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工業園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溫州工業園區 |
中文名: 溫州工業園區 總面積: 6.51平方公里 規劃面積: 4.96平方公里 2006年產值: 84.39億元 創工商稅收: 3.45億元 |
浙江溫州工業園區總面積6.51平方公里,規劃面積4.96平方公里。2006年完成工業產值84.39億元,同比增長17%;創工商稅收3.45億元,同比增長20.06%;實現出口交貨值15.27億元。[1]
成立背景
本信息來源萬紫千紅招商引資官網
原溫州扶貧經濟開發區是浙江省人民政府於1992年9月22日批准建立的一個新型經濟示範區。2006年7月6日,經國家發改委審核通過,原溫州扶貧經濟開發區更名為浙江溫州工業園區。2007年1-10月份完成工業產值79.29億元,同比增長24.66%;實現出口交貨值12.85億元, 同比增長5.4%。隨着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浙江溫州工業園區已成為溫州市重要的工業生產基地和龍灣區重要的新經濟增長點。
布局框架
我市工業園區的布局框架是「 以帶為主,以塊為輔,帶塊結合 」的空間結構。 「帶」: 即以沿海高速公路和沿海大通道為主線 ,樂清片、濱海片、飛雲片、鰲江片四個沿海工業園連成一條約400 km 2 左右的沿海產業帶;「 塊」, 即根據地理資源條件、經濟基礎、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等因素,在內陸平原和山區、海島的部分區域適當布置十六個總面積98km 2 左右的補充類特色工業園區。
我市工業園區的戰略性調整方向分成三類:重點類、補充類和整合類。
重點類工業園
主要在沿海產業帶,根據各地歷史成因、產業特色、地理環境以及全市統籌安排的需要,布局 四大片 重點工業園區,重點類工業園區規劃總面積約 420km 2 左右。各重點工業園區內依據主導產業不同,又分為若干個產業功能區塊。 1、樂清片工業園 北至虹橋,南至黃華——七里沿江,西由大橋北入口延伸到永嘉烏牛,東至濱海地帶,包括大小門島 4km 2 ,規劃工業用地總面積約 110km 2 ,主要發展電子、電工電器、儀器儀表、石化、船舶等產業。依據主導產業不同,本園區內分設電子、電工電器、儀器儀表、石化、船舶等 9 個產業功能區塊。
2 、濱海片工業園 北至半島工程圍墾區,南至大典下,西至沙城——鮑田——大典下一帶,東至濱海圍墾區,規劃總面積約 110km 2 ,內含中國制筆之都,主要發展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汽摩配、模具等產業,依據主導產業不同,本園區內分設新興產業、高新技術、汽摩配等五個產業功能區塊。
3 、飛雲片工業園 飛雲江三橋以東南北兩岸以及宋橋以南、瑤山以東地區,規劃總面積約 80km 2 ,內含中國塑料薄膜基地,主要發展五金工具、塑料薄膜,為輕工產業配套的各類機械裝備、泵閥、鞋服等產業。依據不同的主導產業,本園區內分設服飾、機械裝備、高新技術、綜合等四個產業功能區塊。
4 、鰲江片工業園 平陽黑牛灣圍墾區以南,蒼南金鄉以北(不含金鄉水網地帶),站前大道以東至濱海地區,規劃總面積 120km 2 ,內含中國合成革之鄉和中國塑編城,主要發展塑料製品、家具、不鏽鋼、精細化工、包裝印刷及包裝和印刷機械等產業以及台商投資產業。除以上產業外,本園區將作為承接溫州大都市輕工產業轉移以及山海協作發展的綜合性輕工產業拓展基地。依據主導產業不同,本園區內分設台商投資、精細化工、塑料製品、山海協作、包裝印刷、綜合等六個產業功能區塊。
補充類特色工業園
根據地理資源條件、基礎設施、產業基礎、生態環境等各種因素,在內陸平原山區和海島的部分區域分布 十六 個特色工業園,規劃總面積約 98km 2 。補充類特色工業園是我市重點類沿海工業園的一種補充,更是發展內陸邊遠山區和海島經濟的重要保障,主要有:
(1)溫州鹿城輕工園 ( 中國剃鬚刀生產基地, 中國 金屬外殼打火機生產基地 ) , 選址於鹿城 藤橋 —上戍,面積約 18.3 km 2 ,主要發展眼鏡、剃鬚刀、打火機及配套業;
(2)溫州鞋業鹿城工業園 ( 中國鞋都 ) , 選址於 鹿城雙嶼、仰義沿江、 104 國道兩側, 面積約 6.5 km 2 , 主要發展製鞋及配套業;
(3)溫州制鎖工業園 ( 中國鎖都、 中國眼鏡生產基地 ) ,選址於甌海潘橋—婁橋—白雲山,面積約 5 km 2 ,主要發展制鎖、眼鏡及配套業;
(4)溫州瞿溪製革工業園,選址於溫瞿公路以南,甌海大道以北,瞿溪路以東,園區西路以西,面積約 2 km 2 ,主要發展製革工業;
(5)溫州東甌工業園 ( 中國泵閥之鄉 ) , 選址於永嘉 甌北鎮 104 國道以南、東甌大橋接線兩側, 面積約 11 km 2 ; (6)溫州服飾輔料 工業園 ( 中國紐扣生產基地、中國拉鏈之鄉 ) , 選址於永嘉 橋頭鎮建成區以南—甌江沿江 ,面積約 2.5 km 2 ,主要發展以紐扣、拉鏈為主的服飾輔料業;
(7)溫州教儀玩具工業園, 選址於永嘉橋下 鎮 ,面積約 2.5 km 2 ,主要發展電子教學儀器設備、玩具等產業。
(8)甌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南工業園,選址於仙岩南面到甌海與瑞安行政分界線,規劃面積約 4km 2 ,主要發展鞋服、汽摩配等產業;
(9)溫州汽摩配羅鳳工業園,選址於塘下西北到瑞安行政區劃界線,面積 9.93km 2 ,主要發展汽車、摩托車配件業;
