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滿江紅·齊山繡春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滿江紅·齊山繡春台》

作品名稱: 《滿江紅·齊山繡春台》

創作年代: 南宋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吳潛

《滿江紅·齊山繡春台》是南宋後期官員,詩人吳潛的詩。[1]

宋末時期,詞人登上池州城(今安微貴池)東南的齊山繡春台,遙望祖國山川,風光依舊,可是河山已有異樣之感,從而引起「故國之思」,於是寫下了這首詞。

齊山,位於安徽貴池縣(宋屬池州)東南,據《齊山岩洞志》稱:此山高雖不逾三十仞,周圍不過十里,然有蓋九華之秀,可與武夷、雁盪比類,故有「江南名山之勝」的稱譽。繡春台,在齊山頂上。歷代名人,至此多有題詠。南宋抗金名將岳飛,出師之前,屯兵池州,曾乘月夜登齊山翠微亭,並留下充滿愛國豪情的詩章:「經年塵土滿征衣,特特尋芳上翠微。好水好山看不足,馬啼催趁月明歸。」吳潛昔日曾游此山。這次尋着自己昔日的遊蹤,再登此山,撫今追昔,浮想聯翩。

詩詞正文

譯文

十二年前曾經登上齊山繡春台頂,當時雙腳穩健不用拐杖穿山越嶺興致撮濃,年老俸衰後狂盪豪放之氣漸漸消失,雖然依舊面對着過去一樣的美好風景,遙想當年杜牧之登齊山所作詩篇,千年之後還令人神馳心往,而今故人不見空山寂寂格外淒冷。

齊山之下,江水永遠滾滾不停,江本岸邊,淮山上殘陽返照暮靄沉沉,遙望中原在哪裡呢,虎狼般的敵人還盤踞其中,勾踐范蠡破吳獲勝長期準備決非淺近之力,謝安謝玄大破苻堅抓住時機頃刻成功,問宇宙中古往今來興亡盛衰這是為什麼呢,其中道理啊沒有人能懂。

鑑賞

詞的上片寫登臨齊山的今昔之感。詞起筆「十二年前,曾上到、繡春台頂。」從昔日登此山寫起,說明這次是舊地重遊。昔日登山的情景怎樣呢?即十二年前詩人憑着一股少年銳氣,邁開輕健的雙腳,不需藉助竹杖,翻山越嶺,直奔台頂,是何等的瀟灑、豪放。這是詩人對昔日登臨的深情回憶。「老去漸消狂氣習,重來依舊佳風景。」十二年後,舊地重遊,風景依舊美好,而自己當年的狂放之氣卻逐漸消失了。當然「漸消」,還沒有完全消失。但不難看出,詩人這時的心境是較為悲涼的。這樣,又由眼前景而聯想到曾登臨此山賦詩抒懷的前輩:「想牧之、千載尚神遊,空山冷。」詩人看到眼前破碎的山河,嚴峻的現實,心境是悲涼的,再沒有年輕時的「狂氣」了;而且也沒有杜牧那麼超脫,所以當他想到如果杜牧在千載之下,還來神遊故地,將只見寂寞空山。「空山冷」,是對國事日非的曲折反映,是詩人主觀心境的感受,表現了一種深沉的失落感。

