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清河鎮木版年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清河鎮木版年畫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稱;清河鎮木版年畫

產地;山東省惠民縣清河鎮

產生年代;清朝乾隆年間

藝術特色;主題鮮明、寓意深遠、造型美觀

主要題材;門畫、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等

代表作品;《神荼鬱壘》、《秦瓊敬德》等

清河鎮木版年畫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民間藝術,產生於山東省惠民縣清河鎮,是從濰坊和天津引進後經加工修改而成,色彩鮮艷、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1]

清河鎮木板年畫的取材和內容反應了當時農民的思想追求、風俗信仰、審美觀點、生活需求,其表現內容豐富,題材主要有避邪納福、瑞祥吉利、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小說戲劇等。它根植於民間的土壤之中,長期以來起着豐富人民精神生活,反應人民美好願望、美化人民節日環境的作用。[2]

清河鎮木版年畫是中國版畫藝術的一枝奇葩,與天津的楊柳青木版年畫、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並稱為中國北方三大木版年畫。

發展歷程

清河鎮木版年畫源於天津楊柳青年畫,經過多年的發展,成為深受魯北地區民眾喜愛的藝術形式。

據清河鎮王氏、張氏、樊氏家譜記載,清朝乾隆六年(公元1742年)始印製木版年畫,由王姓始祖王畫三從天津薊縣經由河北棗強帶來清河鎮的,並帶動了清河鎮其他姓氏製作年畫,後經當地老藝人加工創作,形成了清河鎮木版年畫獨有的特色,並逐漸走向繁榮。

至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清河鎮已有福星、福利、福泰、永盛、同盛、廣盛等大小畫店30餘家。

至光緒年間,清河鎮木版年畫發展到鼎盛,大小畫店達到65家,每至廟會集市,來自周邊縣市的畫商臨街設攤,當地的畫商大都沿街開店,也有少數設攤的,大街小巷畫店林立。並流傳到高青、博興、鄒平、濱州等地。

製作工藝

清河鎮木版年畫的刻制,分為起稿、刻版、印黑、套色、施彩等多道工序。起稿是年畫的第一道工序,畫師們從廟堂神像、傳統戲劇、神話傳說、風俗人情、歷史故事發現題材並進行構思,然後用木炭條勾在杜梨木上畫出輪廓,再用墨線勾勒定稿,交與雕刻師進行刻版;刻版是經過刻工的雕刻,刻出圖象的主要輪廓線,再按設計分成幾塊色版以備套印,雕刻的方法一般採用"反正刀、開心法、陽刻、印刻等手法,刻好後先印出線版。在此基礎上再分出紅黃等色版並進行雕刻。

清河鎮木版年畫的印製,先把裁好的宣紙固定在印畫的案子上,便於套印的時候,不會因紙的移動而圖樣走形,隨後在紙的旁邊固定好刻好的印版,拿一把棕刷輕輕在墨盒裡一蘸,隨後均勻塗抹在印版上,拉過一張宣紙,拿一個類似布包樣的東西,輕輕在紙上捶打,讓印版上的墨慢慢滲入紙張中,輕輕翻過紙張,這樣一張墨色均勻、線條清晰的單色年畫便躍然紙上。若需套色時,只需換版換色,白皙的紙上便留下濃妝淡抹的人物神仙與風土人情。

藝術特色

清河鎮木版年畫與濰坊楊家埠年畫一脈相承又與當地濃厚文化韻味渾然一體,清河鎮木版年畫在創作上大膽取捨,造型誇張,不受自然時空局限,表現手法上利用象徵、寓意等表達願望和要求。與天津楊柳青等地的年畫不同,清河鎮木版年畫只印不畫,全部用木版套印,色彩絢麗,粗獷大方。

清河鎮木版年畫立意簡明扼要,主題鮮明,寓意深遠,造型美觀,具有誇張、變形的特點,線型凝鍊流暢,堅實有力或大刀闊斧。年畫色彩鮮明,對比強烈,配色和諧多變,富有裝飾韻味,多採用紅、黃、綠、蘭、紫、粉紅等色套印,追求鄉土風味,韻香味厚,粗獷淳樸,喜聞樂見。

清河鎮木版年畫,突破傳統繪畫方式,把國畫中的布局法則運用到年畫創作中來,用線均勻整齊,用色飽滿勻稱。和流行在當時農村的大多數藝術形式一樣,清河鎮木版年畫立意簡明、造型明快、用色艷麗,具有誇張變形的特點。和楊柳青年畫發端流行於市井,工於線條而精於後期的塗染而帶有工筆畫的風格不同,清河鎮木版年畫與濰坊楊家埠年畫如出一宗,講究套色套印,多用紅綠藍紫粉紅等顏色,極具潑墨國畫的風格,鄉土風味濃,故而韻香味厚、粗獷純樸。

題材作品

清河鎮木版年畫按照當時農民的思想追求、風俗信仰、審美觀念、生產和生活的需要來表現其豐富內容的,從表現題材上,主要分為:辟邪納福、瑞祥吉利、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小說戲曲和瑞獸祥禽等。

