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城南十六首·晚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游城南十六首·晚春》 |
作品名稱: 《游城南十六首·晚春》 創作年代: 唐代 文學體裁:詩 作者:韓愈 |
《游城南十六首·晚春》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韓愈的詩。[1]
韓愈文章的特點之一是「發言真率,無所畏避」,或「鯁言無所忌」,也就是敢於講話,而且敢講真話。這個特點是和他積極的政治態度分不開的。他的幾篇奏疏都是敢於揭發事實,敢說「群臣之所未言」的話。而且還表現於他不顧儒家的傳統觀念,敢講違背舊說的話,甚至說了同自己別的文章互相矛盾的話。有時也敢於突破社會上的流俗之見。[2]
韓愈文章的再一個特點是不僅真率大膽,而且慷慨激昂,憂憤甚廣。從韓愈的全部文章看,凡是論及人材,便往往憤激不平,別具風概,而且還寫得自然隨便、如話家常
詩詞正文
“ | <草樹知春不久歸,
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飛。 > |
” |
— <《游城南十六首·晚春》>,<詩詞名句網> |
作品賞析
草木知道春天不久就要過去了,因此抓緊時間,競相爭奇鬥豔,盡情舒展自己的生命潛力,惟楊花、榆莢二種全無才思,只知道漫無邊際地飛舞,如同雪花飛揚一般。
《晚春》是韓詩頗富奇趣的小品,歷來選本少有漏選它的。然而,對詩意的理解卻是諸說不一。
題一作「游城南晚春」,可知詩中所描寫的乃郊遊即目所見。乍看來,只是一幅百卉千花爭奇鬥妍的「群芳譜」:春將歸去,似乎所有草本與木本植物(「草樹」)都探得了這個消息而想要留住她,各自使出渾身招數,吐艷爭芳,一剎時萬紫千紅,繁花似錦。可笑那本來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莢也不甘寂寞,來湊熱鬧,因風起舞,化作雪飛(言「楊花榆莢」偏義於「楊花」)。僅此寥寥數筆,就給讀者以滿眼風光的印象。
再進一步不難發現,此詩生動的效果與擬人化的手法大有關係。「草樹」本屬無情物,竟然能「知」能「解」還能「斗」,尤其是彼此竟有「才思」高下之分,着想之奇是前此詩中罕見的。最奇的還在於「無才思」三字造成末二句費人咀嚼,若可解若不可解,引起見仁見智之說。有人認為那是勸人珍惜光陰,抓緊勤學,以免如「楊花榆莢」白首無成;有的從中看到諧趣,以為是故意嘲弄「楊花榆莢」沒有紅紫美艷的花,一如人之無才華,寫不出有文采的篇章;還有人乾脆存疑:「玩三四兩句,詩人似有所諷,但不知究何所指。」(劉永濟《唐代絕句精華》)姑不論諸說各得詩意幾分,僅就其解會之歧異,就可看出此詩確乎奇之又奇。
清人朱彝尊說:「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只是如此。」此言雖未破的,卻不乏見地。作者寫詩的靈感是由晚春風光直接觸發的,因而「情景只是如此」。不過,他不僅看到這「情景」之美,而且若有所悟,方才做入「無才思」的奇語,當有所寄寓。
「楊花榆莢」,固少色澤香味,比「百般紅紫」大為遜色。笑它「惟解漫天作雪飛」,確帶幾分揶揄的意味。然而,若就此從這幅晚春圖中抹去這星星點點的白色,你不覺得小有缺憾麼?即使作為「紅紫」的陪襯,那「雪」點也似是不可少的。再說,謝道韞詠雪以「柳絮因風」,自古稱美;作者亦有句云:「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春雪》)雪如楊花很美,楊花如雪又何嘗不美?更何況這如雪的楊花,乃是晚春具有特徵性景物之一,沒有它,也就失卻晚春之所以為晚春了。可見詩人拈出「楊花榆莢」未必只是揶揄,其中應有憐惜之意的。尤當看到,「楊花榆莢」不因「無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門弄斧」之譏,避短用長,爭鳴爭放,為「晚春」添色。正是「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紅樓夢》黛玉葬花詞),這勇氣豈不可愛?
如果說詩有寓意,就應當是其中所含的一種生活哲理。從韓愈生平為人來說,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師,又是力矯元和輕熟詩風的奇險詩派的開派人物,頗具膽力。他能欣賞「楊花榆莢」的勇氣不為無因。他除了自己在群芳鬥豔的元和詩壇獨樹一幟外,還極力稱揚當時不為人重視的孟郊、賈島,這二人的奇僻瘦硬的詩風也是當時詩壇的別調,不也屬於「楊花榆莢」之列?由此可見,韓愈對他所創造的「楊花榆莢」形象,未必不帶同情,未必是一味挖苦。甚而可以說,詩人是以此鼓勵「無才思」者敢於創造。前文所引述的兩種對此詩寄意的解會,雖各有見地,於此點卻均有忽略。殊不知詩人對「楊花榆莢」是愛而知其丑,所以嘲戲半假半真、亦莊亦諧。他並非存心托諷,而是觀楊花飛舞而忽有所觸,隨寄一點幽默的情趣。詩的妙處也在這裡。
作者簡介
韓愈[3](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漢族,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
貞元八年(792年),韓愈登進士第,兩任節度推官,累官監察御史。貞元十九年(803年),因論事而被貶陽山,後歷都官員外郎、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軍司馬,參與討平「淮西之亂」。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諫迎佛骨一事被貶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諡號「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並從祀孔廟。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後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在舊《廣東通志》中被稱為「廣東古八賢」之一。[4]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後人很有指導意義。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5]。
韓愈是北魏貴族後裔,父仲卿,為小官僚。韓愈3歲喪父,後隨兄韓會貶官到廣東。兄死後,隨嫂鄭氏輾轉遷居宣城。7歲讀書,13歲能文,從獨孤及、梁肅之徒學習,並關心政治,確定了一生努力的方向。貞元八年(792年)進士及第,先後為節度使推官、監察御史,德宗末因上書時政之弊而被貶。唐憲宗時曾任國子博士、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四年(819年)因諫阻憲宗奉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穆宗時歷任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韓愈在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憲宗元和時曾積極參加討伐淮西叛藩吳元濟的戰爭,任裴度的行軍司馬。他在思想上崇奉儒學,力排佛老,同時宣揚天命論,認為「天」能賞善罰惡,人只能順應和服從天命。他的這種有神論思想,適應了鞏固封建統治的需要。
長慶四年(824年)八月,韓愈因病告假。同年十二月二日(12月25日),韓愈在長安靖安里的家中逝世,終年五十七歲。獲贈禮部尚書,諡號文。次年三月,葬於河陽。韓愈陵園(韓愈墓)位於河南省孟州市城西6公里韓莊村北半嶺坡上。此地北望太行,南臨黃河,是一片丘陵地帶。[6]。
視頻
參考資料
- ↑ 《游城南十六首·晚春》 詩詞文句網
- ↑ 【家風家訓】韓愈力倡「腹有詩書」 福州市林則徐紀念館,發布時間;2018-07-15 11:00
- ↑ 《韓愈機簡介》 古詩文網
- ↑ 韓愈為什麼能成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快資訊,發布時間;2021-01-14 22:06
- ↑ 品讀 韓愈·《師說》 騰訊視頻;2015年09月10日
- ↑ 「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韓愈陵園」景區 本地二三事;2017-11-210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