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漁家傲 七夕(蘇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漁家傲·七夕》

作品名稱:《漁家傲·七夕》

創作年代:宋代

文學體裁:詞

作者:蘇軾

《漁家傲·七夕》是宋代詞人蘇軾創作的一首詞。此詞上片描寫織女不得相見牽牛的悲劇,應七夕之景,還寫出了作者對遠方親友的深切思念之情態;下片轉寫眼前景象,反映出了作者的處境淒涼孤獨以及內心的悲涼。此詞情中寫景,以景襯情,含蓄委婉。

原文

譯文

那遙遠而亮潔的牽牛星和那皎潔而遙遠的織女星,相隔在清清淺淺的銀河兩邊相視無言地痴痴凝望。遙望碧空,神思遐想,昔日的親友如今各散五方,無處尋覓,只能在夢中相見了。

飛鳥辭樹,枝上余花散落如雨,洲渚旁的蘋草已經衰老失去了風度。此時只有明月才有情,照在窗戶上,我要攬取明月清光,讓它送我歸去。

作品賞析

此首為七夕念遠之作。開篇化用《古詩十九首》其十:「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詩,描寫織女不得相見牽牛的悲劇,應七夕之景,引出下文別情的抒發。「望斷碧雲空日暮」,寫遙望碧空,神思遐想的情狀。「望斷」二字,刻畫出作者對遠方親友的深切思念之情態。「無尋處」兩句,言昔日親友相聚,吟詩綴詞,宴飲唱合,歡洽情深;如今各散五方,無處尋覓,只能在夢中相見了。

過片兩句,承上片末「夢回」句,轉寫眼前景象。以「鳥散餘花」「汀洲蘋老」暗喻親友離散、自己日漸衰老,處境淒涼孤獨。着末三句,以景結,回應篇首。這時,作者感到,在這七夕之夜,只有「明月多情」,伴隨他度過這寂寞的漫漫長夜,他要攬取明月清光,讓它送自己歸去。「明月多情」,這是作者的移情。月本無知無情,但在此時此境的作者,感到只有明月才有情,它與自己相依相伴,讓自己溫存在它的清輝之中,得到關愛。這裡作者使用曲筆,不直接說出內心惆悵,而用「明月多情來照戶」反襯出處境的孤寂和內心的悲涼。

詞作由虛入實,因今思昔,表達了作者對親友的深深思念之情。在作法上頗具特色,情中寫景,以景襯情,含蓄委婉。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北宋文學家、知名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洵、弟轍,合稱「三蘇」。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學習,青年時期就具有廣博的歷史文化知識,顯露出多方面的藝術才能。枕頭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考進士時,主司歐陽修見其文章連稱「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

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時,任太常博士、開封府推官,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請求外任,出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元豐二年(1079年),御史台有人摘引其非議新法的詩句,以「訕謗朝政」罪名入獄,即所謂「烏台詩案」。出獄後,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五年後,改任汝州團練副使。哲宗即位司馬光等舊黨執政,他復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充任侍讀,又因與司馬光等政見不合,請求外任,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後任兵部尚書兼侍讀、端明殿這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守禮部尚書。元祐八年(1093年)新黨再度執政,他以「譏刺先朝」罪名,貶為惠州安置、再貶為儋州(今海南省儋縣)別駕、昌化軍安置。徽宗即位,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卒於常州,諡號文忠。[2]

參考資料

  1. 漁家傲 七夕, 古詩文網,
  2. 江城子·密州出獵 (宋 蘇軾), 學習網2020-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