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滴水觀音(吳延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滴水觀音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滴水觀音》中國當代作家吳延彩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滴水觀音

我喜歡賞花,但不喜歡養花。

無論是什麼花,雍容富貴如牡丹,單薄卑賤如牽牛花,我都喜歡,就是不願意養。因為我怕,怕因為我的淺薄和粗心,導致花香消玉殞,抑或,花的壽命已盡,凋零委頓在我的憂傷里。所以,這些年,我一直沒有養過花,哪怕是一株仙人掌。但我喜歡花,喜歡到如醉如痴,喜歡到視花為友,比花為愛,就連綠化帶里的扁竹花、田野里的不知名的草花,我都發自內心的傾慕、喜歡。每當走在街上,遇到賣花的小攤,我都會駐足觀賞一番,問問賣花人哪種花叫什麼名字,但賣花人大都熱衷於推銷自己的商品,對我的虛心求教,虛於應付,我也不以為意,反正我是不買,不是因為怕花錢,而是不敢養。

今年暑假,樓上室內的牆皮脫落了許多,麻麻坑坑地,很是難看,於是利用假期,將其重新裝修了一番。裝修完以後,大舅哥來我家,看到客廳里空蕩蕩的,就說,放上幾盆花吧,既美觀,又淨化空氣。我推說養不了,我們倆都懶,不是伺候花的人。一日晚自習回家,快到樓門口時,碰到大舅哥,打招呼後,大舅哥說給我送來幾盆花,先養養看,有好處的。我既驚且喜地回了家。一進屋門,眼前頓時綠意洶湧,雖然有心理準備,但還是驚詫萬分。其中兩盆雖然面熟但不知名稱,一盆雖然不熟但知道名稱——滴水觀音。

這是一株怎樣的植物啊!株身已達一米多高,其干粗短,根部呈棕褐色,越往上,綠韻漸濃;植株的三分之二是頎長的葉柄,葉柄有鞘,約占柄的二分之一;柄上頂着一片較之一般花草來說可以用碩大來形容的葉子,其大小不遜於荷葉,狀如長心形;葉子只有六七枚,且很沒有規律地向四下伸展着,懶洋洋地;葉片正面有角質光澤,背面顏色較淺,葉緣微波,葉脈明晰。我尤其驚詫於它不合常規的外形,葉干比例不協,葉柄肆意伸展,葉子碩大不拘。其碧黛汪洋,綠意恣肆,使整個客廳都為之輝映了一層綠暈,逼視得另外兩株花相形見絀,黯然神傷。

我有點手足無措,問妻怎麼養;妻說摸索着養唄。相處之後,我沒上心於如何養它,而很好奇於它的名字,為什麼叫滴水觀音呢?聽說這種花有毒,不能碰的,我對它有點兒敬而遠之。不幾天,它好像很適應這個新環境,漸漸長出兩片新葉來。新葉剛出時,像極了小麥抽穗時的樣子,嫩嫩的,如脫殼的新蟬,經不起一絲風吹雨打;又極若草尖上的一滴清露,瑩瑩如玉,一觸即碎,讓看到它的人感覺就像面對一隻名貴的青花瓷瓶,不敢近賞,不敢觸摸,神秘莫名。三兩天的樣子,葉子已經有成人的巴掌大小了,生長之迅速令人驚詫。嫩葉的綠意也在逐漸加深,直追那幾片老葉子。

每當回家後,我就遠遠地看着這株滴水觀音,雖然還沒有開花,只是這一株碧綠,就讓我心馳神往,浮想聯翩了。我不想查電腦了解它的結構和習性,我喜歡觀察,喜歡妄猜。它的植株的沒有一點兒觀音菩薩的影子和神韻,最起碼它的葉子要規規矩矩,莊嚴肅穆,抑或慈眉善目,笑容可掬,但是它沒有,一點兒也沒有。滴水我倒是注意到了,葉心或葉緣有時濕津津的,甚或聚集成水珠,葉緣上的像要滴下來的樣子,而尤以早晨和晚上為甚。也許它的性格如觀音吧,慈悲,度厄,救世。但它有毒啊,如何慈悲?如何度厄?如何救世?百思不解,益思其解。

一天早上看省新聞,報道中有一個男子接受採訪,好像在說是被綠化帶里的植物給毒到了,中毒的圖片上看到,他的嘴唇腫得老高,整個面部都已變形。細心一聽,正是被滴水觀音給毒的。原來這個男子在路上看到綠化帶里有一種植物綠得喜人,便順手摘了兩片嫩葉放到了嘴裡,不一會兒就成這糗樣子了。新聞主持人最後總結說,綠化部門應該樹一塊牌子以警示路人。看了這則新聞,我心裡突然有一種豁然的感覺——我猜到了滴水觀音之所以為「觀音」的緣由了。肅然為聖者,必以慈善的面目示人;凜然為神者,必以親和的氣質面世;但絕不可讓眾生產生狎昵不敬之感,以誤導其失去虔敬心,忘卻苦難是人生的必修課。對於那些脅肩諂笑,遊戲不恭,漫意採花折枝者,必給予小小的懲戒,讓其警醒,使其不離正途。這才是真正的慈悲,這才是真正的度厄,這才是真正的救世。

再看這株滴水觀音,覺得它真像一尊佛了,瞋視人間,笑看百態。恍惚間,自己如臨化境,一舉一動,一思一念都在佛光的普照中了。它穿時越空的慧聰已不讓我擔心其會玉殞,而是讓我敬畏,繼而,這種敬畏生出更深一層的怕,怕我粗蠻的性情褻瀆了它的神聖。因為我始終認為,花草就應該在山野田間,生於斯,度化愚蒙;殤於斯,化成泥土。不應在溫室暖房裡奢享安逸,直至夭亡,然後被棄之垃圾堆里,那何止是摧香殘艷,簡直是暴殄天物了。

三棵花中的另一棵可能不適應新環境,已經有點兒干葉了,妻說大舅哥家還沒送暖氣,如果我們養不活,明年開春再給他送過去。我聽了心裡一陣輕鬆,盼着春天快快到來。

阿彌陀佛![1]

作者簡介

吳延彩,男,山東省夏津縣人,中學高級教師,任教語文學科。曾參加過全國詩歌大獎賽獲二等獎,零星文字曾在《齊魯文學》《意林》雜誌刊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