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江紅 送信守鄭舜舉被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滿江紅 送信守鄭舜舉被召》 |
作品名稱: 《滿江紅 送信守鄭舜舉被召》 創作年代: 南宋 文學體裁:詩 作者:辛棄疾 |
《滿江紅 送信守鄭舜舉被召》南宋詩人辛棄疾的作品。[1]
此詞刻畫了鄭舜舉的形象、性格,讚揚了他在信州的政績和威望,抒發了作者亟盼收復北方失地的愛國激情。
這首詞作於淳熙十三年(1186年)冬,當時辛棄疾罷官閒居上饒帶湖。江西轉運使鄭汝諧(舜舉)自信州受召入京,此首即是為其送行之作。
詩詞正文
“ | <湖海平生,算不負、蒼髯如戟。
聞道是、君王著意,太平長策。 此老自當兵十萬,長安正在天西北。 便鳳凰、飛詔下天來,催歸急。 車馬路,兒童泣。風雨暗,旌旗濕。 看野梅官柳,東風消息。 莫向蔗庵追語笑,只今松竹無顏色。 問人間、誰管別離愁,杯中物。 > |
” |
— <《滿江紅 送信守鄭舜舉被召》>,<詩詞網> |
白話譯文
四海為家,胸懷天下,才稱得上真正的男子漢大丈夫,才不白白長了滿腮的鬍鬚。聽說當今聖上很注意聽取安邦治國的策略。您如范仲淹一樣有安邦治國之才能,一定能為收復北方失地,統一神州做出貢獻。會有鳳凰池飛下詔書調您入京為官。
當您離開信州時,百姓灑淚相送,連老天都悲傷得下起雨,打濕了儀仗旗幟。野梅飄香,新柳發芽,時令已在冬末,春天即將來臨。故居蔗庵人去,笑語聲歇,連松竹也失去了昔日美好的光彩。人間能緩解離愁的東西,只有杯中物啊。
作品鑑賞
這是一首送行詞。古來臨別送行的贈詞,或情深意長,或纏綿悱惻,但這首詞除歷敘友人間的真摯情感外,還飽含着對友人的熱切期待。
上片讚賞友人胸懷天下,氣概英武,才略不凡。首句寫鄭氏之遠大抱負和豪情風貌,雖是通常贊語,也畫出了鄭氏情貌。接下來說,皇上有意於治國良策,此次召你入京,你必可有所作為。"此老"二句說你有雄才大略,可當兵十萬,被金兵占領的廣大北方領土就等你去收復了,既是誇讚,也表達自己對友人的期待。
收拍點題,從鳳凰飛詔,歸結到友人被召晉京,賀其升遷,含有激勵友人乘機奮進、實現衛國壯志之意。下片賦寫依依惜別之情。開始四句描寫鄭氏即將離任時的天氣狀況和百姓泣送的情形,既渲染臨彆氣氛,又暗寫鄭氏之勤政愛民。此極言其政績卓著,深得民心。"看野梅"二句宕開一筆,以自然為象徵,說這一去,春回大地,梅柳新發,預示着將春風得意,喜訊頻傳。"莫向"以下,這回送別,想象人去園空。不惟笑語難追,松竹且為之失色,一片淒黯空寂。此加一倍寫法。最後兩句勸友人一心向前,不要回味昔日蔗庵相聚時的歡愉,就接着杯中酒,一澆離別愁吧。
與辛棄疾詞中許多贈別作品一樣,這首詞依然帶有他一貫希望北圖中原,重整河山的強烈情感。
賞析注釋
詩寫獨飲小亭時思緒之流動變化,由「興悠」而「清愁」。妙在結二句以青山圍合緊逼為喻,形容「清愁」之深廣和沉重,四方襲來,令人無法抵禦。再者,泛言「清愁」,不特指內涵,既留人想象空間,也可廣泛引起共鳴。
簡介
辛棄疾[2] (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辛棄疾生於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著有《美芹十論》、《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由於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山居。開禧北伐前後,相繼被起用為紹興知府、鎮江知府、樞密都承旨等職。開禧三年(1207年),辛棄疾病逝,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號「忠敏」。 [3]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備受排擠、壯志難酬。但他恢復中原的愛國信念始終沒有動搖,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於詞作之中。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現存詞六百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4]
視頻
參考資料
- ↑ 《滿江紅 送信守鄭舜舉被召》 詩詞名句網
- ↑ 辛棄疾簡介 古詩文網
- ↑ 辛棄疾文武雙全,才華蓋世,為何成了大宋朝最鬱悶的人 快資訊發布時間;2020-08-15
- ↑ 「辛棄疾」詩詞全集(816)首) 詩詞名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