清河鎮木版年畫取材廣泛,可分為相對獨立的五大類:門畫類,文的有福祿壽三星、五子登科,武的有秦瓊、敬德、關公、鍾馗等;喜慶吉祥類,如《同慶豐收》、《天官賜福》等;民俗風情類,反映日常生活景象,如《老鼠嫁女》等;小說戲文故事類,如《打金枝》、《空城計》、《盜仙草》等;雜畫類,有燈畫、布畫、花鳥字等。

常見作品有武門神《神荼鬱壘》、小武門神《秦瓊敬德》、《文財神比干丞相》、《武財神關公》、《天地全神》、《老山頭》、《增福財神大灶王》、《發福生財大灶王》、《金雞獨立》、《小條鷹》、《麒麟送子》、《福壽雙全》、《發福生財》、《銀元樹》、《慶賀新年》、《李三娘》、《炮打日本國》、《挑滑車》、《失街亭》、《八大錘》、《琵琶梓》、《古城會》、《拿花蝴蝶》等近三十種年畫。

傳承發展

清河鎮木版年畫造就了一大批技藝精湛的藝人,像張盡忠(1889年-1960年),從開始刻手章、給家具雕花開始,後學習製作木版年畫,先後給同盛、福星兩畫店雕刻木版300多塊。還有當年永興畫店的店主王昌榮的兒子王洪信,前店後廠的作坊生產模式使他成為一代雕版名師,然而,隨着1995年王洪信去世,木版年畫也瀕臨絕境。

為了讓這一古老的技藝在新的時代重新煥發出勃勃的生機,濱州市農民畫家王聖亮靠着自己的美術功底和對清河鎮木版年畫的執着,外出學習、求教技藝、自我創新,在內容上推陳出新,技藝上精益求精。雖然在繪畫風格上的轉變並不明顯,但在內容上確實豐富了很多,一項瀕臨失傳的傳統技藝在王聖亮的手下重獲新生。

為了保護清河鎮木版年畫這一瀕臨失傳的民間技藝,自1980年開始,王聖亮走訪老藝人和80歲以上的老人380多人次,收集到線版8塊,色版21塊,年畫樣稿68種,創作"孫子系列"年畫版35塊套,整理出了關於清河鎮木版年畫的起源、題材內容、現存作品、形式分類、藝術特色、製作工藝、畫店字號以及主要藝人等資料近3萬字,一部關於清河鎮木版年畫的翔實史料呈現在世人面前,為保護、傳承"清河鎮木版年畫"做出了貢獻。

1990年,王聖亮參加山東省文化廳舉辦的"山東省迎春民間美術作品展",並被省文化廳評選為"山東省民間美術先進工作者";

1991年,其作品入選在上海舉辦的"山東民間美術作品展",同年參加"山東省民間年畫剪紙展";

1992年,參加香港"中國山東濱州民間手工藝展",被畫廊註冊,永久收藏;

1993年,入選"中國民間一絕展"山東展區的展覽;

2006年12月,清河鎮木版年畫被山東省政府批准為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日本、新加坡、香港、山東大學、省文物局、省藝術館、美術館等學術界的專家、學者紛紛前來考察。新華社、大眾日報、中央電視台、省市縣電視台等媒體多次前來採訪、報道。

2007年,王聖亮參加省委宣傳部、文化廳主辦的"山東省民間書畫、工藝美術作品大展"獲優秀獎。同年6月,被授予首批"濱州市優秀民間藝人"稱號;

2009年6月,王聖亮被列入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清河鎮木版年畫也多次參加了在香港、上海等地舉辦的展覽,中央電視台、新華社、香港鳳凰衛視進行跟蹤報道。清河鎮木版年畫的搶救保護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如今,清河鎮木版年畫已經漂洋過海,受到東南亞、歐美、日本、韓國等海外各界人士的青睞,古老的藝術煥發了新生。

2010年,王聖亮被中共濱州市委組織部、市農業局評為"濱州市農村之星";

2011年3月,被山東省文化廳命名為"山東省農村優秀文化人才"。

經過近三十年研究探索,在傳承這些古老民間藝術的基礎上,王聖亮為清河鎮木版年畫又賦予了新的內容,創作出了一套《孫子聖跡圖》、《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孫子系列清河鎮木版年畫,並作為濱州市對外友好往來的禮品,贈送給了法國、德國、荷蘭、意大利、馬來西亞等國家的專家、學者。

王聖亮將古老的木版年畫技藝與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及經濟發展結合起來,從而使木版年畫進一步發揚光大。隨着惠民縣旅遊資源的開發,粗獷質樸、大紅大綠的清河鎮木版年畫找到了重現輝煌的突破口--以孫子文化為特色,打造出36計、包括賜姓封采、敬獻兵書、吳宮交戰、經國治軍、破楚入郢、飄然歸隱6部分在內的孫子文化系列,讓木文年畫這一傳統手工藝與厚重的惠民孫子文化有機的結合了起來。

相關視頻

惠民縣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清河鎮木版年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