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滾水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滾水壩其實就是低溢流堰,一種高度較低的的攔水建築物,其主要作用為抬高上游水位、攔蓄泥砂。主要原理是將水位抬高到一定位置,當漲水時,多餘的水可以自由溢流向下游。因此,除了滿足取水的高程要求外,還要滿足沖砂的要求。具體根據其作用、地質、水文等因素來確定規模。[1]

工程概況

工程名。亦稱"溢流壩"。清代河工工程之一。即上游水漲至一定高程時使水可在壩頂滾流而過的壩。清代的滾水壩主要是土石壩,每座上裹頭各斜長三丈,高一丈三尺二寸;上雁翅各長三丈,高一丈八寸;金門內身各長四丈,高九尺六寸;下雁翅各長十丈,高一丈二尺;束水牆各長六丈,高一丈四尺四寸;下裹頭各長四丈,高一丈五尺六寸。牆面石後襯裡石,里石之後襯砌河磚;牆石之下,每丈每路下馬牙樁二十段;入里每丈每路下梅花樁十五段;面石每丈接頭扣生鐵錠兩個,與里石合縫處扣熟鐵鋦兩個;照金門鋪砌,壩底橫長七十丈,上下坦坡,中鋪石脊,寬二十丈;底石下,視土質之浮堅,定下樁之稀密,或上口下鎖口樁二路,下口下關石樁三路,石縫每丈橫豎扣坐鐵錠四個,用石灰及熬米汁灌縫。當水勢盛漲時開放,讓水從壩脊滾出;當水涸時,在脊上用柴土疊鑲,關攔堵御。

微山湖滾水壩

微山湖古滾水壩在微山縣韓莊湖口雙閘北、老運河西岸。《山東運河備覽》載,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建微山湖口滾水石壩,壩長約100米,兩端各修石裹頭約16.6米。滾水壩與湖口雙閘共同承擔蓄泄微山湖水的任務,議定"蓄水以一丈為度,一丈為外,民田有礙,聽其宣洩。"而此時湖口雙閘亦開啟,配合滾水壩共泄湖水。

每至湖水初漲之時,清澈湖水緩緩流過滾水壩脊,形成寬30米的水幔,剔透晶瑩,傾瀉東流,時而有魚兒在水幔上擊水跳躍,越過壩脊,進入廣闊的微山湖內。當地百姓稱此為鯉魚跳龍門。漲水之時遇上暴風雨,則十里纖道驚濤拍岸,滾水壩前狂風捲起巨浪,陣陣越過壩脊,湖口雙閘雙雙開啟,盡泄異漲之水,濤聲轟鳴,奔流東下,湖內帆船靠岸,河中糧船入港,此時登高西望,無異於東海觀潮。

適逢風平浪靜,水天一色,湖中帆船出航,扁舟遊蕩;大運河大閘放行,指揮調度來往船舶。糧艘成幫結隊,緩緩北進,縴夫在兩岸吆喝呼應,接踵而行,好一派繁忙祥和的景象。

相傳,乾隆皇帝南巡途經韓莊,大小官員急忙接應,河內船隻一律迴避,乾隆登上觀景長亭眺望微山湖,曾賦詩一首:"韓莊水氣照樓台,雨後斜陽岸不開。人在長亭深處好,風帆一一眼中來。"乾隆走後,當地官員將其墨跡刻制石碑一塊,立在作詩的長亭內,長亭因此更名為御碑亭。[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