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天主教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湛江天主教堂是清末,法帝國主義入侵廣州灣(今廣東湛江市)後,天主教隨之而入,1900年法籍神父在湛江主持教務期間,提出興建的教堂,1903年由教會籌資建成。湛江天主教堂名叫維多爾天主教堂,又稱霞山天主教堂。該天主教堂位於霞山區綠蔭路,巍峨高聳,莊嚴肅穆,四周花木環繞,是湛江唯一的哥特式教堂,也是全國重點教堂之一。
原址坐落在湛江市赤坎區新華路與大德路交匯處北側,是霞山天主教堂附屬之修女院,建於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二層樓,哥特式門窗,重疊歇山頂。中西合壁,風格獨特。建築面152平方米,後側有育嬰堂。由於城建發展,此建築物已拆除。
情況介紹
法帝國主義入侵湛江後,天主教隨之而入,1900年法籍神父在湛江主持教務期間,提出興建教堂,1903年由教會籌資建成。該教堂磚石鋼筋混凝土結構,雙尖石塔,大廳能容納千人,是當時華南地區最具規模的哥特式教堂。1991年,天主教堂被列為湛江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天主教堂坐落在今霞山綠蔭路85號。哥特式,坐西向東,磚石鋼筋湎土混合結構,牆面仿石,酷似石室教堂。1900年奠基,1903年竣工,建築面積985平方米,是一座雙尖塔式建築物,前面有空地61平方米,有方柱鐵枝作圍欄。
後面是園圃,建築正面是一對巍峨高聳雙尖石塔,高指雲霄。堂內是尖形肋骨交叉的拱形穹隆,正門大門上面和四周拱璧分布的花崗欞,都是合掌式,門窗均為以顏色較深的紅、黃、藍、綠等色的七彩玻璃鑲嵌,光彩奪目。
教堂建在廣州灣法國租借地內,屬羅馬教廷領導,1925年歸北海教堂管轄。
教堂玻璃
教堂玻璃為西方建築裝飾品,常見於教堂,裝置於建物牆面上。在伊斯蘭教的清真寺,教堂玻璃藝術[1]也很常見。彩繪玻璃圖案豐富亮麗,居室中彩繪玻璃的恰當運用,能較自如地創造出一種賞心悅目的和諧氛圍,增添浪漫迷人的現代情調。其作用原理是,當日光照射玻璃時,可以造成燦爛奪目的效果。
而在電燈時代,夜間從教會內放射出的彩光,又是氣象萬千。早期教堂玻璃多以聖經故事為內容,以光線配合圖案的效果感動信徒。而一些教會所在地本地的傳說和神話,也會進入其主題之中。近代以來,教堂玻璃不僅出現在教堂,也在許多一般建築中獲得應用。在中國的建築材料分類上,稱為"教堂玻璃彩色花窗"。
教堂玻璃的製作,要求較高的美學[2]設計與科技工藝條件,尤其是大型教堂玻璃花窗往往高達十餘米或數十米,對材料、技術的要求甚高。教堂玻璃花窗的安置實際上不是為使建物內部的人能透視外部,所以花窗,特別是大型花窗,實際上承擔了「牆」的功能,是透光的牆。
參考文獻
- ↑ 教堂那些透露着神聖光芒的彩色玻璃鑲嵌畫,藝術中國,2014-10-24
- ↑ 什麼是美學?美學對人有什麼意義?,搜狐,2017-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