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游鐘山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游鐘山記

來自 古詩文網 的圖片

作品名稱:游鐘山記

創作年代:明代

文學體裁:散文

作 者:宋濂

《游鐘山記》:鐘山,一名金陵山,漢末秣陵尉蔣子文逐賊死山下,吳大帝封曰蔣侯。大帝祖諱鍾,又更名蔣山,實作揚都之鎮,諸葛亮所謂「鐘山龍蟠」,即其地也。 [1]

游鐘山記作品原文

歲辛丑二月癸卯,予始與劉伯溫、夏允中二君游。日在辰,出東門,過半山報寧寺。寺,舒王故宅,謝公墩隱起其後,西對部婁小丘。部婁,蓋舒王病濕,鑿渠通城河處。南則陸修靜茱萸園;齊文惠太子博望苑,白煙涼草,離離蕤蕤,使人躊躇不忍去。沿道多蒼松,或如翠蓋斜偃,或蟠身矯首,如王虺搏人,或捷如山猿,伸臂掬澗泉飲。相傳其地少林木,晉、宋詔刺史郡守罷官職者栽之,遺種至今。

抵圜悟關。關,宋勤法師築,太平興國寺在焉。梁以前,山有佛廬七十,今皆廢,惟寺為盛,近毀於兵,外三門僅存。自門左北折入廣慈丈室,謁欽上人。上人出,三人自為賓主。適松花正開,黃粉毿毿觸人,捉筆聯松花詩,詩不就。於獨出行甬道間,會章君三益至,遂執手至翠微亭,登玩珠峰。峰,獨龍阜也,梁開善道場,寶志大士葬其下,永定公主造浮圖五成覆之。後人作殿,四阿鑄銅,貌大士實浮圖。浮圖或現五色寶光,舊藏大士履,神龍初,鄭克俊取入長安。

殿東木末軒,舒王所名,俯瞰山足如井底。出度第一山亭,亭顏,米芾書。亭左有名僧婁慧約塔。塔上石,其制若圓楹,中斫為方,下刻二鬼擎之。方上書曰:「梁古草堂法師之墓」,有螎匾法,定為梁人書。

復折而西,入碑亭,碑凡數輩。中有張僧繇畫大士相,李白贊,顏真卿書,世號三絕。又東折度小澗,澗前下定林院基,舒王嘗讀書於此。院廢,更創雪竹亭,與李公麟寫舒王像,洗硯池,亦皆廢。

又北折至八功德水。天監中,胡僧曇隱來棲山,龍為致此泉;今甃作方池。池上有圓通閣,閣後即屏風嶺,碧石青林,幽邃如畫。前乃明慶寺故址,陳姚察受菩薩戒之所。

又東行至道卿岩。——道卿,葉清臣字也,嘗來游,故名。有僧宴坐岩下,問之,張目視,弗應。時雉方桴粥,聞人聲,戛戛起岩草中。從此至靜壇,多臧矜先生遺蹟。復西折過桃花塢,詢道光泉,舒王所植松已偃,惟泉紺碧沈沈如故。

日將夕,章君上馬去,予還廣慈。二君熟寐方覺,呼燈起坐,共談古豪傑事。廁以險語,聽者為改視。

明日甲辰,予同二君游崇禧院。院,文皇潛邸時建。從西廡下入永春園,園雖小,眾卉略具。揉柏為麋鹿形,柏毛方怒長,翠濯濯可玩。二君行倦,解衣覆鹿上,掛冠鼠梓間,據石坐。主僧全師具壺觴,予不能酒,謝二君出遊。夏君愕曰:「山有虎,近有僧采荈,虎逐入舍,僧門焉,虎爪其顴,顴有瘢可驗。子勿畏,往矣。」予意夏君紿我,挾兩騶奴登惟秀亭。「亭立望遠」,「惟秀永春」,皆文皇題榜,塗以金。

