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灘頭年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灘頭年畫

灘頭年畫是湖南省寶慶(現在為邵陽市)隆回灘頭鎮漢族民間工藝品之一。是中國漢族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中國農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種類在最盛期達六十多種。由於歷史的原因,現存二十餘種,多以祝福新年的喜慶豐登,免除災禍的古老民間習俗為題材,反映人們對生活的美好祝願和精神寄託。從題材內容和品種來看,可分為神像(門神、財神和灶神)、吉祥如意、故事(戲文、仕女娃娃)三大類。

基本內容

中文名:灘頭年畫

榮譽: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特點:色彩火紅鮮艷,造型粗獷誇張

性質:手工木版水印年畫

種類:神像、吉祥如意、故事

產地:湖南省寶慶隆回灘頭鎮

基本簡介

前言

魯迅先生收藏的年畫目錄中所列的第一幅《老鼠嫁女》,就是灘頭年畫的版本,此畫大英博物館亦有收藏,其產地就是湖南寶慶(現在為邵陽)隆回灘頭鎮。

歷史淵源

自唐末發明木版印刷以後,民間年畫運應而生,經宋、元兩代的發展,至明代已經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明末出現套印彩色年畫,至清雍正、乾隆年間,以其不同的地方特色和風格,形成以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為中心的兩大流派,並逐步發展繁盛起來,達到極盛時期。據《邵陽地方志》記載:「元初大德年間(公元1297年—公元1307年)流行在江南一帶的趙元帥像,就是邵陽灘頭印的。」可見邵陽灘頭年畫的產生比其它地方要早。從灘頭年畫的《老鼠娶親》畫上刻有「楚南灘鎮新刻老鼠娶親全本」字樣,稱楚南不稱湖南,為明代所產無疑。清嘉慶年間,灘頭一帶盛產五色紙,灘頭紙被列為貢品,同時行銷省內外,灘頭木版年畫由此遐邇馳名。同治年間舉行國喪,曾明文禁令灘頭印發「歡樂」題材的年畫,可見最遲在同治年間灘頭年畫已相當發達。

鼎盛時期

民國初年是灘頭年畫的全盛期,當時較有影響的作坊有二十多家,其中以「忠良美」、「生盛昌」、「和順昌」、「正大昌」等較為著名。這些作坊除印刷年畫外,還生產各種土紙與各種花紙。每年中秋過後,各家作坊即開始生產年畫。大型作坊僱工十餘人,小型作坊是全家老少投入製作。臨近年關,灘頭鎮各家店鋪的大批年畫由畫商批量銷售往貴州、雲南、廣東、廣西、湖北、江西、陝西等省,同時還遠銷泰國、越南、香港等東南亞國家與地區,年銷售量高達七百多萬張,居全國年畫產地第三位。

年畫種類

灘頭年畫的種類在最盛期達六十多種。由於歷史的原因,現存二十餘種。灘頭年畫多以祝福新年的喜慶豐登,免除災禍的古老民間習俗為題材,反映人們對生活的美好祝願和精神寄託。從題材內容和品種來看,可分為神像(門神、財神和灶神)、吉祥如意、故事(戲文、仕女娃娃)三大類。

神像類

灘頭年畫中的門神,始以神荼,鬱壘畫像作為門神。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記載:「相傳唐太宗患病,聞門外有鬼魅呼號,以告君臣,秦叔寶請與尉遲敬德戎裝立門外以伺,太宗准奏,夜果無事;乃命畫工圖兩人形像,懸掛宮門左右,後世沿襲門神以鎮邪。」又傳唐玄宗子病時命畫工吳道子繪鍾馗像,以打鬼和驅除邪惡。故灘頭年畫也就是隨之增加了秦叔寶、尉遲敬德和鍾馗的畫像。門神有托貨、廣貨和水貨之分。托貨銷往全國各地和國外,以神荼、鬱壘和秦叔寶、尉遲敬德畫像為主,廣貨銷於廣東、廣西一帶,因該地尊關羽「關公」、「關帝」,故廣貨的門神一般改為關羽畫像為主,水貨又稱苗貨,主要銷往湖南的湘西地區和雲南、貴州的苗族地區、門神以苗族英雄神像為多見。據研究中國民間年畫的王樹村教授考證,以苗族英雄神像為門神,全國為灘頭年畫獨有。以畫幅大小分,托貨有托全、托半、托二、托四,廣貨有全甲、二甲,水貨有水二、水四。

灘頭年畫神像類中的財神,以趙玄壇(亦稱趙公元帥)的畫像為多見,寶慶民間多信奉道教,而趙玄壇則被道教尊為「正一玄壇元帥」,傳說能驅雷役電,除瘟禳災,主持公道,求財如意。將趙公元帥的畫像貼在門上,以求神庇佑平安,人畜興旺,五穀豐登,財源茂盛。

