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漫步遐想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漫步遐想錄》是一本書籍,該書是盧梭生前最後一部作品,一直到去世,此書的最後一篇僅寫了2頁。 盧梭的作品崇尚自我,抒發感情,熱愛自然,這些特色在《漫步遐想錄》中表現得比其他作品中都更突出。這部作品中的盧梭是處於最純真狀態中的盧梭。這部作品是他跟自己的心靈親切交談的產物,是對自己的心靈的分析和解剖。 他的遐想純粹是寫給自己看的,是為自己在重讀時能重嘗撰寫時的甘美而寫的。我們在這部作品中可以看到他不加修飾的純樸、無可懷疑的真誠、不再被論戰和熱情所激動的才智。這正是《漫步遐想錄》的魅力所在。 《漫步遐想錄》是「洋經典」系列之一,這一系列為讀者推薦了一批小巧玲瓏的外國文化好書,叢書所選作品來自各國大家,都是人文學科中的精華,不少是作家的代表之作,而且可誦易讀。它們題材各異,體裁不限,文學、歷史、哲學、宗教、社會、倫理無所不包,隨筆、散文、遊記、自傳、小說、論著應有盡有。一冊小書,凝聚人類智慧,在輕輕鬆鬆的閱讀中,我們和世界溝通心扉。 盧梭的文學作品具有自己鮮明的特色。他崇尚自我,抒發感情,熱愛自然,被公認為十九世紀歐洲浪漫主義文學的先驅。這些特色在《漫步遐想錄》中表現得比在他的任何其他作品中都更突出。在這部作品中的盧梭是處於最純真狀態中的盧梭。 《漫步遐想錄》中的十篇《漫步》沒有預定的次序,並不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漫步之一》說明作者在寫這部作品時的精神狀態以及這部作品的主旨:現在的問題已不再像《對話錄》那樣想要說服讀者並進行辯解,而是對作者的內心進行分析,進行解剖,以認識自己。 《漫步之二》記述一七七六年十月二十四日作者在梅尼孟丹山岡附近被一條狂奔的大狗撞倒、暈死過去的那次事故。在這次事故後,作者發現人們在他死後將給他怎樣的對待,從而對爭取世人對他有所了解失去最後的希望。 在《漫步之三》中,作者講到他怎樣在青年時期就下定決心,一到四十之年就擺脫社交生活,開始隱遁,過自食其力的清貧生活。而正是這個轉變遭到他原來的友人的猛烈攻擊,導致與他們決裂。 《漫步之四》嚴格說不是一篇遐想,多少像是對說謊這個問題的論述。 《漫步之五》是對聖皮埃爾島小住時的回憶,無疑是十篇《漫步》中最優美的一篇。在這裡,作者指出真正的幸福在於既不回顧過去,又不瞻望將來,心中既無匱乏之感也無享受之感,既不覺苦也不覺樂,既無所求也無所懼,而只感到自己的存在這樣一種境界。 《漫步之六》通過作者和一個小瘸子的一段軼事,說明他生來就不能容忍為跟別人生活在一起而必須忍受的束縛,因此從來就不適於生活在這個文明社會之中。 《漫步之七》說明植物標本的採集怎樣使盧梭得以跟天地萬物融為一體,跟整個自然打成一片,從而忘記他的迫害者。 在《漫步之八》中,盧梭再一次講到他向他的迫害者對他的污衊凌辱進行長期的辯解掙扎之後,發現這種辯解掙扎出於自負之心,而一旦擺脫了這種自負之心,他就能聽命於必然,得到內心的寧靜。 在《漫步之九》中,盧梭說明他把他的幾個孩子送進育嬰堂的原因,駁斥他的敵人把他說成是一個不近人情的父親,駁斥他們說他仇視孩子的指責。 《漫步之十》是在同華倫夫人相識五十周年時對她的追思,對在她身邊的短暫幸福歲月的回憶。原稿僅寫了兩頁,作者就在一七七八年五月二十日離開巴黎,應吉拉丹侯爵之邀,遷居到他在埃爾姆農維爾的別墅中去。七月二日在那裡猝然離世。這篇《漫步》也就始終沒有完成。 貫串於這十篇《漫步》之中的是盧梭生活在其中的社會中的人對他一致進行迫害的感覺,是他孤立於人類社會之外的感覺。當他走上街頭,他覺得人人都在暗中對他進行監視,人人都對他抱有敵意。甚至有一次當他隻身深入山間幽谷,以為到了自古以來從未有人到過的地方時,出乎意料之外地發現了一座織襪廠,他也深信在這廠子裡,沒有參加過莫蒂埃村以蒙莫朗牧師為首的製造陰謀的人,連兩個也數不出來(《漫步之七》)。在《漫步之八》中,又說「這個聯盟網羅了世間所有的人,無一例外,它也一成不變;我完全相信,我將在這可怕的放逐中了此一生,永遠也窺不透它的秘密」。這種錯覺當然是盧梭得了被迫害狂後精神錯亂的產物。

作者簡介

讓雅克·盧梭 (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國十八世紀偉大的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傑出的民主政論家和浪漫主義文學流派的開創者,啟蒙運動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主要著作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新愛洛漪絲》、《植物學通信》等。 盧梭認為: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同時,他認為順應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盧梭聲稱: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夠得到的東西,只做他喜歡做的事情,我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 盧梭生前遭人唾棄,死後卻受人膜拜。盧梭被安葬於巴黎先賢祠(Le Panthon)。1791年12月21日,國民公會投票通過決議,給大革命的象徵盧梭樹立雕像,以金字題詞自由的奠基人。 盧梭的觀念滲入社會風氣,成為時尚。年輕人模仿《愛彌兒》,要做居住在城裡的野蠻人。路易王太子也深受《愛彌兒》的影響,按照盧梭的觀點從小教育他的兒子,學一門手工匠人的手藝。據說,這就是路易十六那個著名的嗜好業餘鎖匠的由來。 雖然起初法國啟蒙運動的自由主義作 ……

內容預覽

我在世間就這樣孑然一身了,既無兄弟,又無鄰人,既無朋友,也無可去的社交圈子。最願跟人交往,最有愛人之心的人竟在人們的一致同意下遭到排擠。他們以無所不用其極的仇恨去探索怎樣才能最殘酷地折磨我這顆多愁善感的心,因此把我跟他們之間的一切聯繫都粗暴地斬斷了。儘管如此,我原本還是會愛他們的,我覺得,只要他們還是一個人,他們是不會拒絕我對他們的感情的。然而他們終於在我心目中成了陌生人,成了從未相識的人,成了無足輕重的人,因為這是他們自己的本願。而我脫離了他們,脫離了一切,我自己又成了怎樣一個人了呢?這就有待於我去探索了。不幸,要進行這樣的探索,我就不能不對我的處境先作一番回顧:我必須通過這番思索,才能從他們轉為談我自己。十五六年以來,我一直處在這 ……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