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清 光緒 霽青象耳啣環琮式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清 光緒 霽青象耳啣環琮式瓶
圖片來自秒送號

清 光緒 霽青象耳啣環琮式瓶清代官窯陶瓷器,約製成於西元1875-1908年,清宮當時稱其為「四方象耳瓶」,底部落「大清光緒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為清代官窯的經典品類。現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形制

瓶高29.1公分、口徑9.1公分、底徑11.6公分,外觀沿襲自宋代確立之琮式瓶而來,然其表面光滑且飾有成對象耳,已非琮式瓶原型──良渚玉琮,側身具橫紋的樣貌。

琮式瓶最初樣式的成形始於南宋,且目前已確認有銅、石、陶瓷三種材質。由於琮式瓶外觀方正,不似一般陶瓷品的圓滑,推測可能是受到原型玉琮內圓外方形狀的影響,也應該有仿金屬器而製的可能。

琮式瓶瓶身之橫紋為其一大特色,在南宋也有把橫紋設計成八卦的樣式,是為八卦方瓶。入清後琮式瓶得到官窯大量的製造,外觀不斷翻新,而在乾隆朝出現了如本件外表光華、無橫紋的樣式,瓶身亦加上額外之裝飾,光緒年間之官窯便是仿此時期的琮式瓶,而作此件。

用途

本件用途應為盛裝器,然琮式瓶之用途有多種說法,一說是花器(盛裝器),一說是祭祀禮器,也有人認為是純粹觀賞用。

目前盛裝器的說法最為廣泛,琮式瓶為自宋代出現的新品類,其正是因為將一端填實、另一端保持開口而得定義為瓶,而非向來玉琮兩端皆開口,甚至可穿戴於手上的形象,意即,此時的琮式瓶很可能已失去玉琮原型作為祭祀禮器的功能。然盛裝何物,則因時代不同,而發展出了多元的用途。據推測為南宋時期作品的杜良臣〈勤顧帖〉所示,其背景繪有一琮式瓶且內插一株似水仙之植物,所以應可推知本時期的琮式瓶應有作為盛裝器──插花的用途。

到了明代,琮式瓶又被稱為蓍草瓶。據明萬曆作為刊載當時流行圖紋之用的《方氏墨譜》、《程氏墨苑》所示,蓍草瓶的出現,無異也說明了這款瓶是當時文人愛戴的時尚器式,且除了用作花器,根據同時期的《列仙全傳》,可見有將琮式瓶置於文案上、書籍旁的圖樣,且瓶內為數根筆直之筯狀物、如卜卦用之筮竹所填充,扮演了文房裝飾、盛裝占易用品物的功能。

本件琮式瓶為入清後官窯開發、仿效先前名窯的多種琮瓶造型的產物之一,由於本時期的琮式瓶樣式愈趨多元且也有變得華麗的傾向,推測其除了作為盛裝器,更多可能是純粹觀賞用。

釉料

本件作品通體施霽青釉,而霽青又有「祭藍」、「霽藍」、「積藍」、「寶石藍」等別名。霽青釉是一種高溫釉,即在石灰鹼釉中摻入適量的天然鈷料做著色劑,在窯內1280~1300攝氏度左右與坯胎一起一次性燒製的瓷釉。

霽青釉始創於元代,一直延燒到現代。明代早中期霽藍釉主要用於官家祭祀器和陳設器,屬於數量偏少的高檔釉種。霽青釉的呈色可依明萬曆作為主要分期,萬曆中期以後,由於官窯庫存回青料幾乎枯竭,所以青花瓷藍釉瓷款識就用浙料和石子青等國產鈷料書寫,之後清代官窯和民窯繼續燒造霽藍釉瓷器,可是由於鈷料不同,霽青釉發色已非明代早中期蘇料和回青料那種靚麗呈色,而呈現另一種厚重、具油畫質感的深藍色。

特色

藍釉象耳琮式瓶自乾隆朝開始流行,以後歷朝均有燒造,為清代官窯傳統品種。因瓶諧音「平」,兩側飾象耳,故有「太平有象」之吉祥寓意,是典型的清代官窯陳設器。

藍色在古人眼裡實在算不上吉祥顏色,大凡沾上藍色還有點恐怖。在中國古代陶瓷文明之路上,藍色出現的幾近最晚,唐代之前沒有絲毫藍色的釉彩跡象。從燒造的偶然性上講,藍色的出現極有可能,但工匠們沒有意識要開掘藍釉產品,所以直到唐早期,唐三彩的出現才讓藍釉謹慎登場。

藍釉入清,一切大變。作為傳統陶器品種的霽藍,名正言順地成為天地日月四大祭器之一,霽藍亦寫作祭藍就源於此。祭祀之器在明初朱元璋登記後就指定了規矩,《大明會典》載:「洪武九年,定四郊各陵瓷器,圜丘青色,方丘黃色,日壇赤色,月壇白色,行江西饒州府,如式造解。」圜丘青色即霽青色,就是通常所說藍釉,這種霽藍色,深邃沉著。康熙藍釉開始分出深淺,深者為傳統霽藍釉,祭祀常用,而淺者為創新品種,色淡如晴天,故稱天藍釉。天藍釉的影響在有清一代一直持續至清末甚至民國初年。天藍釉在陶瓷中是一種嶄新的釉色,雖同為藍色,但與霽藍釉相差甚遠,而霽藍釉與天藍釉的呈色原理相同,只是程度不一罷了。[1]

光緒官窯:複製的製造

光緒時期瓷器大量製造,此時多款「創新」的樣式輩出。然而此時期的創新並非真正造出嶄新的品類,而是相對於嘉慶後在瓷器樣式上遲滯的發展,光緒時期有大量仿造宋朝、明朝、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瓷器的傾向,且在此時期產出的瓷器器底常常能發現「大明某某年制」、「大清某某年制」的落款,更是光緒瓷器仿製前朝作品的明證。

不過由於大量又多樣化的製造,光緒時期官窯產出的作品有品質良莠不一的現象。自同治朝,瓷器就有胎質不夠堅固的問題, 施釉也因此有些疏鬆, 釉色泛粉白、瑩白, 呈色不均。 光緒瓷的胎、釉品質雖較同治瓷稍有提高,但仍是比不上清三代。例如,光緒朝有大量的仿康熙朝的青花瓷器,雖然製造水準高, 但實際上其釉色較白、圖樣有浮突感,器物重量也較輕,缺乏康熙朝瓷器的沉著、穩定的氣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