灘頭年畫神像類中的灶神,亦稱「灶君」、「灶王。」《禮記•禮器》孔穎達疏:「顓現氏有子日黎,為祝融,祀以為灶神。」傳說舊俗夏曆臘月二十三夜或二十四日,用紙馬飴糖等送灶神上天,謂之送灶;除夕又迎回,謂之迎灶。迎灶時,各家各戶都要將灶神畫像供奉於灶頭或灶首,認為灶神能掌管一家禍福。

吉祥如意類

灘頭年畫吉祥如意類中,有「和氣致祥」、「子孫萬代」、「年年發財」、「金玉滿堂」、「麒麟送子」等樣本,多是表現吉祥喜慶、寓意祝福等題材,反映人們追求生活的美好願望和理想。

故事類

灘頭年畫的故事類中,有許多人們熟知的《桃園結義》、《西湖借傘》、《珍珠塔》、《四美圖》、《西廂記》、《老鼠嫁女》等歷史故事、戲劇情節和神話傳說。其中《老鼠嫁女》,我們看到尖腮細腿的鼠類,鳴鑼開道,新郎着綠衣黃馬,新娘着紅裝坐花轎,抱雞、提魚、吹喇叭的隊伍好不熱鬧,只有大黃貓是痴呆像。「有女者不必去攀高貴,專找有權勢的」這一民間是非觀念表現得何等充分,何等鮮明!

興旺原因

灘頭鎮地處湘西南雪峰山余脈,這樣一個既非交通要道,非文化重鎮的小山村為何有如此發達的年畫生產呢?據調查,主要有原因如下幾點:(一)灘頭鎮歷史上是生產土紙的重要基地,而且質量較高,乾隆年間已被列為貢物,同時本地峽山口生產一種全國少有的岩漿泥巴,經過錘鍊製成一種略帶膠性的岩漿泥水,刷在紙上,製成印刷年畫用的粉白紙(它也是製造香粉紙的原料),而且當地的泉水又宜於上色,這些都是年畫生產的優越物質條件。(二)灘頭鎮屬寶慶府管轄,寶慶曾是湖南四大木版印刷基地之一,有一批技藝精湛的刻版、印刷工匠,這是發展年畫生產必不可少的技術條件。(三)湖南是楚文化發祥地之一,文化藝術淵源悠久,湘西素有貼門神之習俗,據《寶慶府志》記載:「節序正月一日為元旦,畫神荼、鬱壘(即門神),以御凶神」,此歷史之根源。(四)由於灘頭經濟的活躍,為紙張生產和銷售打通了渠道,寬廣的銷路也促進了年畫的民展。

年畫特點

灘頭地處湘中雪峰山脈南端,在此起彼伏的山巒懷抱之中。淵源悠久的楚文化傳統,獨特的湘中民俗民風和人文地理環境孕育了灘頭木版年畫的特殊面貌和豐富內涵。與沿江水陸交通便利的「桃花塢」「楊柳青」等地木版年畫相比,灘頭年畫很少受到西洋畫、文人畫的影響,保留着淳樸、稚拙、幽默的美感特色,更具有一種強烈的原始生命力。它不假修飾,宛如樸素大方的山野村姑,散發着濃郁的泥土芳香,並以濃烈的湖南「辣味」而獨放異彩。在這種作品面前,人們感到了藝術的聖潔與崇高,出自勞動者之手的藝術品,閃爍着平易而睿智的光亮,以寬厚博大的品格,傳遞着我們民族幽默自信的情感氣息。

