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滿江紅·憂喜相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滿江紅·憂喜相尋

滿江紅·憂喜相尋

作者:蘇軾


原文

滿江紅·憂喜相尋 [宋] 蘇軾 憂喜相尋,風雨過、一江春綠。巫峽夢、至今空有,亂山屏簇。何似伯鸞攜德耀,簞瓢未足清歡足。漸粲然、光彩照階庭,生蘭玉。幽夢裡,傳心曲。腸斷處,憑他續。文君婿知否,笑君卑辱。君不見周南歌漢廣,天教夫子休喬木。便相將、左手抱琴書,雲間宿。 [1]

譯文

憂喜相互延續着,如同風雨一過,滿江春色。像楚王巫山之夢醒來,一切都消失了,唯有亂山如屏障般矗立。何其相似,東漢的梁鴻攜其妻孟光隱居山中,基本生活資料不足,尚能清歡。天慢慢地明亮起來,其光彩照着階級、庭院,生出如蘭似玉的孩子。 深夢裡,吐出內心的聲音;極度的難過傷心,任憑它繼續下去。卓文君的丈夫司馬相如你知道嗎?我們恥笑你的品德卑下。你還聽不到《周南》中歌詠《漢廣》篇的守禮男子,不強求於賢女,天使得《漢廣》中的男子休於喬木。於是你們相伴,左手抱琴書,到如雲飄一般遠離塵世的地方去隱居。 注釋 滿江紅:《樂章集》、《清真集》入「仙呂調」。宋以來作者多以柳永詞為準。雙調九十三字,前片四仄韻,後片五仄韻。 董毅夫:名鉞(yuè),又名毅夫。德興(江西省樂安縣)人。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進士。 梓(zǐ)漕:梓州(今四川中江縣東南)轉運副使。漕,本是管水路運輸的官,這裡代指地方轉運使職。 東川:今四川東部,宋時梓州所在地。 鄱(pó)陽:今江西省鄱陽縣。 齊安:黃州。南朝的齊朝設齊安郡,隋開皇五年(585)改為黃州。 怪其豐暇自得:驚怪董心情寬闊閒暇。 戚戚:憂愁,悲傷,急促的樣子。 進退:代指升官和降職。 憂喜相尋:憂與喜相互轉化。 「巫峽夢」二句:因梓州地近巫峽,用宋玉《高唐賦》楚王夢遇巫山神女典,謂在梓州做官,恍如夢幻,醒後空無所有,只見群山簇擁如屏風。亂山,代指巫山十二峰。 「何似」二句:《後漢書·梁鴻傳》:梁鴻字伯鸞,扶風平陵人,娶同縣孟氏女,名光,字德耀。女求作布衣麻履,編筐績布。乃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織為業,詠詩彈琴以自娛。簞瓢(dān piáo),簡陋的食具。《論語·雍也》記孔子稱其弟子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以上稱喻董鉞與柳氏清貧自守。 「漸粲然」二句:祝願董鉞將生優秀兒子。《世說新語·言語》:「謝太傅問諸子侄:『子弟亦何預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諸人莫有言者。車騎答曰:『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於階庭耳。』」粲(càn)然,明亮貌。蘭玉,芝蘭玉樹,喻佳子弟。 心曲:指內心深處或心事。 「文君婿」二句:文君婿,指西漢文學家司馬相如。文君,西漢前期臨邛富人卓王孫之女。卑辱,卑微屈辱。卓文君丈夫死後,回娘家居住,愛上了在卓家作客的文學家司馬相如。二人夜間奔出卓家,到司馬相如故鄉成都。司馬相如極貧,後來接受卓王孫的資助,作者認為卑賤可恥。 周南:《詩經》十五國風第一章。漢廣:《周南》中第九首。 休喬木:休憩與喬木之上。

