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瓮沃焦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漏瓮沃焦釜,漢語詞語,拼音是lòu wèng wò jiāo fǔ,出自《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解釋為用漏瓮里的余水倒在燒焦的鍋里。比喻情勢危急, 亟待挽救。
出 處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且救趙之務,宜若奉瓮沃 焦釜也。」[1]
《田敬仲完世家》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創作的一篇文言文,收錄於《史記》中。田敬仲完世家:田完本名陳完,陳國公子,因陳國內亂而逃亡齊國改名田完,其八世孫田和奪取齊國政權,史稱田氏代齊。作品出自《史記》卷46田敬仲完世家第16卷。
作者簡介
司馬遷(約公元前145或前135年—?),夏陽(在今陝西韓城西南)人。出身史學世家,父親司馬談官至太史令。司馬遷十歲時隨父到長安,先後求學於董仲舒和孔安國門下。二十歲開始遊歷名山大川,所到之處均考察風俗,採集史跡傳說。繼承父親太史令的職位後,司馬遷得以飽覽朝廷藏書,又隨漢武帝到各地巡遊,增長了見識;他同時開始着手整理史料,以完成父親寫一部「名主賢君、忠臣死義之事」的通史的遺願。 漢武帝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出征匈奴時因友軍接應不力身陷重圍,在矢盡糧絕的情況下投降匈奴,司馬遷因上疏為李陵辯護觸怒武帝,被處以宮刑。受此大辱,司馬遷憤不欲生,但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決心「隱忍苟活」。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完成了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名著《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