灘頭年畫在構圖上飽滿簡潔,大多對稱呼應,大與小,疏與密,虛與實,動與靜的處理十分得體,畫面統一而不零亂,集中而不堆砌,使人感覺十分舒適。其造型古拙、幽默、變形大膽洗鍊,神態優美生動。與表現內容諧調相應。如《老鼠嫁女》畫面右角上蹲着一隻貓,這隻貓接受老鼠送雞送魚的賄賂,眯縫着眼,任老鼠吹吹打打招搖而過。運用擬人手法,加以誇大變形,顯得栩栩如生,拙中顯精,雅俗共賞。同時也抨擊了社會的官場弊端,使之賦予深刻的社會意義,更顯得格外幽默有趣,耐人尋味。《門神》則刻意誇張人物揚起的劍眉,那黑白分明又大又圓的不合比例的身材,都是為強調有「神」,突出其「意」,可謂「得意而忘形」。以單刀直入雕刻的線條方圓結合,稚拙剛健強烈的力度和節律感。它的色彩風格表現更為獨特,毫無拘束地大膽使用高純度原色,形成補色對比,以自制槐黃、藤黃、靛青、葉綠、黃丹等為主,色彩配置不受真實對像的限制,用大小冷暖不同的的色塊,巧妙相間,最後壓上墨線,有的還灑上鑫片,並用筆描繪出美須、嘴唇、面臉等處,稱之為「開臉」,整個畫面在變化中求統一,形成鮮明、強烈、熱辣的基調,使人聯想到湖南的辣椒味。用岩漿泥水製成的粉白紙滲而不滯,透而不糊,滲跡圓潤,是我國印刷年畫中獨一無二的紙張。當地的泉水又特別起色,使用這種紙和水來印刷年畫,顏料印上去更顯得艷麗奪目,厚重明快,還有浮雕感,充分體現了年畫氣喜洋洋的民間氣氛,更加強了它的鄉土意味。這種在造型、色彩上的不受真實對像的限制所表現出的隨意性,完全是農民群眾的審美思想的體現。

灘頭年畫特有的創作規律和藝術風貌,至今仍閃爍着迷人的魅力和光彩,顯示着旺盛的藝術生命力。那情感對像,情感內容以及情感形式體現的傳統「基礎本體」所蘊涵的民族文化精神,有着巨大的潛在性和可能性,那些出自勞動者之手的藝術品歷經千百年竟生生不息,其中的力量和奧妙不正是那種如黃土般樸厚,如藍天般清澈;那種平易而壑智,出自民間,卻蘊含着中華民族最基本,也最深刻的文化內涵的原因所在吧!

年畫搶救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灘頭年畫的搶救和發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987年4月灘頭年畫研究會應邀參加山東維坊全國民間木版年畫展覽,使灘頭年畫受到了參觀展覽的中外專家、學者的格外青睞,他們爭相購藏。近年來,灘頭年畫研究會盡力挖掘和整理了一批優秀傳統作品;發動和組織民間老藝人,採用傳統的工藝製作,逐步恢復了它們的生產;寫出一定學術價值的論文。同時着意在傳統木版年畫上覓尋新路,即不僅在發掘,主要在發展,意在尋找溝通傳統文化藝術語言的新蹊徑。

民間美術既是藝術之源,又是藝術之流。當地的畫家向民間美術學習,用「母親藝術」的乳汁作滋養在心靈中融化,使自身的藝術素質有了根基,去創造具有民族精神內涵和審美思想的淵流中,一頭又深入到農村現實生活中,把握母親藝術的脈絡,與時代跳動的脈博融會貫通,表現新時代人們的新風俗與精神面貌。

年畫大事記

清朝嘉慶年間,灘頭一代盛產「五色紙」,被列入貢品送往宮廷。堪稱灘頭年畫的前身,故灘頭年畫俗稱「花紙」。

清朝道光年間,灘頭和順昌老闆胡奇甫又繪製了《桃園三結義》、《花園贈珠》、《西湖借傘》等十幾種戲文故事新品種。

民國初期,灘頭年畫生產達到全盛期,小鎮有生產作坊108家,工人2000餘人,年產高達3000多萬份,當時著名的作坊有正大昌、大生昌、大成昌、道生和、生成昌、和順昌、松榮祥,鍾良美、寶悅來、天順昌、義生和等。

解放後,有段時間灘頭年畫被作為封建迷信品而禁止生產出售,致使年畫生產近乎停頓。

1958年,灘頭年畫重新獲得批准生產,當年銷量達20多萬張。

1963年,湖南省群眾藝術館組織美術工作者到灘頭學習考察,利用傳統技術加上現代內容,創作了《工農聯盟》、《擁軍優屬》等新畫稿刻印出版。

文化大革命中,灘頭年畫列為「四舊」,大量印板被付之一炬,有些版本就此失傳。

1979年,應貴州商業部門要求,灘頭年畫才得已恢復生產。

1982年,灘頭的年畫作坊又增加到十二家,產銷量達140多萬張。

1985年邵陽市成立了「灘頭年畫研究會」,以隆回縣文化館為主對灘頭年畫進行挖掘、整理,並恢復刻印了失傳的「托全」門神《秦叔寶》、《尉遲恭》和《花園贈珠》等印版。

年畫榮譽

1988年,隆回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

1994年,灘頭年畫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美術一絕銀獎。

2003年9月,灘頭年畫在全國傳統工藝品大展中榮獲金獎。

2003年2月18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正式啟動的新聞發布會上,灘頭年畫被列入該工程的首批項目。  [1]

參考文獻

  1. 灘頭年畫炎黃風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