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灤州古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灤州古城位於河北省唐山市灤州市,整個規劃區域東西長1760米,南北寬713米,總規劃用地為59.1公頃。項目占地面積2000畝,建築面積1300877.63平方米。

景區簡介

古城內景點頗多,比如東城門迎賓廣場、關帝廟、文廟,灤州衙門、接官亭等明清風格中式古典建築群,「青龍河」、「九龍溪」,北方風格水街古鎮,小吃一條街、古玩一條街、四合院客棧一條街等。一座三千年的古城光耀古今,灤州成為環渤海旅遊圈最耀眼的一顆明星。

主要景點

東城門

復原灤州古城遼代建始的厚牆闊瓦,賞帝王玉璽,了解「十八帝王巡灤走馬」的輝煌歷史。 關帝廟三國時期蜀國的大將關羽,與「文聖人」孔夫子齊名,世稱武聖關公。一座關帝聖殿,就是那方水土的民俗民風的展示;一尊關公聖像,就是千萬民眾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寄託;一塊青石古碑,就是一個感天動地的忠義教案。

灤州古城至高點,作為佛教聖地,更是灤州古城旅遊區龍穴所在,從事商業的人士,都可以請一尊自己的保護神,供奉於上。

青龍河

灤州古城環城水系古城最休閒、最適合發呆的地方,民族風情特色酒吧、茶吧、陶吧、咖啡館遍布兩岸,遊人們可以三五成群地相約與此細細品味,品嘗香茗的同時,沉醉在柔軟的時光當中,可在水上泛舟划船,體驗江南水鄉的意境。

紫金塔

灤州古城至高點,作為佛教聖地,更是灤州古城旅遊區龍穴所在,從事商業的人士,都可以請一尊自己的保護神,供奉於上。

名人薈萃

千古聖賢,伯夷叔齊:3000多年前商朝時期,灤州為孤竹國所在。伯夷、叔齊為孤竹國王子。先王薨後,兩位王子仁恭讓位。後認為周朝對商朝篡位僭越,恥食周粟,餓死於首陽山上,成為中華忠義楷模。 一代英後,蕭燕燕興遼:蕭太后,一代英後。遼景宗死後,以大遼國景宗皇后身份臨朝27年,在灤河岸邊,將大遼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推上了巔峰。 十八帝王,御駕巡灤:3000年歷史中,灤州以北方要塞地位、醉人景致風光接駕18位帝王。尤以康熙、乾隆最鍾情灤州,在此祈福、題詩,大加讚譽。 亂世奇女,楊三姐:楊三姐,伸冤不屈的民間奇女子,家喻戶曉的傳奇,戲曲、戲劇不斷將她的故事搬上舞台。

古城歷史

灤州大地物阜民豐,先後有18位皇帝駕臨於此。當灤河之子伯夷、叔齊以他們最為原始的儒家思想浸潤中原長達兩千多年的時候,在灤河上游,一個遊牧民族的女人,卻在遠眺美麗富庶的生長鮮花和水稻的地方,構築着猖狂而偉大的夢想。蕭燕燕,大遼國景宗皇后,在遼景宗死後,臨朝27年。在灤河岸邊,這個女人曾經指揮契丹軍馬一次又一次地去撞擊大宋江山。伴隨着刀光劍影,鐵騎聲響,蕭燕燕終於把大遼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推上了巔峰。金蓮川,灤河源頭一片美麗的草原。在大遼國太后蕭燕燕遺恨梳妝樓200多年後。這裡出現了一座繁華的草原城市------上都。元世祖忽必烈的發跡之地。

1260年,忽必烈在開平即大汗位。金蓮川從此成為忽必烈完成成吉思汗的遺願,向南擴張建立元朝的指揮中心。蒙古騎兵的鐵蹄進入大都後,忽必烈沒有忘記灤河,沒有忘記金蓮川。開平變成了上都,成為元朝的陪都。忽必烈以及後來元朝的統治者們,每年都要來上都避暑狩獵、處理朝政。忽必烈是從灤河源頭入主中原走進大都的,而中國歷史上另一位跨過灤河從北方進入北京的皇帝,卻在政權穩固之後,又回到了灤河岸邊。他就是康熙皇帝。睿智的康熙把目光越過長城投向了灤河。他要在這條河上一展帝王的抱負。於是,在灤河上游有了木蘭圍場,在灤河中游有了避暑山莊。後期更有乾隆帝多次駕臨灤州,無限美景讓這位偉大的皇帝留下了「千古此灤州」萬代絕句 。[1]

名人薈萃

  • 千古聖賢,伯夷叔齊:3000多年前商朝時期,灤州為孤竹國所在。伯夷、叔齊為孤竹國王子。先王薨後,兩位王子仁恭讓位。後認為周朝對商朝篡位僭越,恥食周粟,餓死於首陽山上,成為中華忠義楷模。
  • 一代英後,蕭燕燕興遼:蕭太后,一代英後。遼景宗死後,以大遼國景宗皇后身份臨朝27年,在灤河岸邊,將大遼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推上了巔峰。
  • 十八帝王,御駕巡灤:3000年歷史中,灤州以北方要塞地位、醉人景致風光接駕18位帝王。尤以康熙、乾隆最鍾情灤州,在此祈福、題詩,大加讚譽。
  • 亂世奇女,楊三姐:楊三姐,伸冤不屈的民間奇女子,家喻戶曉的傳奇,戲曲、戲劇不斷將她的故事搬上舞台。

