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渡荊門送別 李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渡荊門送別
圖片來自大眾網

渡荊門送別是一首五言律詩。此詩開頭點題,繼寫沿途見聞和觀感,後以思念作結,勾勒出一幅壯麗的遠遊畫卷。全詩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形象奇偉,想象瑰麗,詩人以卓越的繪景技巧描畫出雄渾壯闊之景,表現出他年少遠遊、倜儻不群的個性及濃厚的思鄉之情。

原文

李白〔唐代〕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譯文

我乘舟渡江來到遙遠的荊門外,來到戰國時期楚國的境內遊覽。

高山隨着平坦廣闊的原野的出現而逐漸消失,江水在廣闊無際的田野中奔流。

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飛下來的一面天鏡,雲彩升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

我依然喜愛這來自故鄉之水,不遠萬里來送我東行的小舟。

賞析

  這首詩是李白出蜀時所作。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遊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指的就是這一壯遊。這時候的青年詩人,興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縱情觀賞巫山兩岸高聳雲霄的峻岭,隨着船的行進,眼前的景色逐漸變換,當船駛過荊門一帶,視野豁然開朗,平原曠野映入眼帘,展現出一幅別樣的風景畫卷: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在這一聯,短短十個字,作者描繪了四種景象:連綿起伏的山嶺,遼闊平坦的原野,奔騰不息的長江以及遼遠的荒原。每一種景象都顯得如此壯闊,讓人目不暇接,思緒萬千。這句的意思是隨着平原的延伸,山巒逐漸隱沒,而長江則在這片廣袤的原野中奔流不息。它生動地描繪了渡過荊門進入楚地的壯麗景色,通過流動的視角展現了景物的變化。從蜀地到荊門,兩岸地勢由山脈過渡到平原,山巒在視線中逐漸消失,江水則衝破山巒,向着無垠的原野奔騰而去,構成了一幅氣勢磅礴的萬里長江圖,寫的是遠景。其中「隨」字將群山與原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地表現出來,寫活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

  如何把四種景象融合在同一個畫面中呢?作者用一個「隨」字把「山」與「野」聯結在一起,用「入」字把「江」與「荒」聯結在一起。這個「隨」字不僅描繪了山脈的走向和趨勢,還賦予了畫面強烈的流動感和空間感,仿佛一幅壯觀的畫卷在你眼前緩緩展開。隨着山脈的走向越來越低,最終沒入大地,平原也愈加廣闊,詩人的視野也更加開闊,而「盡」字則精準地表達了山脈消失、平原呈現時,詩人眼前豁然開朗的喜悅之情。 「入」字則帶着強烈的楔入感,描繪出了長江衝擊荒原的力量,也激發着作者的豪情。作者內心的激昂奮進,也隨着水流奔向遙遠的天際。王灣的《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中的「入」字有同樣的意蘊。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意思是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飛下來的一面天鏡,雲彩升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這一句是長江近景的描寫。「月下飛天鏡」是月夜俯視所見。「雲生結海樓」是白晝眺望所見。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意思是我還是憐愛故鄉的水,流過萬里送我遠行。這一句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將故鄉水擬人化,借寫故鄉水有情,不遠萬里,依戀不舍送我遠別故鄉,表達了詩人離開故鄉時依依不捨,思念故鄉的感情。

  詩人順着長江遠渡荊門,江水流過的蜀地也就是曾經養育過他的故鄉,初次離別,他怎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捨呢?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而說故鄉之水戀戀不捨地一路送我遠行,懷着深情厚意,萬里送行舟,從對面寫來,越發顯出自己思鄉深情。詩以濃重的懷念惜別之情結尾,言有盡而情無窮。詩題中的「送別」應是告別故鄉而不是送別朋友,詩中並無送別朋友的離情別緒。清沈德潛認為「詩中無送別意,二字可刪」(《唐詩別裁》),這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這首詩首尾行結,渾然一體,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得逼真如畫,有如一幅長江出峽渡荊門長軸山水圖,成為膾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說優秀的山水畫「咫尺應須論萬里」,那麼,這首形象壯美瑰瑋的五律也可以說能以小見大,以一當十,容量豐富,包涵長江中游數萬里山勢與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藝術概括力。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李白青年時期出蜀至荊門時贈別家鄉而作,具體的創作時間不詳,具體有三種說法:一說作於724年(開元十二年),二說作於725年(開元十三年),三說作於726年(開元十四年)。

簡析

  《渡荊門送別》是一首五言律詩。此詩開頭點題,繼寫沿途見聞和觀感,後以思念作結,勾勒出一幅壯麗的遠遊畫卷。全詩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形象奇偉,想象瑰麗,詩人以卓越的繪景技巧描畫出雄渾壯闊之景,表現出他年少遠遊、倜儻不群的個性及濃厚的思鄉之情。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出生於蜀郡綿州昌隆縣(一說出生於西域碎葉)。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為醉時寫就,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早發白帝城》等。[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