又折而東,路益險。予更芒屩,倚騶奴肩,踸踔行,息促甚,張吻作鋸木聲。倦極思休,不問險濕,蹀蹀據頓地。視燥平處不數尺,兩足不隨。久之,又起行。有二台.闊數十丈,上可坐百人,即宋北郊壇祀四十四神處。問蔣陵及步夫人冢,無知者,或雲在孫陵岡。至此屢欲返,度其出已遠,又力行登慢坡,草叢布如氈,不生雜樹,可憩,思欲借褥茵臥,不去。坡,古定林院基,望山椒無五十弓,不翅千里遠,竭力躍數十步,輒止,氣定又復躍。如是者六七,徑至焉。大江如玉帶橫圍,三山磯、白鷺洲皆可辨;天闕、芙蓉諸峰,出沒雲際。雞籠山下接落星澗,澗水滮滮流。玄武湖已堙久,三神山皆隨風雨幻去。西望久之,擊石為浩歌。歌已,繼以感慨。

又久之,傍崖尋一人泉。泉出小竅中,可飲一人,繼以千百弗竭。循泉西過黑龍潭,潭大如盎,有龍當可屠。側有龍鬼廟,頗陋。由潭上行。叢竹翳路,左右手開竹,身中行,隨過隨合。忽腥風逆鼻,群烏哇哇亂啼,憶夏君有虎語,心動,急趨過。似有逐後者。又棘針鈎衣,足數躓。咽唇焦甚,幸至七佛庵。庵,蕭統講經之地,有泉白乳色,即踞泉[奭斗]咽。衫袂落水中,不暇救,三咽,神明漸復。庵後有太子岩,一號昭明書台。方將入岩游,庵中僧出肅,面有新瘢。洵之,即向采荈者。心益動,遂舍岩問別徑以歸。所謂白蓮池、定心石、宋熙泉、應潮井、彈琴石、落人池、朱湖洞天,皆不復搜覽。

還抵永春園,見餚核滿地,一髫童立花下。問二客何在,童云:「遲公不來,出壺中酒飲,且賦詩大噱,酒盡,徑去矣。」予遂回廣慈,二君出迎。夏君曰:「子顏色有異,得無有虎恐乎?」予笑而不答。劉君曰:「是矣!子幸不葬虎腹,當呼斗酒,滌去子驚可也。」遂同飲。飲半酣,劉君澄坐至二更,或撼之,至舞笑釣之,出異響畏脅之,皆不動。於與夏君方困,睫交不可擘,乃就寢。

又明日乙巳,上人出猶未歸,欲游草堂寺,雨絲絲下,意不往,乃還。

按地理志,江南名山,惟衡、廬、茅、蔣。蔣山固無聳拔萬丈之勢,其與三山並稱者,蓋為望秩之所宗也。晉謝尚,宋雷次宗、劉勔,齊周顒、朱應、吳苞、孔嗣之,梁阮孝緒、劉孝標,唐韋渠牟,並隱於此。今求其遺蹟,鳥沒雲散,多不知其處。惟見蕘兒牧豎,跳嘯於淒風殘照間,徒足增人悲思。況乎一刻之來,一日萬變,達人大觀,又何足深較?予幸與二君得放懷山水窟,人事往樂,千金不人易也。山靈或有知,當使余游盡江南諸名山,雖老死煙霞中,有所不恨,他尚何望哉?他尚何望哉? 章君約重遊未遂,因歷記其事,一寄二君,一遺上人云。

游鐘山記作品注釋

鐘山:今習稱紫金山,在江蘇省南京市中山門外。秣(mò末)陵:南京市的舊稱。《建康志》:「秦改金陵為秣陵。」尉:官名,主管捕盜賊,察奸宄(guǐ鬼)。蔣子文:東漢廣陵(今江蘇省揚州市)人,曾為秣陵尉,在鐘山下因鎮壓起義軍而戰死。吳大帝:三國吳帝孫權死後諡號大皇帝,因稱吳大帝。封曰蔣侯:蔣子文曾自言骨相高貴,死當為神。據說到孫權建都建業時,蔣子文屢顯靈異,孫權就封他為中都侯。大帝祖諱鍾:孫權的祖父名叫鍾。孫鍾,生平事跡不詳。諱(huì會),封建時代稱死去的皇帝或尊長的名字。「實作」句:蔣山就成了揚州雄鎮一方的大山。揚,揚州,本古九州之一。三國時吳國孫權置揚州,州治即在建業。鎮,一個州的大山。諸葛亮:字孔明,漢末琅玡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曾輔佐劉備建立蜀國,官至丞相。鐘山龍蟠(pán盤):諸葛亮出使東吳時,與孫權論金陵形勢,有「鐘山龍蟠,石城虎踞」的話,意思是說,鐘山象龍一樣盤繞着,石頭城象虎一樣蹲着。蟠通「盤」,表示盤曲而伏。辛丑:元順帝至正二十一年,即公元1361年。二月癸卯:即陰曆二月二十一日。劉伯溫(1311—1375):劉基,字伯溫,青田(今屬浙江)人。元末進士。