民風民俗

皮影——灤州影

初創於明朝末年,盛行於清初,十九世紀遍布冀東各地並遠播東三省。經過數十年的輾轉流傳,派生了「邊外影」、「雙城影」、「遼南影」各個流派,同時影響了北京的「蒲田影」。所以,灤州影的唱腔豐滿,音樂優美,行當齊全,伴奏簡練,人物雕刻精巧,操縱表演生動多變,在當時人們文化娛樂生活相當貧乏的城鄉,深得廣大群眾喜愛。在灤州古城內,每天都會有精彩的皮影演出供遊客們欣賞。

剪紙——灤南剪紙

是北方剪紙「西紙東漸」藝術長廊中的重要驛站。灤州 剪紙是多民族文化藝術交融的結晶。剪紙藝術刻有各民族交融的鮮明印痕。如樂劉氏剪的花盆雕紋能找到較典型的滿回文字圖形,也能找到和出土的遼代四喜花瓶上相吻合的非常生動的三撇花飾。再如生命樹下的動物,大多是各不同民族的圖騰崇拜,灤南剪紙里已發現的有象、猴、驢、羊、牛、免、豬等7種動物,留下了民族交匯的痕跡。

評劇

正當灤州影經過一百多年的洗禮,已經唱紅北方大地的時候,另一個熠熠生輝的藝術門類瓜熟蒂落,悄然誕生在灤州,這就是評劇。評劇是由蓮花落髮展而來。所謂蓮花落,實際上就是關外的「二人傳」,關里叫蓮花落,也叫「蹦蹦戲」或叫「打蓮花落的」。據史料載,自唐以降,蓮花落已經遍及大半個北方,只是各地唱法不一,唱詞簡單,表演樸素,還沒能形成戲。評劇的出現,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評劇表演藝術家。灤州土生土長的就有小白玉霜、韓少雲、金開芳、洪影、筱俊亭等;成名後來灤州根問祖的有新鳳霞、谷文月、戴月琴等。這些璀燦的明星,不但光耀了中華藝術的瑰寶評劇,也光耀了灤州,光耀了灤州人民。

典故傳說

夷齊讓賢

3000多年前的商朝時期,伯夷、叔齊是孤竹國國君墨胎氏的兩個兒子,伯夷是哥哥,叔齊是弟弟。伯夷知情達理,叔齊聰慧過人。夷、齊均以賢德為重。墨胎氏臨死之前,立叔齊為君,以繼父業,振興孤竹。墨胎氏死後,叔齊想:"伯夷是兄長,理應為君。"於是讓位於兄長伯夷。伯夷說:"父臨死前立你為君,怎能讓位於我,父命不能違呀。"於是,他就悄悄騎着馬逃走了。叔齊見兄長走了,自己仍不肯為君,也逃走尋找伯夷去了。武王徹底推翻了商朝,平定了天下,建立了周朝。伯夷、叔齊隨之隱居首陽山,採薇(又稱野碗豆)食之。一位老婦人問他們為何採薇而食,夷、齊答曰:"武王為臣,紂王為君,臣伐君乃不義之舉,故恥食周粟。"婦人答道:"普天之下,皆為王土,薇不也是周王的嗎?"伯夷、叔齊覺得此話有理,於是連薇也不採了,餓死在首陽山上。

老馬識途

周惠王十四年(公元前664年),山戎統兵萬騎,攻打燕國。燕莊公抵擋不住,向齊桓公請求支援。齊桓公遂舉兵救燕。山戎聞齊師大隊人馬將至,落荒而逃。孤竹國降將將齊軍誘入「迷谷」之中,自己則乘人不備逃之夭夭。此時天色已晚,「迷谷」之地,寒氣逼人,飛沙走石,咫尺難辨。齊軍前後隊失去聯繫。齊桓公不知所措,忙向管仲求教解危之計。管仲遂讓隨行兵士敲鑼打鼓,使各隊聞聲來集,屯紮一處,俟至天明。誰知,天雖放亮,沙漠中卻炎熱異常,又無飲水,一望無際的沙漠難辨方向,全軍將士焦急萬分。管仲見狀,忙向齊桓公建議道:「臣聽說老馬識途,大王不妨令人挑選數匹老馬放行,或許可以尋見出路。」 齊桓公依其言。大軍果然隨老馬走出了「迷谷」。

尋蟻求水

東周列國時期,今遷安屬于山戎令支國。有一年,山戎令支國發兵攻打它的鄰國——燕國。燕國抵擋不住,只好向齊國求救。於是齊桓公率兵討伐山戎。當大軍行至爪村伏龍山(今龍山)一帶駐紮時,山戎令支國將濡水(灤河)截斷了,造成伏龍山周圍20多里無水。齊國軍隊無水喝,齊桓公只得叫士兵鑿山找水,結果未能找到泉水。齊桓公的謀臣公孫隰朋向齊桓公進言說:「臣聽說螞蟻找有水的地方築穴居住,應當找蟻穴處掘水。」齊桓公按公孫隰朋的主意讓士兵在伏龍山的北面搜尋蟻穴,結果又未找到水源。公孫隰朋說:「螞蟻冬天找暖和的陽坡居住,夏天才涼快的背陰坡居住。現在是冬季,螞蟻一定在山的陽坡居住,不能亂掘。」軍士按他說的,果真在伏龍山的陽坡山腰處找到蟻穴,掘到泉水。齊桓公稱讚說:「隰朋可稱得上是聖人了!」因此,將該泉稱為聖泉,伏龍山也改龍泉山,後來又簡稱龍山。為飲水思源,使甘泉永存,後人砌石為井,名為龍泉井,至今古井尚存,泉水清洌如初。

旅遊信息

公交

從灤縣汽車站(火車站對面)乘坐公交101路、102路到巡灤府站下車,可到古城南門。

開放時間

09:00-21:00 (周一-周日)[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