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清心堂是一所位於中國上海市黃浦區的基督教堂。它是美北長老會在上海建立的第一個教堂,原名為上海長老會第一會堂。1860年在南市陸家浜婁理仁牧師家中成立。後來相當長時期內,信徒主要是清心中學和清心女中的學生。1919年到1923年遷出清心書院,在大南門外的大佛廠(今大昌街)建成大教堂。教堂建築外形如摺扇,兩翼伸展較長,當年參加禮拜的男、女學生可從大門兩旁的露天扶梯分別進入兩側廂樓,分坐一廂。1958年成為南市區唯一保留的基督教新教教堂。1966年關閉,1979年重新開放。

清心堂列為第二批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1]。2014年,清心堂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目錄

歷史

1860年3月(咸豐十年),范約翰和妻子范瑪利從美國到達上海,在大南門外陸家浜創辦上海長老會第一會堂(清心堂的前身)和清心男塾(Lowrie Institute,譯名婁離華學堂,今上海市市南中學),次年又創辦清心女塾(the Mary Farnham Girls' School,今上海市第八中學)。教堂長期設在清心書院內的思鮑堂,信徒也大多是清心書院的師生,這些學生多是太平天國戰亂避難來滬的難民兒童。1919年由李恆春牧師發起在附近的大佛廠街(今大昌街30號)建造清心堂,禮拜堂才從學校遷出,1923年元旦落成開堂,使用至今。教堂建築平面呈獨特的「人」字形,聖堂樓下,自正門至聖台間距離較短,而兩翼呈直角又如形向左右延伸較長,早期為男女分開做禮拜。樓上樓下無一根柱子,平頂高懸,地面自邊門至聖台略呈波形,在建築上頗具特色。

據2005年11月16日《新民晚報》報道,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剛剛故去的著名漫畫家丁聰[2]、商務印書館的創始人夏瑞芳、鮑咸恩、鮑咸昌和高鳳池都畢業於清心中學。夏瑞芳、高鳳池和鮑氏兄弟在清心中學就讀時已是好友,1897年2月他們在上海江西路德昌里創辦了商務印書館,英文名字「Commercial Press」,商標就是英文字母C和P中間一個「商」字,可以說商務印書館是從清心中學裡「出來」的。上海的閘北堂也與北長老會和商務印書館有較深的血脈淵源,後文再敘。

清心女校也給後世留下不少掌故,其中一條很有意思。2008年2月1日《文匯報》的一篇回憶短文中,提到當年的清心女校對聘請教師規定很嚴,一定要是基督徒,而且是不結婚的,一旦結了婚,就要辭退。令人感興趣的是,這種將「賢妻良母」與職業分離的選擇,為何竟然出自受西方影響最深的女校?

除了清心男塾和清心女塾,清心堂還辦有普益社和聖經學院。普益社的原址就在今天的南市區衛生學校,其活動類似基督教青年會,主要工作是開展社區服務,服務項目有診所、兒童義務學校、成人夜校、英文夜校、戲劇團,以及各種職業訓練,在南市共服務了約30年。聖經學院1880年翻譯出版了新約中文聖經,是比和合本更早期的新約。

這些年,清心堂周圍區域變化很大,很多老房子被拆遷,建成了現在的超大型居住小區「明日星城」,往日的街景地貌都已不復存在,只留下了這座清心堂,見證着曾經的歷史

視頻

清心堂 相關視頻

李政道_物理的挑戰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