(10) 溫州水頭皮革工業園, 選址於 水頭鎮東北鶴溪—騰蛟, 面積約 10 km 2 ,包括製革工業園 5km 2 、皮件工業園 5km 2 ,主要發展鞣製革及皮件業;
(11)溫州農產品加工園, 選址於瑞安馬嶼—梅嶼—荊谷到飛雲江南岸, 面積約 10 km 2 ,主要發展農產品深加工、精加工及飲料、食品業,並接納文成部分轉移產業;
(12)溫州針織品工業園,選址於陶山—碧山之間,面積約7 km 2 ,主要發展針織品、經編等產業。
(13)溫州蒲岐水產品加工園,選址於虹河主幹河以西、虹港規劃路以東,南至高速公路出口,北至後宅小河,面積約 1km 2 ,主要發展鯊魚深加工及其他水產品精加工業;
(14)溫州南塘水產品綜合工業園, 選址於 洞頭北岙鎮南塘圍墾區, 面積約 1.8 km 2 ,主要發展水產品精加工業;
(15)溫州山魁農副產品加工園,選址于山魁以北, 大安與戩洲之間, 面積約 3 km 2 ,主要發展 農副產品深加工、精加工 業;
(16)溫州 彭月工業園 ,選址於 泰順富 羊和月湖之間 , 面積約 4 km 2 ,利用貧困山區優惠政策招商引資發展無污染產業。
整合類工業園
對部分在城市核心區、中心城區(鎮)規劃區範圍內,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已經形成一定規模、進入穩定發展期的園區,控制其規模的進一步擴張,要求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提升產業層次,遠期要根據城市(鎮)發展需要,逐漸按產業發展方向整合到相應的重點類或補充類工業園。該類園區一共 7 個,用地總面積約 29.44km 2 ,主要有:
(1)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包含農業新技術開發區示範小區內的制筆之都 0.53 km 2 ),位於溫州市區湯家橋路以東、溫州大橋出口以西、機場大道以南, 面積約 5.64 km 2 ;
(2)溫州鹿城炬光園,位於鹿城區德政村, 面積約 1 km 2 ;
(3)甌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北工業園,位於甌海牛山以東、甌海大道以南, 面積約 4.2 km 2 ;
(4)溫州扶貧經濟開發區,位於靈崑大橋以南、龍灣碼頭附近;面積約 5 km 2 ;
(5)永強高新技術產業園,位於龍灣行政中心以南、永強大道以西、永興大道以北,面積 4.6 km 2 ;
(6)瑞安經濟技術開發區 ( 西區 ) ,位於 104 國道瑞安安陽段東側, 面積約 2 km 2 ;
(7)平陽經濟技術開發區(西區),位於 104 國道平陽鰲江段南側, 面積約 7 km 2 。
除以上三類園區外,已建設或正在建設的園區應控制現有面積,園區內企業逐步依產業發展方向移入相應的重點類園區或補充類園區內。
圍繞「一港三城」發展戰略,以提高區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為目標,以園區戰略性調整為主線,以中心城市(鎮)為依託,以重點產業為紐帶,以技術創新為先導,整合存量、擴大增量,突破行政區劃,明確功能定位,拉開布局框架,增強產業集聚度,促進生產要素有序流動和資源優化配置,把工業園區建設成為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有效平台、國內先進制造業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溫州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
發展原則
1、統籌規劃原則: 突破行政區劃限制,遵循經濟區劃規律,全市一盤棋統籌考慮。工業園區規劃要與城市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以及產業布局規劃相銜接,園區布局要為中心城區和各縣(市、區)主要城市(鎮)留出足夠的空間,並拉開拉大園區布局框架,充分發揮中心城區和重要城鎮的支撐和輻射作用,將工業園區作為工業新城來建設。
2、戰略調整原則: 根據自然資源和經濟資源分布特徵,大幅度整合原來以小城鎮為依託的工業小區,,從全市工業發展十五年乃至更長時間的用地要求出發,在沿海金色產業帶按產業基礎和土地資源分布四大片重點工業園區;除此以外, 在內陸平原和山區、海島的部分區域適當布置 十六 個補充類特色工業園區。 北部、西部、南部內陸山區以生態環境建設為重點,着重發展觀光旅遊和綠色生態農業,原則不新設工業點,已建的工業小區不再擴大規模,並逐漸按產業發展方向轉移到相應的重點園區或特色園區內。 城市核心區、中心城區(鎮)規劃區實行「退二進三」,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
3、產業集聚原則: 以重點行業為紐帶,確保「國字號」產業基地用地;每一類重點產業基本上布一個區塊,個別產業布局在二個區塊,注重產業關聯度,拉長產業鏈,突出產業集聚效應。
4、水平提升原則: 立足現實的可行性,做大單個工業園區規模, 明確園區功能定位,提高入園標準,引導產業發展方向,提高園區單位面積投入與產出。同時, 充分考慮園區基礎設施的配套性與共享性,完善園區社會服務體系,提升園區檔次和水平。 5、可持續發展原則: 置換整合既有土地,提高土地產出效益。全面貫徹可持續發展,大力提倡綠色生產,注重資源集約利用,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相統一。
參考來源
參考資料
- ↑ 溫州市的工業區有幾個,位於哪裡?,百度 , 2013-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