夏允中:夏煜(yù)字,江寧(今南京市)人,工詩,朱元璋闢為中書省博士,明初總制浙東諸府。辰:辰時,上午七時至九時。報寧寺: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王安石居此,七年舍為寺,賜名報寧寺。宋時恰好在南京東門與鐘山之半途,又名半山寺。舒王:指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即從半山寺得來)。宋哲宗時曾封王安石為舒王。謝公墩:在半山寺旁。張敦頤《六朝事跡》:「在半山報寧寺後,謝安與王羲之嘗登此。」謝公,即謝安,字安石,東晉政治家,孝武帝時位至宰相。部婁:同培塿(pǒu lǒu掊婁),小土丘,是王安石挖渠時堆土的地方。陸修靜(406—477):字元德,南朝劉宋東遷(今浙江省烏程縣東遷鎮)人,曾與陶淵明、僧惠遠結社廬山。宋明帝泰始年間召入京(今南京市)。卒諡簡寂先生。齊文惠太子:南朝齊武帝長子,名長懋,字雲喬。武帝即位,立為皇太子,性好佛,立六疾館以養平民。卒諡文惠。離離蕤蕤(ruí瑞第二聲):草木茂盛的樣子。偃:倒下。王虺(huǐ毀):大蟒蛇。太平興國寺:梁武帝天監十四年(515)為寶志禪師建。原名靈谷寺,也叫開善寺,有開善精舍。至宋始稱太平興國寺,後又改稱蔣山寺。明初在這裡建孝陵,於是將寺移至東麓。上人:對和尚的尊稱。毿毿(sān三):花蕊細長的樣子。捉筆:握筆,拿筆。甬(yǒng勇)道:庭院裡居中的路。

章三益:名溢,明龍泉(今浙江省龍泉產縣)人。元末隱居匡山。明太祖時,累官御史中丞,卒諡莊敏。獨龍阜:在鐘山南。梁開善道場:即開善寺。南朝梁武帝天監十三年(514)出錢葬志公和尚於獨龍阜,永定公主捐錢服圖(佛塔)五級於其上。十四年在塔前修建開善寺。道場,供養神佛和佛教做佛事的地方。寶志大士:南朝梁武帝時的高僧,本金城朱氏子,為梁武帝所尊敬,呼為志公。大士,佛教稱佛和菩薩為大士。永定公主:唐武則天女。浮圖:又作「浮屠」,梵文音譯,即佛塔。浮圖五成:佛塔五層。成,層,重。履(lǚ侶):鞋子。神龍:唐中宗的年號(705—706)。長安:唐朝的京城,在今陝西省西安市。顏:門上的匾額。

米芾(fú福):北宋書法家,字元章,襄陽人。累官禮部員外郎,人稱「米南宮」。斫(zhuó酌):砍削。擎(qíng情):托,舉。螎(róng戎)匾法:鑑定匾額的方法。螎,同融。張僧繇(yáo搖):南朝梁畫家,吳(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歷官右軍將軍、吳興太守,善於畫雲龍人物。梁武帝裝飾佛寺,多數是叫僧繇畫的。顏真卿:唐代大書法家,字清臣,京兆萬年(今陝西省西安市)人。官至殿中侍御史、平原太守,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世稱「顏魯公」。唐德宗時,被李希烈縊死。李公麟(1049—1106),北宋畫家,字伯時,北宋舒州舒城(今屬安徽)人,著名書畫家。官至朝奉郎。元祐三年病痹告老,居龍眠山,號龍眠居士。博學多能,工詩,善畫山水人物及佛道像。八功德水:靈谷寺的名勝之一。相傳梁天監中,有胡僧曇隱來居鐘山,山中缺水。有一濃眉老人對他說:「我是山龍,得知你沒水喝。要喝也不難。」一會兒就湧水成水池。後來,又有一西僧來此,說他們那裡八個水池,失去一個,大概到了這兒。其泉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淨、七不饐、八蠲疴,故名八功德水。天監:南朝梁武帝年號。

