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湘鄂川黔蘇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湘鄂川黔蘇區

中文名: 湘鄂川黔蘇區

主要地區: 湖北省,湖南省,四川省

建立時間: 1934年

領導人: 任弼時、賀龍

湘鄂川黔蘇區位於湖南省桑植、大庸、永順、龍山和湖北省鶴峰之間,連游擊區包括湖北省宣恩,湖南省澧縣、永順,四川黔江之間。[1]


1934年5月,由中國工農紅軍第2軍團改稱的紅軍第3軍轉戰到貴州省東部地區。7月下旬,成立了由賀龍關向應、夏曦、盧冬生、朱紹田、孫秀亮等80人組成的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至9月,初步建成了包括印江、德江、沿河、松桃、酉陽等縣各一部的黔東蘇區。10月24日 ,紅軍第6軍團同紅3軍在印江縣木黃會師。紅3軍恢復紅2軍團番號,賀龍任軍團長,任弼時任政治委員,關向應任副政治委員;蕭克、王震仍分任紅6軍團軍團長、政治委員。兩軍團的作戰與行動,由賀、任、關統一領導和指揮。接着,紅2、紅6軍團發起湘西攻勢,攻占永 順、大庸(今張家界)、桑植等縣城及廣大鄉村。11月26日,中共湘鄂川黔邊臨時省委、省革命委員會和湘鄂川黔軍區成立,任弼時任省委書記兼軍區政治委員,賀龍任省革命委員會主席兼軍區司令員。12月16日,中共湘鄂川黔省委作出《關於創建湘鄂川黔邊蘇維埃新根據地任務》的決議,並制定了《分田工作大綱》。紅2、紅6軍團抽出部分兵力連同地方幹部組成工作團,開展群眾工作,建立革命政權,發展中共組織。至1935年1月,湘鄂川黔蘇區初步建成。其範圍包括永順、大庸、桑植縣的大部地區和龍山、保靖、慈利等縣的部 分地區,東西200餘千米,南北120餘千米,人口約50萬。在蘇區分配了土地,設立了6個縣、30多個區革命委員會,主力紅軍由7000餘人 發展到1萬餘人,組建了地方武裝獨立團和游擊隊。隨後又成立了以賀龍為主席的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湘鄂川黔分會,作為軍事鬥爭的最 高領導機構。2月,國民黨軍調集80多個團的兵力對湘鄂川黔蘇區進行「圍剿」。蘇區軍民根據中革軍委實行決戰防禦而不是單純防禦, 是運動戰而不是陣地戰的指示,開展反「圍剿」作戰,相繼取得陳家河、桃子溪、忠堡、板栗園、芭蕉坨等戰鬥的勝利,至8月,打破了 國民黨軍的「圍剿」,鞏固了蘇區。9月,蔣介石又調集130個團的兵力,採取持久戰和堡壘主義的戰略,再次對湘鄂川黔蘇區進行「圍剿」。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和軍委分會為保存軍力和創建新蘇區,決定紅2、紅6軍團進行戰略轉移(即長征)。11月19日,紅2、紅6軍團撤出後,湘鄂川黔蘇區遂喪失。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