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漫遊城牆(魏福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漫遊城牆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漫遊城牆》中國當代作家魏福春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漫遊城牆

去南京城牆博物館,是在參觀了雨花台之後。雨花台自然去過,城牆博物館是第一次聽說。孤陋寡聞了。

南京城牆博物館為國家一級博物館,位於秦淮區老門東邊營1號,毗鄰中華門瓮城,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城牆專題博物館。

只是留給我們遊覽的時間僅半個小時,帶隊的說不要超過45分鐘。在他看來轉一圈30分鐘足矣,更主要的是接下來還有活動。

只能走馬觀花。

南京城牆博物館總建築面積12000平方米,地上地下各兩層空間。博物館藏品有1718件(套),珍貴文物166件(套)。

南京城牆是明代都城城牆,修築於14世紀中後期,由明太祖朱元璋設計並督工,長江中下游五省近百萬工匠參與,歷時28年建築而成。城牆最高26米,頂部窄處為2.6米,寬處19.75米。城牆上建垛口13616個,窩鋪二百座。從內到外由宮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垣組成。其中京城13門,城垣35.267公里(現存25.091公里),是世界上現存最長的磚石構造城市城牆。外郭18門,長約60公里,遺蹟約30公里,圍合城市面積達230平方公里。無論歷史還是現狀,南京城牆長度和規模都可謂世界第一。

南京城牆的營建規模巨大,耗用了大量的建築材料,尤以磚材所用最多。經已發現、可辨別的城磚銘文統計,明朝初年參加南京城牆磚製造的有:湖北5府31個縣,湖南7府(州)19個縣,江蘇6府(州)26個縣,安徽6府(州)28個縣,江西12府68個縣。同時,工部至少7個單位、軍隊系統26個以上的單位參與了城磚的燒造。

城磚製作工藝繁雜,可以說高標準,嚴要求——擇土:製作城磚的土,以黏而不散,粉而不沙的黏土為上。暖水:將河水或井水運至暖水池中暴曬一至三天,讓水中可溶性鹽逐漸析出。練泥:將過篩後的土和暖過的水混合,在池中浸泡,去除土中的雜質和酸、鹼成分。壓泥:將浸泡過的磚土濾成泥膏,經過人、畜的反覆踩踏,去除氣泡,使其細密光滑,然後制坯、陰乾,裝窯、燒窯……南京城牆磚的製作,體現出中國較為成熟的生產責任制體系——參與造磚的各級工作人員,其職務和姓名都印於城磚上,上至府州縣各級官員,下至造磚管理人員與燒造工匠。這種精確到人的責任制度,有效加強了制磚工序的管理和監督,確保了城牆磚的質量。

古人智慧,令人驚嘆!

展廳里不僅有影像介紹,還有模型展示——宮城、皇城、京城、外郭……一目了然,宏偉壯觀。就說京城13門,每座城門都建有規模大小不一的城樓,設有瓮城的城門建有閘樓,形成前後兩座樓。每座城門均設木質包鐵的雙扉城門和上下啟閉的閘門(俗稱千斤閘)各一道。所有城門位置皆據城防和城市整體布局需要而設置:城東設朝陽門(中山門);城南設正陽門(光華門)、通濟門、聚寶門(中華門);城西設三山門(水西門)、石城門、清涼門、定淮門、儀鳳門(興中門);城北設鍾阜門、金川門、神策門(和平門)、太平門。

除三山門(水西門)、石城門、聚寶門(中華門)分別沿襲了南唐都城的龍光西門、水西門和南門舊址外,其餘10座城門均為明朝時期新建。現存聚寶門(中華門)、神策門(和平門)、清涼門、石城門和重修的朝陽門(中山門)。

清朝時期增開城門三座:草場門、小北門、豐潤門(玄武門)。現存豐潤門(玄武門)。民國時期增開城門八座:海陵門(挹江門)、雨花門、中華東門、中華西門、新民門、武定門、漢中門、中央門。現存海陵門(挹江門)、新民門、武定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增開城門兩座:解放門、集慶門。

一座座城門看過去,老實說(眼)有不逮,稍遠點便有些模模糊糊看不真切。好在有智能機,點一下儀鳳門,儀鳳門即刻顯現,當中有一行文字——建於明洪武年間,地處長江南岸,是進入南京城的要道,軍事位置十分重要。圖文並茂。又按了一下石城門——石城門在南唐時稱大西門,明代改建後,因城門可遙望石頭城,故名石城門……

漫遊城牆,雖說浮光掠影,淺嘗輒止,但要說的是,此「游」不虛![1]

作者簡介

魏福春(凡生),上海市作家協會會員、上海老新聞工作者協會會員,中國微型小說學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