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湖光霽色(藍弧)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湖光霽色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湖光霽色》中國當代作家藍弧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湖光霽色

有一年,我去漁村。

冬天,天下雪,我是坐漁船到達的,船經過偌大的水面,眼前煙波浩渺,雪花紛飛,此情此景,恐怕對於在圩區生長的人一生也遇不到幾次的。因為是第一次乘船行駛在湖面,所以心情特別激動,冬的寒意陡減。

湖水中有漁民的竹篙網陣,竹篙一根根纖秀,清爽,像是在湖水中守護着魚的哨兵,整個網陣更像是一座魚的哨所。

這纖細的竹篙讓我聯想到在長白山上見過的白樺林,纖秀,密集,無序,與漁民們布陣的竹篙相比,另是一道風景,只不過,它們在山上。

山有山的景,湖有湖的景,山湖各爭各艷,它們彼此又相互映襯,互添光彩,美輪美奐,讓人感受到團結,和諧的力量。這種力量小到鄉村,大到國家, 「力量生於團結」,「事成於和睦」,現在,我從這大自然的山水景觀中再一次領悟。

上岸後,走過一大片布滿鵝卵石的湖灘,灘上僅有一條窄窄的泥巴路,臨近村子晾曬着許多漁網,有摞在一起的,還有幾隻小木船倒扣在湖灘上,孩子們在夕陽下盡情地奔跑,遊戲着。漁村人家的炊煙已冉冉升起,再近些,就能聞到熱菜的香了,我也開始有了飢餓的感覺……

我這回是踏浪而來,與漁村及漁民之間的皆彼此陌生,我們顯得興奮,又拘謹。

今晨,我跟隨市作協的文友們一起出發,車開到了模村村民的家門口,沈村鎮政府組織隆重的開捕儀式,戲台上有節目表演,湖邊堤岸上有身着彩服的鑼鼓隊,歌詠等節目表演,捕撈船也整齊地排列着,整裝待發。湖岸上還擺放着許多八仙桌,凳子,說是為今天捕撈後給鄉親品嘗湖鮮用的。整個村莊呈現出一派節日的氣氛。村民們已蓋起了一棟棟樓房,寬大的水泥路四通八達,路兩邊插滿了紅旗,有穿着白T桖的工作人員和志願者維持秩序。昔日的河灘,除了保留一部分原貌,其餘地方都修建了景觀帶。

節日就該熱鬧歡騰,就該着裝喜慶,唱歌,跳舞,燃放煙花,多彩多樣地點綴。而今天的開捕節是漁民在一年一度的休捕了161天後的第一個開捕日,所以格外喜慶,勞動可以是平時變為節日,相應地,這個節日也是對勞動的尊重與讚美,我深感榮幸受邀參加。

我們先去戲台下聆聽領導做開幕歡迎詞,接下來看節目表演,太陽火辣辣地,也擋不住人們觀看的熱情,我抬頭看見在樹枝中閃爍的陽光,禁不住用手機拍了起來,陽光在我手機屏幕的樹葉間躲躲閃閃,它一會兒跑到左上角,一會兒又溜到右下角,活脫脫一個調皮的小精靈,冥冥之中,我有多麼喜歡這南漪湖上空的陽光,她晶瑩,活潑,又可愛;而戲台上演員們精彩的表演,也令人們掌聲陣陣,在不知不覺中,我已在這人文和自然的美好中酣醉。

我前往湖面的迴廊,廊上擺放着幾十幅關於南漪湖的攝影作品,每幅畫面都從不同的視角,展現了南漪湖得天獨厚的美景,其中有幾幅畫特別吸引我。

一幅是夕陽下的湖面,只見滿畫的湖水在金色中蕩漾,這金色是從遙遠的太陽上突奔而來,許是對湖水青睞已久,我抬頭放眼湖面,同樣的景致真實再現,實景與畫卷重疊,憑着愛,金色的陽光展開和藹可親的暖色,她奔放又高昂的熱情才得以與心儀已久的湖水相擁,攝影師用他那靈敏的視覺捕捉到這美的瞬間。倘若你身臨其境,定會內心使然:「空香喚蝶,良人未來……」,你會在飽盡眼福之後,抱憾你喜歡的人未能與你一同前來感受,而這一次,你終究是意猶未盡……

一隻東方白鸛,展翅在浪潮之上,她那獨特的白衣,黑裙,紅腿腳,紅唇的外表,她那振翅遒勁的飛翔,無不給人一種幸福,一種牽掛的震撼,她是南漪湖特有的一張移動的名片,在這信息爆炸的時代,她像一股清流,向外界展示着南漪湖豐饒的美麗,傳遞並吸引着人們前來觀光,而她也只是南漪湖鳥類中的一種。

