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清鎮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清鎮縣位於貴州省中部,東經106°7′至106°33′,北緯26°21′至26°59′,總面積1492平方公里,總人口353,328 清鎮縣人,其中農業人口288,253人。[1]

地理位置

位於貴州省中部,東經106°7′至106°33′,北緯26°21′至26°59′,總面積1492平方公里,

人口民族

清鎮縣總人口353,328 ,其中農業人口288,253人。

建設

解放三十年來,清鎮縣的農業生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一九七九年與一九四九年比較,全縣農業總產值增長了2.7倍,糧食產量增長了1.9倍。水利事業有了較大的發展,社隊企業和農業機械化事業從無到有、發展迅速,目前在全省名列前茅。廣大農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與全國水平相比較,清鎮縣農業生產的發展是緩慢的,人民群眾的生活還相當貧困。一九七九年,人均占有糧食385斤,只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636斤的一半多一點。全縣口糧不足300斤的生產隊有494個,占生產隊總數的23%。現金人均收入49.8元,。[2]

發展

搜集整理了水稻品種55份,玉米11份,麥類22份,豆類56份,其它作物品種23份,對果樹資源作了品種資源和野生果樹的調查。基本查清清鎮縣農作物及果樹資源的數量及其地域分布,為種植業區劃和綜合農業區劃提供了科學依據。

通過對自然、經濟、技術條件的綜合分析,找出了清鎮縣種植業發展緩慢,作物單片不穩、不變的主要原因在於:1.以種植業為主的單一經濟,農、林、牧、業、漁結構不合理,未能發揮山區優勢,2.種植業內部以糧為綱,結構比例失調;3.無一定耕作制度。

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為清鎮縣因地制宜的指導種植業的結構,劃分了六個種植區,兩個山區及需要的問題。

種植業區劃成果為該縣調整國民經濟,制定農業發展戰略和"六.五"規劃提供了科學依據。

在1980年三干會上,縣委和縣政府規定,農業區劃成果是該縣幹部的必讀文件,1981年已有部分開始實施。<ref>| 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