賞析

詞序點明董「梓漕得罪歸鄱陽,過東坡於齊安」的原因,驚訝董視罪罷無事而「豐暇自得」的淡然心情,記錄了董續柳氏憂患與共的深情。   全詞主要圍繞董柳憂患與共的情緣展開構思,讚頌董不為五斗米折腰及柳氏不因董「梓漕得罪歸鄱陽」,「忘懷於進退」的高尚情操。   上片,由寫董的「得罪削籍」一身輕,進入到寫致仕後的美好家庭生活。開頭六句,就寫了兩個「憂喜相尋」:一是「三日而去官」的董毅夫「固不成戚」;一是柳氏「忘懷」董毅夫之「進退」而「同憂患」。他們經過了一番「風雨」的打擊之後,心情如「一江春綠」,清澈明亮;留下了楚襄王「巫峽夢」醒,身心皆空,過着巫山神女般的仙境生活。接着五句,以東漢伯鸞與德耀同甘共苦、堅貞不渝的情愛和顏回簞食瓢飲不改志的史事,進一層讚頌董毅夫與柳氏過着「清歡」、「粲然」、「光彩」而帶着「蘭玉」般孩子的恬淡家庭生活。這種生活感情,既是具體的,又是抽象的。而東坡卻能體驗人微,並能調動各種藝術手段,把它寫得富有感染力。   下片,進一層寫董毅夫與柳氏淡然面對人間煩惱,「欣然」、「益安」同「憂患」的人生態度。開頭四句,三三排比,鏘鏘有聲。「幽夢裡」,吐真言。東坡過着貶居生活,非常寂寞,只有靠虛幻的夢境來求得片時的慰藉。「腸斷處」,不理睬,一切聽自然。到了「腸斷」的境地,真摯之情自不待言。可見他們是志同道合的賢妻良夫。第五、六句又用一典,反襯出董毅夫有情有義,不是「文君婿」司馬相如忍受不住貧困而受卓王孫的賜予那樣「卑辱」的軟骨頭。顯然,東坡是站在封建傳統的觀念上來看待司馬相如的,不足為訓。第七、八、九句引用《詩經·周南·漢廣》,「夫子休喬木」意,是說賢女可求,以喻董毅夫有幸地得到孟光般的賢女為妻。東坡反其義而用之,可謂妙筆。最後三句發出衷心祝願:願董柳遠離塵世,清閒無憂,左右相伴,白頭偕老。   全詞,序言和正文互補,如道家常;想象與現實融會,情調浪漫。喻義精當,寓意深刻。五處用典引詩,不落俗套。以典代言,既精煉文字,又準確表意,實為東坡詞的一大特色。東坡與家僮建立起一種感情上一拍即合的「朋友」關係,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自己與董毅夫的宦場失意的落泊感。

創作背景

《滿江紅》作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三月。元豐四年七月,董毅夫由四川夔州路轉運副使徙梓州路轉運副使。不久,致仕,於第二年三月回歸老家江西,路過黃州。董由鄂州太守朱壽昌介紹而結識了蘇軾。蘇軾和《滿江紅》以答謝之。[2]

作者簡介

蘇東坡,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舉進士,復舉制科。治平中,入判登聞鼓院。熙寧中,上書反對王安石新法,遷通判杭州,徙知徐、湖等州。因作詩諷新法,被捕入御史獄,貶黃州團練副使、安置黃州。元祐初,授翰林學士,四年(1089),出知杭州。召入為翰林學士承旨,旋出知潁州,徙揚州。以兵部尚書召還,改禮部兼端明殿、翰林侍讀兩學士。哲宗親政,出知定州。紹聖初,御史劾其譏諷先朝罪,貶寧遠軍節度副使,安置惠州,再貶昌化。徽宗即位後赦還,病死於常州。追諡文忠。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均入唐宋八大家之列。著有《東坡集》四十卷、《後集》二十卷、《內製》十卷、《外製》三卷及《和陶詩》四卷等。[3]

參考文獻

  1. 滿江紅·憂喜相尋,詩詞名句網
  2. 滿江紅·憂喜相尋,古詩文網
  3. 蘇軾,國學大師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