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亭·清秋有餘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溪亭·清秋有餘思》是南宋愛國志士和文學家林景熙的作品之一。
“ |
清秋有餘思,日暮尚溪亭。 鬢痕朝鏡覺,書味夜燈知。 夢斷潮生枕,愁新雁入詩。 思君心欲折,又負菊花期。 |
” |
— [南宋]林景熙 |
景熙義舉
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總統江南釋教的札木楊喇勒智(楊璉真迦)為了盜取來皇陵中的金玉寶玩,把在會稽的徽欽二帝以下的歷代帝王后妃的陵墓全部發掘,把剩骨殘骸拋棄在草莽中,慘狀目不忍睹,但無人敢去收拾。這時林景照正在會稽,出於民族義憤,與鄭朴翁等扮作採藥人,冒着生命危險,上山拾取骨骸。景熙收得殘骨兩函,託言佛經,埋葬於蘭亭山中[1],並移植宋常朝殿前冬青樹作為標誌,並寫了《冬青花》詩:「移來此種非人間,曾識萬年觴底月。蜀魂飛繞百鳥臣,夜半一聲山竹裂。」又作《夢中詩》四首,以悽愴的聲調記錄了埋骨的經過,抒發了自己的悲憤,並希望將來能讀到他的詩的人,知道民族正氣依然存在,沒有隨着國家的淪亡而完全消失。
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十二月初九,文天祥[2]就義八周年忌日,文天祥好友謝翱登富春山西台哭祭,寫了《西台慟哭記》,又寄詩給林景熙。林景熙寫了《酬謝皋父見寄》,一開頭便說:「入山采芝薇,豺虎據我丘;入海尋蓬萊,鯨鯢掀我舟。山海兩有礙,獨立凝遠愁。」意為:古人不得志,則隱居山林,或遁跡江海,如今國亡,何處去找一方淨土呢?因悲嘆:「行行古台上,仰天哭所思。余哀散林木,此意誰能知?」
元成宗大德初年,林景熙先後到過杭州、華亭、蘇州、無錫、鎮江、湖州以及嚴陵等地,寫了許多寄託愛國之情的紀游詩,與志同道合的朋友相處,也以詩文相互勉勵。他重過南宋故宮,江山易主,景物全非,發出「王氣銷南渡,僧坊聚北宗。煙深凝碧樹,草沒景陽鍾」的感嘆。過葛嶺時,他對已被殺死的權奸賈似道,依舊責問「誤國竟何言!」
林景熙歸隱後,曾說不再與聞世事,但當他聽到謝枋得不與元朝合作絕食而死,十分欽佩,以詩讚道:「何人續遷史,表為節義雄。」他聽到家鉉翁放歸,呈詩說:「衣冠萬里風塵老,名節千年日月懸。」把他比作蘇武,表示無限景仰。同時,他以犀利的筆鋒,借秦吉了和孫供奉,對那些寡廉鮮恥的叛將貳臣,予以痛斥。
視頻
溪亭·清秋有餘思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林景熙,國學夢
- ↑ 我國南宋大臣,捨身成仁的忠臣文天祥的一生是怎樣的?,人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