑,士禎說:「這類案件應當就他們是否救父而定罪,不應當以他們是否殺人而定罪。」於是改判緩決,奏請皇上,回復同意。

康熙四十三年,王士禎因王五、吳謙案件被罷官。王五過去是工部一名工匠,用錢買了一個通判職務;吳謙本是太醫院官,因索債打死負債者犯罪。案件交付刑部研究,判處王五流放,吳謙免罪,王士禎認為判得輕重懸殊。(於是)改判王五隻是免官。又交付三法司嚴厲審問,王五及吳謙(最後)一併判處死刑,又揭發出吳謙曾請託刑部主事馬世泰的事情,王士禎被以「瞻徇」(屈從私情)的罪名革職。康熙四十九年,皇上眷念老臣,下詔復職。康熙五十年,(王士禎)逝世。

明末文學衰微,詩家,學習袁宗道兄弟,卻不免粗俗;師法鍾惺,卻不免纖巧(文風不正)。王士禎天賦很高,學問極博,以「神韻」為宗。用司空圖的「味在酸咸外」、嚴羽的「羚羊掛角,無跡可尋」,標明自己的詩歌理念旨趣,自號「漁洋山人」。主導清初文壇數十年。[2]

作者簡介

趙爾巽(1844年-1927年),字公鑲,號次珊,又號無補,清末漢軍正藍旗人,祖籍奉天鐵嶺。清代同治年間(1862年-1874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歷任安徽、陝西各省按察使,又任甘肅、新疆、山西布政使,後又調任湖南巡撫、戶部尚書、盛京將軍、湖廣總督、四川總督等職,宣統三年(1911年)任東三省總督。武昌起義後在奉天(今遼寧)成立保安會,阻止革命。民國成立,任奉天都督,旋辭職。1914年任清史館總裁,主編《清史館》,為「二十六史」之一。[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