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鄭成功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清史稿·鄭成功傳出自《清史稿》,此書是中華民國初年由北洋政府設館編修,記載了清朝歷史的正史——「清史」的未定稿。全書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紀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傳三百一十六卷,以紀傳為中心。所記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下至1912年清朝滅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歷史。[1]
原文
鄭成功,初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成功謀舉兵,兵寡,如南澳募兵,得數千人。會將吏盟,仍用唐王隆武號,自稱「招討大將軍」。以洪政等分將所部兵,移軍鼓浪嶼。成功年少,有文武略,拔出諸父兄中,近遠皆屬目。而彩奉魯王以海自中左所改次長垣進建國公屯廈門彩弟聯魯王封為侯據浯嶼相與為犄角成功與彩合兵攻海澄師赴援洪政戰死成功又與鴻逵合兵圍泉州,師赴援,圍解。鴻逵入揭陽。五年,成功陷同安,進犯泉州。總督陳錦師至,克同安,成功引兵退。六年,成功遣其將施琅等陷漳浦,下雲霄鎮,進次詔安。魯王次舟山,彩與魯王貳,殺魯王大學士熊汝霖及其將鄭遵謙。七年,成功攻潮州,總兵王邦俊御戰,成功敗走。
攻碣石寨,不克,施琅出降。成功襲廈門,擊殺聯,奪其軍。彩出駐沙埕。魯王將張名振討殺汝霖、遵謙罪,擊彩,彩引余兵走南海,居數年,成功招之還,居廈門,卒。八年,桂王詔成功援廣州。引師南次平海,使其族叔芝筦守廈門。福建巡撫張學聖遣泉州總兵馬得功乘虛入焉,盡攫其家貲以去。成功還,斬芝筦,引兵入漳州。提督楊名高赴援,戰於小盈嶺,名高敗績,進陷漳浦。總督陳錦克舟山,名振進奉魯王南奔,成功使迎居金門。九年,陷海澄,錦赴援,戰於江東橋,錦敗績。左次泉州,成功復取南靖,遂圍漳州,錦師次鳳凰山,為其奴所殺。漳州圍八閱月,固山額真金礪等自浙江來援,與名高兵合,自長泰間道漳州,擊破成功。成功入海澄城守。金礪等師簿城,成功將王秀奇、郝文興如兵力御,不能克。
譯文
鄭成功,原名鄭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鄭成功謀划起起兵抗清,但兵士很少,(於是)前去南澳招兵,招到幾千人。他召集各位將士盟誓,沿用唐王隆武年號,自封為「招討大將軍」。他派洪政等分別率領屬下部隊,轉移到鼓浪嶼。鄭成功年輕有為,文武兼備,在他的父輩和兄弟中出類拔萃,遠近聞名,引人矚目。而此時鄭彩正保護魯王朱以海從中左所轉駐長垣,鄭彩被封為建國公,屯駐廈門。鄭彩的弟弟鄭聯,被魯王封侯,駐紮在浯嶼,二人形成犄角之勢。鄭成功和鄭彩聯合進攻海澄,清軍前去支援,洪政戰死。鄭成功又和鄭鴻逵聯手圍攻泉州,清軍趕去支援,包圍被解除。鄭鴻逵退到揭陽。順治五年,鄭成功攻下同安,進犯泉州。清軍總督陳錦率軍趕到,攻克同安,鄭成功領軍撤退。順治六年,鄭成功派部將施琅等人攻破漳浦,攻下了雲霄鎮,進軍駐紮在詔安。魯王駐紮在舟山,鄭彩對魯王懷有二心,殺死魯王的大學士熊汝霖和部將鄭遵謙。順治七年,鄭成功進攻潮州,清總兵王邦俊抵禦,鄭成功敗退。
鄭成功攻打碣石寨,沒有攻下,施琅投降。鄭成功偷襲廈門,殺死鄭聯,奪下他的軍隊。鄭彩撤離廈門,駐紮在沙埕。魯王的部將張名振以鄭彩殺熊汝霖和鄭遵謙為由,討伐鄭彩,鄭彩帶領殘餘部隊撤退到南海,住了幾年,鄭成功招鄭彩回來,鄭彩住在廈門,後來去世了。順治八年,桂王命令鄭成功救援廣州。鄭成功帶領軍隊向南轉移並駐紮在平海,命族叔鄭芝筦留守廈門。清福建巡撫張學聖泉州總兵馬得功乘虛攻入廈門,把鄭成功的家財掠奪一空,揚長而去。鄭成功回到廈門,處死鄭芝筦,然後率軍隊進入漳州。清提督楊名高趕去支援,與鄭成功在小盈嶺交戰,被打敗,鄭成功出兵攻陷漳浦。清總督陳錦攻克舟山,張名振保護魯王南逃,鄭成功派人將魯王接到金門居住。
順治九年,鄭成功攻克海澄,陳錦前去支援,與鄭成功在江東橋交戰,陳錦潰敗。鄭成功率軍撤退到泉州,他又攻取了南靖,於是就包圍了漳州,陳錦的軍隊駐紮在鳳凰山,(陳錦)被手下殺害。漳州被圍困達八個多月,固山額、真金礪等人從浙江趕去支援,與楊名高的軍隊會合,從長泰的偏僻小路到達漳州,擊敗鄭成功。鄭成功撤退到海澄,據城而守。金礪等人率軍兵逼近城下,鄭成功的部將王秀奇、郝文興命令士兵奮力抵抗,城池未被攻占。[2]
作者簡介
趙爾巽(1844年-1927年),字公鑲,號次珊,又號無補,清末漢軍正藍旗人,祖籍奉天鐵嶺。清代同治年間(1862年-1874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歷任安徽、陝西各省按察使,又任甘肅、新疆、山西布政使,後又調任湖南巡撫、戶部尚書、盛京將軍、湖廣總督、四川總督等職,宣統三年(1911年)任東三省總督。武昌起義後在奉天(今遼寧)成立保安會,阻止革命。民國成立,任奉天都督,旋辭職。1914年任清史館總裁,主編《清史館》,為「二十六史」之一。[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