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漢斯·艾斯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漢斯·艾斯勒照片來自 mubi.com

漢斯·艾斯勒(德語:Hanns Eisler,1898年7月6日萊比錫出生-1962年9月6日逝於東柏林),猶太人,奧地利法西斯作曲家、音樂理論家和社會活動家。他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國歌《從廢墟中崛起》的作曲者,在歐洲樂壇享有盛譽。 艾斯勒曾在維也納音樂學院學作曲,師從勛伯格。1924年獲維也納市創作獎,1925至1933年在柏林音樂高等學校任教。希特勒上台後,他於1933年流亡國外,此間他曾為英國寫電影音樂,在紐約新社會研究學校南加利福尼亞大學任教。1942年在好萊塢從事電影音樂寫作,曾擔任喜劇大師卓別林的音樂助理。1962年9月6日病逝於東柏林

他是前東德國歌的作曲者、馬克思主義信徒,左派思想造成他一生動盪流離,說精采說悲哀一體兩面。他曾參予一次世界大戰,在戰爭中卻充滿疑問。奧地利戰敗後回到維也納,1919-1923年間隨荀白克學習,他是荀白克信徒中第一個使用十二音列作曲者。1925年移居柏林,1928年在馬克思工人學校任教。此時的艾斯勒已是活躍的共產主義支持者,作曲也明顯的有左傾政治色彩。同一時期他和劇作家布雷希特(Bertolt Brecht 1898-1956)開始交好,布雷希特是德國現代劇場改革者,被譽為二十世紀最重要和影響最深遠的劇作家,影響後現代劇壇和美學至深。終其一生他們二人友誼未斷,艾斯勒也為多部布雷希特劇本寫作配樂。1933年艾斯勒布雷希特自知無法見容於納粹政權,雙雙離開家鄉。布雷希特先是落腳丹麥,1941年定居美國艾斯勒則辛苦許多,歷經布拉格維也納巴黎倫敦莫斯科西班牙等地,終於在1938年取得美國永久居留權,1942年在洛杉磯布雷希特會合。在美期間,艾斯勒為記錄片和好萊塢商業電影寫作配樂。艾斯勒一生總計寫下四十部配樂,成為他創作的最大宗,再來就是他著名的聲樂作品與合唱音樂。此外,他也從其戲劇配樂中取材,以組曲等名義出版管弦樂作品,是接觸其配樂的重要管道。


作品影視

Hanns Eisler: Lenin (1935)


參考資料

  • books.com.tw[1]
  • 影片來源[2]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