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濱綏鐵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濱綏鐵路,原稱東清鐵路東線,是西伯利亞大鐵路的一部分。自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綏芬河市,全長548公里,是中國連接俄羅斯西伯利亞鐵路的一條幹線[1]。其全線歸哈爾濱鐵路局管轄。

概況

目前,濱綏鐵路全線為複線電氣化鐵路。綏芬河口岸地區線路為標準軌距、寬軌距共行線。

歷史

濱綏鐵路最初是沙俄西伯利亞大鐵路的幹線組成部分。由中東鐵路建設局勘測設計。設計標準為:

  • 軌距1.524米(與俄國軌距相同);
  • 最小曲線半徑320米;
  • 限制坡度,山區地段不大於15‰,平緩地段不大於8‰;
  • 路基邊坡1∶1.5,寬度5.55米;
  • 混砂道床,正線厚0.47米,站線厚0.43米;
  • 鋼軌類型為32公斤/米;
  • 枕木配置,正線1500根/公里,站線1200根/公里;
  • 到發線有效長為503米和580米;
  • 橋樑載重為L13、L15、L20;
  • 通信線路3條、重要區段5條、哈爾濱至綏芬河直通電話線1條;
  • 信號採用臂板信號。

1897年8月28日,濱綏鐵路在東寧縣開工。1898年6月9日,從哈爾濱和俄國的烏蘇里斯克(雙城子)兩地分別向東向西相向施工。

1900年3—7月,義和團在中東鐵路沿線攻打俄軍、拆毀鐵路,迫使工程一度中斷。10月,鋪軌工程復工。1901年全線修通,11月14日開始臨時營業。1903年7月14日,中東鐵路全線通車。

1935年3月,滿洲國購買中東鐵路後,於1936年6月17日將寬軌改為準軌,軌距為1.435米。

因高嶺子站附近線路是張廣才嶺山脈的虎峰嶺越嶺線路,盤山展線造成運輸困難。高嶺子線1901年3月建成通車後,山高路險,線路坡道、曲線設計均達極限,上坡列車需雙機、甚至三機牽引。不僅運能受限,且經常發生事故。滿鐵1935年從蘇聯手中奪取了中東鐵路路權後,決定在修建鐵路隧道(現杜草下行隧道)直接穿過虎峰嶺,並建設開道繞行線連接亞布力站和治山站。1937年7月,杜草隧道開工,1940年春開道線繞行線路工程開工,1940年年內完成土建工程和區段鋪軌。1942年7月31日杜草隧道竣工,開道繞行線同時竣工交付運營。開道繞行線也被稱為「魚池線」,西起亞布力站,穿過杜草隧道後到達虎峰嶺東側的治山站,全長47.2公里。為會讓通過隧道的列車,日本人在虎峰嶺西側設置杜草站。隧道開通後,濱綏線上的貨物列車走開道繞行線,客車、零擔列車走高嶺子線。過往高嶺子線的列車上坡時,仍需補機推進。

1939年起,滿鐵在東門至一面坡之間修建複線,全部改為40型鋼軌,1942年建成。

1945年8月,蘇軍進駐東北後,又將軌距改為寬軌。1946年4月,蘇軍徹底撤出東北後,東北鐵路管理總局又將寬軌改為準軌。同年,東北行政委員會決定,將香坊至亞布力站間複線拆除,將拆下來的鐵路器材支援東北其它鐵路的恢復和建設。

哈爾濱至一面坡站(不含)屬哈爾濱鐵路分局管轄;一面坡以東歸牡丹江鐵路分局管轄。

1958年國家開始重新修建哈爾濱至牡丹江站間的複線恢復。1988年哈爾濱至牡丹江站間的複線完成。1990年已全部更換為50型鋼軌,貨物列車上行達3300噸,下行為1800噸,旅客列車為700—800噸。列車對數也逐年增多,年輸送能力達9790萬噸。

2010年7月牡綏段電氣化工程開工:按照國家一級、雙線電氣化鐵路標準設計,時速目標值為每小時200公里,設計新線全長138.823公里,設7個車站,總投資106.2億元。2015年12月28日竣工並開行旅客列車,這是中國首條在東北高寒地區、丘陵地帶建設的電氣化鐵路。改造後牡丹江至綏芬河間旅客列車運行單程耗時將由目前4小時縮至1小時,貨物運輸能力將由現在每年的1200萬噸增加至每年5000萬噸左右,客運能力將由現在的每年100萬人次提高到每年213萬人次。

2016年4月,哈牡段電氣化工程開工。2018年12月27日開通運營[2],首發列車為K7196次列車,由哈爾濱鐵路局牡丹江機務段的和諧3D型電力機車牽引。

視頻

濱綏鐵路上的貨運列車 東風8與和諧N5會車 相關視頻

濱綏鐵路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