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清朝秀女必經之路是哪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清朝秀女

來自網絡的圖片

清朝秀女必經之路是哪裡神武門,是紫禁城北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玄武門,取古代「四神」中的玄武,代表北方之意,後因避康熙皇帝玄燁名諱改名神武門。[1]

神武門內設鐘鼓,與鐘鼓樓相應,用以起更報時。但皇帝居宮中時,神武門上的鐘不鳴。城台開有三門,帝後走中間正門,嬪妃、官吏、侍衛、太監及工匠等均由兩側的門出入。清代選秀女,將嬪妃迎入宮中均走此門。1924年,遜帝溥儀被驅逐出宮即由此門離去。門外上方匾額「故宮博物院」為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於1971年題寫。

神武門舊設鍾、鼓,由鑾儀衛負責管理,欽天監指示更點,每日由博士1員輪值。每日黃昏後鳴鐘108響,鍾後敲鼓起更。其後每更打鐘擊鼓,啟明時復鳴鐘報曉。皇帝住宮內時則不鳴鐘。

順治初年,孝莊皇太后下令,有人敢將纏足女子引入宮內者斬。這道懿旨曾懸掛在神武門內。

神武門作為皇宮的後門,是宮內日常出入的重要門禁,明清兩代皇后行親蠶禮即由此門出入。清代皇帝從熱河或圓明園回宮時多從此門入宮。此門也是后妃及皇室人員出入皇宮的專用門。皇帝出外巡幸,可由午門出宮,但隨行嬪妃必須由神武門出宮。如果皇帝侍奉皇太后出宮,則一同出神武門。

清代每三年一次選秀女,備選者經由此偏門入宮候選。1924年遜帝溥儀被逐出宮,即日出宮之時亦由此門離去。

建築

門總高31m,平面矩形。基部為漢白玉石須彌座,城台辟門洞3券,上建城樓。樓建於漢白玉基座上,面闊5間,進深1間,四周圍廊,環以漢白玉石欄杆。樓前、後檐明間與左、右次間開門,菱花隔扇門。東西兩山設雙扇板門,通城牆及左、右馬道。四面門前各出踏跺。樓為重檐廡殿頂,下層單翹單昂五踩斗栱,上層單翹重昂七踩斗栱,梁枋間飾墨線大點金旋子彩畫。上檐懸藍底鎏金銅字滿漢文「神武門」華帶匾。頂覆黃色琉璃瓦。樓內頂部為金蓮水草天花,地面鋪墁金磚。神武門面對是景山。

選秀制度

清代皇帝后妃的來源與歷代不同,它創立了具有自己特點的「選秀女」制度,而神武門則是被選看八旗秀女領進和帶出宮廷所必經的皇城大門。這種嚴格的選秀女活動,由戶部主管,每三年舉行一次。選看的前一日,各旗的參領、領催等要事先排定車次,然後按順序魚貫銜尾而進。每輛車上挑掛雙燈,各有標誌。傍晚發車,入夜經地安門至神武門外,等候啟門,再以次下車入宮。所乘車輛,即由神武門夾道出東華門,再由崇文門大街一直向北,繞道仍進地安門回到神武門,估計時間已是次日中午左右。選看完畢的秀女,復按次序退出神武門,登車各歸其家。

雖千百輛車,卻井然不亂,所以人們稱之為「排車」。據說乾隆年間,選秀女時,車馬雜沓,先後凌亂,應選者各自爭路,車不得進,不僅時有墮珥遺簪的旗女,且有交通事故發生。自嘉慶間額駙丹巴多爾濟提出上述車輛由神武門向東而西繞行的方法,人皆稱便,秀女的車輛就不再因搶道而擁擠不堪了。

鑑於選看秀女時,這種車馬輻輳、人員麇集的情況,嘉慶六年(1801年)諭旨規定,應選當日,進宮的大臣官員不准走神武門,皆須由東華門、西華門入內,就連王子也不准由神武門行走。神武門既是皇后妃嬪及選看秀女出入的主要宮門,所以在順治初年,參與大政的孝莊皇后就頒有明諭:「有以纏足女子入宮者斬」(《清宮詞注》),這道懿旨清宮早年便高懸在神武門內。清朝初期,滿漢分別,極為嚴格。滿族女子本是「天足」,「纏足」的只有漢族婦女,所以孝莊的諭旨,具體反映了清入關之始強烈的民族觀念。[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