換頭處緊承上片「空山冷」而來,寫其居山而望。山下江水長流,山北淮山暝暝,中原一帶仍然被敵人盤踞。「淮山」,指淮水兩岸的山,宋、金以淮水為界。以江北淮山籠罩在暮色之中,暗喻中原淪陷區暗無天日,看出詩人對中原父老的深切同情。「望中原何處」,即何處望中原?作一提頓,引人注目。詩人站在繡春台上向北方金兵占領區一望,河山已有異樣之感,究竟中原在哪裡呢?弦外之音,中原土地,已非我有。「虎狼猶梗」,即中原一帶敵人還盤踞着,以「虎狼」喻敵人,可見詩人對異族統治者為害中原的切齒痛恨。一個「猶」字,表明對長期喪失國土的無比痛惜。面對眼前「虎狼猶梗」的現實情景,詩人借古喻今,提出自己的主張:「勾蠡規模非淺近,石苻事業真俄頃。」「勾蠡」,指越王勾踐和他的大臣范蠡。勾踐曾大敗於吳,屈服請和。此後他臥薪嘗膽,並用范蠡、文種等整頓朝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攻滅吳國。勾踐復國滅吳,皆因有長期計劃,故曰「非淺近」。「石苻」,指五胡十六國時的後趙石勒和前秦苻堅。他們在位時間都很短,故曰「真俄頃」。這裡暗以石苻喻金國,認為金的統治不會長久。詩人在這裡一方面指出恢復中原須作長期努力;另一方面也說明只要發憤圖強,收復失地是完全能做到的。這反映出詩人對國事的關心和他卓越的政治見解。但可惜的是詩人晚年受讒被貶,只能發出濟時憂國的慨嘆:「問古今,宇宙竟如何,無人省。」古往今來,天地萬物興亡盛衰的道理,又有誰能理解呢?全詞以「無人省」作結,頗耐人尋味。

此首寫詞人追憶十二年前登齊山的少年狂興。開頭三句點出追憶。「雙腳」二句勾勒少年登山的狂興,出語新奇。「老去」二句轉筆感慨,聯想杜牧尚能神遊千載,反映了詞人的達觀態度。以「空山冷」束拍,轉入下片感國事。換頭四句渲染登山遠眺之景,「望中原」二句點出金寇盤踞。「勾蠡」_二句以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復國與石勒、苻堅政權短命作對比,期望效法越王勾踐,表達對國事的關心。歇拍一問,寄慨深碭。全詞慷慨而不消沉,悲憤而不衰颯,表現出一種悲壯豪放的風格。

作者簡介

吳潛(1195年-1262年) 字毅夫,號履齋,原籍宣州寧國(今屬安徽) ,出生於浙江德清新市鎮。南宋後期官員,詩人。秘閣修撰吳柔勝第四子,參知政事吳淵之弟[2]。。

南宋寧宗嘉定十年(1217年),吳潛舉進士第一,授承事郎,遷江東安撫留守。理宗淳佑十一年(1251年),為參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樞密使,封崇國公。次年罷相,開慶元年(1259年),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為左丞相,封慶國公,後改許國公。被賈似道等人排擠,再度被罷相,謫建昌軍,徙潮州、循州。景定三年(1262年),為賈似道黨羽下毒害死,享年六十八歲。德佑元年(1275年),獲得平反,次年追贈少師。

吳潛與姜夔、吳文英等交往,但詞風卻更近於辛棄疾。其詞多抒發濟時憂國的抱負與報國無門的悲憤。格調沉鬱,感慨特深。著有《履齋遺集》,詞集有《履齋詩餘》。

淳佑九年(1249年)十二月,吳潛拜同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開始參與朝中最高機務。 理宗召對,吳潛表明了治理國家的殷切希望:"國家不可能無弊,就象人不可能無病一樣。現在國家的問題,連庸臣也會被警醒。希望陛下真誠重用元老,視之為醫師,集思廣益,使我等臣輩能有機會施展牛溲馬勃(藥名)一樣的微薄力量,以此方不辱您的知人之用。"

吳潛墓位於南安東田鎮湖尾山坡谷。墓丘坐北向南,前面對仙洞山。墓區有三個平台,最上面的是墓冢。墓前無碑,只有一香爐,上有"吳"字。底下一級平台上有左右對稱的兩塊石碑,正面書"吳府",反面"宋狀元宰相"。原墓文革時被毀,1985年,吳氏後人在原址上重修此墓[3]

視頻

吳潛《南柯子》

.

朝廷對於寧波的水治也是格外上心 對寧波影響最大的就是吳潛

.

參考資料

  1. 《滿江紅·齊山繡春台》 古詩文網
  2. 《吳潛簡介》 古詩文網
  3. 吳潛是怎麼死的? 快資訊;發布時間;2021-01-02 2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