甃(zhòu宙):以磚修井。姚察:字伯審,南朝陳武康(今浙江省吳興縣)人,太建初為通直散騎常侍,累遷支度吏部尚書。入隋受秘書丞。道卿岩:據建康志:「慶曆中太守葉清臣常游鐘山之岩,在八功德水後半嶺間,可容數人。公字道卿,因名。」葉清臣:宋長洲人。宴坐:安閒地坐着。桴粥:同孵(fū夫)育,鳥類伏在卵上孵育雛鳥。戛戛(jiá夾):野雞起飛的響聲。紺(gàn干)碧:天青色,一種深青帶紅的顏色。

沈沈:很深的樣子。沈,同「沉」。廁(cè測):置,參入。改視:改變視聽,吃驚的意思。文皇:即元文宗圖帖木耳。潛邸(dǐ底):舊時謂皇帝即位之前住過的地方。封建時代把皇帝比做龍,未做皇帝之前,好象龍還潛伏着。邸,指官員辦事和居住的地方。元文宗曾封為懷王,出居建康。怒長:猛長。濯濯(zhuó濁)有光澤的樣子。壺觴:一壺酒。荈(chuǎn喘):晚采的茶。《爾雅.釋木》:「檟,苦茶。」郭璞註:「今呼早采者為茶,晚取者為茗,一為荈。」門:守門、攻門都叫「門」,這裡是關門防虎的意思。「予意」句:我猜想是夏君哄騙我。紿(dài代),欺哄。騶(zōu鄒)奴:跟從的隸役。

芒屩(yué決):草鞋。踸踔(chěn chuō塵第三聲戳):同「趻踔」,行走不正常,跳着走。息促甚:呼吸急促得厲害。息,呼吸,氣息。據:通「踞」。宋北郊壇:南朝宋祭地的地方。北郊壇本在潮溝後,東近清溪。據《通典》:「宋孝武帝大明三年,移北郊壇於鐘山北原道西,今鐘山定林寺山巔,有平基二所,闊數十丈,乃其地也。」北郊,舊時天子夏至祭地於京師的北郊。蔣陵:三國時吳大帝孫權的墓陵。步夫人冢:孫權的夫人步氏的墓。孫陵岡:一名白土岡,在鐘山南麓,即吳大帝孫權的葬地。山椒:山頂。弓:丈量地畝的器具和計算單位。一弓等於五尺。大江:長江。不翅:不只,不止。三山磯:三山,山名,在今江蘇省南京市西南,以有三峰得名,山濱臨長江。三山磯即三山濱臨長江的石灘。白鷺洲:古代長江中的沙洲,在今南京市水西門外。雞籠山:一名雞鳴山,在南京市內。落星澗:在南京市東北。

滮滮(biāo標):水流的樣子。玄武湖:俗稱後湖,古名練湖,在南京市東北玄武門外,紫金山西北麓。堙(yīn音):堵塞,淤塞。浩歌:高歌。黑龍潭:在今南京市漢西門內,盤山之前,即唐顏魯公放生池。盎:盆子。似有逐後者:好象有人在後面追趕似的。躓(zhì至):被東西絆倒。咽唇焦甚:咽喉和嘴唇乾得厲害。蕭統:南朝梁文學家,字德施,梁武帝長子,武帝天監元年(502),立為太子,沒到即位便死了,諡昭明,世稱昭明太子。他信奉佛教,提倡文學,曾招集文學之士,編選《文選》三十卷,對後代文學頗有影響。踞泉[奭斗](jū居)咽:蹲在泉邊舀水喝。踞,蹲着。[奭斗],挹,舀。咽,吞食。昭明書台:舊傳是昭明太子蕭統著書的地方。遺址在定林寺後山北高峰上。出肅:出來迎接。肅,恭敬地迎接,引進。洵:問,詢問。髫(tiáo條)童:小孩。髫,小孩頭上紮起來的下垂的短髮。遲公:等待你。

