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清史稿·魏象樞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File:清史稿·魏象樞傳.jpg|縮略圖|魏象樞 清史稿·魏象樞傳出自《清史稿》,此書是中華民國初年由北洋政府設館編修,記載了清朝歷史的正史——「清史」的未定稿。全書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紀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傳三百一十六卷,以紀傳為中心。所記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下至1912年清朝滅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歷史。[1]

原文

魏象樞,字環極,山西蔚州人。順治三年進士,選庶吉士。八年,世祖親政,有司有以私征侵帑坐罪者,象樞疏陳其弊,請仿州縣依易知單造格眼冊,註明人戶姓名、糧銀、款目及蠲販清教,上大吏核驗,印發開徵:又請定布政使會計之法,以杜欺隱;請立內外各官治事之限,以清稽滯,皆見施行。

十三年,歲三遷,至戶部侍郎。會西南用兵,措兵食,察帑藏,多所規畫。十七年,授左都御史。疏言:國家根本在百姓,百姓安危在督撫。原諸臣為百姓留膏血,為國家培元氣。臣不敢不為朝廷正紀綱,為臣子勵名節。」因上申明憲綱十事,上嘉其切中時弊。磨勘順天鄉試卷,因陳科場諸弊,請設內簾監試御史;考核各直省學道,舉勞之辨、邵嘉,劾盧元培、程汝璞,上如其議以為黜陟。

十八年,遷刑部尚書。象樞疏言:「臣忝司風紀,職多未盡。敢援漢臣汲黯自請為郎故事,留御史台,為朝廷整肅綱紀。」上可其奏,以刑部尚書留左都御史任,尋命舉廉吏,象樞舉雷虎、班迪凡十人。上諭日:「雷虎朕亦聞其清,以其怠惰罷黜,既經象樞特薦,授內閣學士。班迪清慎,因使往江西按事,。問以民間苦樂,又謝不知,以是鐫秩①。余令更部議奏錄用。」尋命與傳郎科爾坤巡察畿輔,按治豪猾,還奏稱旨。

二十三年奏事乾清門躓焉即日疏乞休再奏乃許之二十五年卒諡敏果。

昔象樞以馮溥薦再起。象樞見溥,問何以見知?溥曰:「昔余為祭酒,故事,丁祭不得陪祀者,當於前一日瞻拜。君每期必至,敬慎成禮。一歲直大雨,君仍至,肅然瞻拜而去,此外無一人至者。余以是知君篤誠。」 (《清史稿魏象樞列傳》,有刪節) [注]①鐫秩:降級或降職。

譯文

魏象樞,字環極,山西蔚州人。順治三年考中進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康熙八年,康熙皇帝親自處理朝政,有主管官員私自徵用和侵吞府庫錢財而獲罪的,魏象樞上疏陳述這種現象的弊端,請求皇帝下令整頓並命令各州縣依照易知單製作有標準規格的名冊,註明人戶姓名、糧銀、款目及免除租稅救濟飢貧的清楚賬目,呈給上級官員審核查驗,然後再印發開始徵收;又請求制定布政使會計法令,用來杜絕欺騙和隱瞞的行為;請求設立朝廷內外各官處理(辦理)政事的期限範圍,用以清理(清除)延誤和阻滯的事項,(這些建議)均被朝廷(採納)施行。

康熙十三年,魏象框一年內多次升遷,官至戶部侍郎。恰逢西南有戰事,魏象樞籌劃辦理兵糧,巡察府庫錢財,多方面有所籌措謀劃。康熙十七年,魏象樞被授予左都御史一職。他上疏皇帝道:「國家的根本在百姓,百姓的安危在總督和巡撫。希望諸位大臣能為百姓保留財富,為國家培育元氣,臣不敢不為朝廷端正綱紀法令,替臣子磨礪名聲氣節。」於是上疏申明憲綱法紀十項事務,皇帝讚許他能切中當時社會的弊病。魏象樞覆核驗收順天府鄉試的考卷,於是上疏陳述科場的弊端、請求設立內簾監試御史:他考核各直省的學道(提督學政),舉薦了勞之辨、邵嘉,彈劾了盧元培、程汝璞,皇帝聽從他的提議,(對這些人)作了升遷或罷黜。

康熙十八年,(朝廷)遷升魏象樞為州部尚書,魏象樞上疏皇帝道:「臣不才主持整頓風教綱紀,職責大多還沒有盡到。(臣)斗膽請求援引漢代太臣汲斷自請擔任中郎的先例,留任御史台,為朝廷整飭區正政綱法紀。」皇帝同意了他的奏請,(他)擔任刑部尚書並留任左都御史一職,不久,皇帝命令魏象樞舉薦清廉的官吏,魏象樞舉薦了雷虎、班迪共十人。皇帝下諭旨說:「雷虎,我也聽聞他清廉,因為他懈息鬆弛被罷黜,既然經由象樞特別舉薦,就授予他內閣學士。班迪是清廉謹慎的官員,因此派他前往江西巡查事務(政務),不能明晰清查,詢問他民間疾苦,又推脫不知,因此降職。其餘的人讓吏部商議後奏請錄用。」不久,魏象樞與侍郎科爾坤巡察直求重地,查問懲辦奸猾狡詐不守法紀的人,回來的奏疏,符合皇帝的意思。

康熙二十三年,魏象樞在乾清門向皇上奏呈事務,跌倒了(跌了一跤),當天就奏請皇上請求辭去官職,奏請了兩次,(皇帝)才答允了他的請求。康熙二十五年,魏象樞去世,賜諡號為敏果

從前,魏象樞憑藉馮溥的舉薦得以重新被起用。魏象樞見到馮溥,問馮溥憑什麼能了解他呢?馮溥說「從前我擔任祭酒,按照舊例,丁日祭祀孔子不能陪同祭祀的人,應當在前一日瞻仰參拜。先生每次都會如期到達,恭敬謹慎地完成瞻拜大禮。有一年正值天下大雨,先生仍然到達,恭敬地瞻仰參拜,而後才離開,除先生之外沒有一人到達。我因此知道先生是忠厚誠信的(君子)==作者簡介== 趙爾巽(1844年-1927年),字公鑲,號次珊,又號無補,清末漢軍正藍旗人,祖籍奉天鐵嶺。清代同治年間(1862年-1874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歷任安徽、陝西各省按察使,又任甘肅、新疆、山西布政使,後又調任湖南巡撫、戶部尚書、盛京將軍、湖廣總督、四川總督等職,宣統三年(1911年)任東三省總督。武昌起義後在奉天(今遼寧)成立保安會,阻止革命。民國成立,任奉天都督,旋辭職。1914年任清史館總裁,主編《清史館》,為「二十六史」之一。[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