畫展中還有荷花圖,漁民捕魚的場景,這些不同時間,不同場景,無不熠熠生輝,它們是南漪湖人文與自然的縮影。

頂着中午的高溫,我們走進了胡村回民組,在群山綠水中,有了這樣一個不同的民族,這無疑勾起了我們的好奇,探訪的心迫切,希望能找到一些回民獨特的民族風情的生活足跡。

村口有一座清真寺教堂,與常規的清真寺教堂並無兩樣,這是一座2013年在原址上重建的教堂,大門緊閉着,我們只能想象着回民們着盛裝,興高采烈,載歌載舞,歡度節日,信教群眾吟詠古蘭經的盛況。矗立在村口的教堂,是回民們信仰的一個實體標誌,與其說整個胡村回民組是一部記載回民在宣州生活的史書,那麼眼前的這座清真寺教堂就是這本書的封面,獨具異域風情並且鮮艷奪目。

當年回民南下至此,也一定遇到過遠離故土,對當地生活環境不適的境況,可他們勇敢接受並且挑戰,在保存民族習俗的基礎上與當地文化習俗和諧共處。與周邊的百姓通婚和交往,另一方面,回民們在獲得認同和關愛的同時,也給地方帶來了異域風情,為當地百姓開闊了眼界,加強了力量,豐富了生活。他們遵紀守法,響應政府號召,積極建設家園,多次獲政府表彰,被譽為民族大融合的典範村。

我們走近村口的一戶人家,磚牆瓦頂,三間平房,大門敞開着,只是東西兩房的窗頂上,畫了回族特有的教堂圓頂畫,大門頭上也是,這些圖案俗稱都哇,表示平安吉慶,它應該是回族房屋的一種獨特的標記,它象徵着回民的宗教信仰和傳統文化。我們進屋稍作停留,因為家中無人在場,我們只得迅速離開,人不在家,大門卻放心地敞開着,可見現在回民村的治安狀況非常好,這回進村,遺憾的是未見到一個回民,否則我們與他們交流,會了解到他們更多的一些生活狀況。

下午我們又去湖邊,漁民們已經捕魚歸來,他們的船艙堆滿了各種各樣的魚鮮,小到幾寸長的參條大到幾十斤重的胖頭,湖灘上擠滿了人,魚販們爭先恐後地從漁民手中購買魚鮮,而這些鮮魚很快就會流向市場,出現在市民的餐桌上,人間煙火,美食佳肴,食魚的同時,也讓人們品嘗到漁民豐收的喜悅

我索性坐到湖邊高高的觀景台上,烈日下,感受起湖面吹來的風,想象着湖面有船帆點點。我放眼湖水和跨湖大橋,看着一個個手抱大魚的人從台下走過,還有兩個來買魚的人穿了泳衣從湖水中暢遊而歸,他們僅僅是眼睛觀賞美景還不夠,非得要投身湖水中,與湖水零距離接觸,才盡興!

湖邊還有好些大人小孩在玩水,撿螺螄,撿石子,和我們同來的魏雲革老師也在其中,待他近前,他高興地向我們展示着剛在湖邊撿到的瓷片,他拿出幾塊瓷片,告訴我們:一個是明代晚期的,一個是清代早期的……他說若水位再低些,老舊的瓷片會出現得更多。他的話讓我想象着早期在這裡生活的漁民,他們操控着古老簡單的捕魚工具,在大風大浪中勞作,日子過得有多麼的不易,唐代張志和的《漁歌子. 西塞山前白鷺飛》「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中描述過舊時漁民的生活狀況,那時候交通不便,捕到魚,還得拿到很遠的集市上去買。而隨着現代漁業的發展,漁民的捕撈作業也變得越來越科技化、專業化。他們掌握了一些先進的技術和設備來輔助漁業生產,有條件的話,可使用聲吶技術來探測魚群的位置捕魚。禁漁期過後,湖中魚類眾多,且肥美,現在交通便利,銷路暢通,漁民們把捕魚當作一種快樂的體驗,隨着經濟收入的提高,漁民的日子也過得越來越好。

如今,美麗富饒的胡村就像一隻翱翔的雄鷹,胡光霽色,山水明月,相聚就是緣,我們在抒寫傳頌的同時,更要為她鼓掌,吶喊,慶賀![1]

作者簡介

藍弧,原名李麗紅,安徽宣城人。安徽省作協會員,宣城市作協詩委會副主任,宣州區作協副主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