大噱(jué決):大笑。斗酒:一壺酒。斗,古代酒器。澄坐:靜坐。擘(bò簸):開,剖。衡:衡山,五嶽中的南嶽,在湖南省衡山縣。廬:廬山,在江西省九江縣。茅:茅山,在江蘇省勾容縣東南。蔣:蔣山,即鐘山。三山:指衡、廬、茅三山。望秩之所宗:古代帝王按秩次祭祀山川所宗仰的地方。望,古代帝王祭祀山川的專名,從遠處望而祭之,叫望。秩,秩次,規定的第等。謝尚:字仁祖,晉陽夏(今河南省太康縣)人。善音樂,博綜眾藝。累官至豫州刺史,卒諡簡。曾隱居鐘山。雷次宗:字仲倫,南朝宋南昌(今江西省南昌市)人。少入廬山,隱居不仕。宋文帝元嘉年間徵聘到南京,在雞鳴山開館講學,並築室於鐘山下,叫招隱館。

劉勔(miǎn免):字伯猷,南朝宋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人。累官至尚書右僕射,卒諡忠昭。他曾在鐘山築別室,以為棲息的地方。周顒(yóng永第二聲):字彥倫,起初隱居鐘山,後應詔出仕,官至國子博士。吳苞:字天蓋,南朝宋濮陽鄄城(今山東省范縣西南)人。明帝太始年間,過江聚徒講學,累次徵召都不出仕。後於鐘山下設館。孔嗣之:字敬伯,魯國(今山東曲阜縣)人。在宋朝時與齊高帝都官中書舍人,後來隱居在鐘山。

阮孝緒:字士宗,南朝梁陳留尉氏(今河南省尉氏縣)人。性至孝,不慕榮利,聽講於鐘山。劉孝標:名峻,南朝梁平原(今山東省平原縣)人。文學家,天監初典校秘書,後任荊州戶曹參軍,他在東陽紫岩山講學,從學者甚眾,曾隱居鐘山。韋渠牟:萬年人,工詩,嘗為道士及僧人,後還俗,官至太嘗卿,卒諡忠。他曾隱居鐘山,號遺名子。蕘兒牧豎:打柴放牛的小孩。達人大觀:通達事理的人眼光遠大。大觀,看事情看得透,看得遠。千金不人易:一千金也不換給別人。易,交換,交易。山靈:山神。未遂:未能如願,願望沒有實現。遺(wèi衛):贈與。

游鐘山記作品賞析

《游鐘山記》是宋濂在1361年寫的一篇散文。當時作者應明太祖朱元璋之聘,與劉基等人參與了朱元璋的幕府,有機會來到鐘山,寫下了這篇遊記。

鐘山以其險峻的地勢,優美的風景而吸引歷代文人紛紛試筆,再寫鐘山風景極易重複雷同。而宋濂卻以其細膩的筆勝景取勝,憑藉相當強的繪畫語言能力寫出了景物的聲色動靜,達到了「瞻言見貌」的藝術境地,取得了「以少勝多」的效果。

游鐘山記作者簡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別號: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諡號文憲。浦江(浙江浦江)人,漢族。明初文學家。他家境貧寒,但自幼好學,曾受業於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等。他一生刻苦學習,「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於學無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順帝曾召他為翰林院編修,他以奉養父母為由,辭不應召,修道著書。

1360年(至正二十年),與劉基、章溢、葉琛同受朱元璋禮聘,尊為「五經」師。洪武初主修《元史》,官至學士承旨、知制誥。後因牽涉胡惟庸案,謫茂州,中途病死。著作有《宋學士文集》、《孝經新說》、《送東陽馬生序》 等。

參考來源

  1. 游鐘山記, 古詩文網,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