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漾濞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漾濞槭

中文學名:漾濞槭

拉丁學名:Acer yangbiense

科:槭樹科

屬:槭屬

漾濞槭(Acer yangbiense),槭樹科槭屬植物,是世界上最稀有和瀕危的物種之一。漾濞槭(Acer yangbiense)是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陳又生博士2003年發現的槭樹屬新種,此前僅在漾濞縣蒼山西坡馬鹿塘發現5株。《中國物種紅色名錄》將漾濞槭受威脅的等級評價為「極危」,雲南省將其納入20個優先拯救保護的極小種群野生植物[1]

珍稀發展介紹

漾濞槭是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國家植物標本館博士陳又生於2002年發現生長於大理境內馬鹿塘一帶的。後經他用3至4年的時間進行全世界大範圍考察論證,這種植物樹種只有漾濞縣蒼山西坡馬鹿塘一帶有,因而被命名為「漾濞槭」。2007年陳又生再次深入本縣境內考察,確認漾濞槭在縣境內也只有4株。2008年,BGCI和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聯合對漾濞槭採取保護行動。

2008年陳又生博士通過人工輔助授粉獲得了漾濞槭種子。考慮北京的氣候條件以及中科院昆明植物園在槭屬植物種質資源收集保育方面的優勢,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孫衛邦研究員與陳又生博士達成協議,在昆明植物園協助開展漾濞槭的人工繁育及遷地保護工作。

昆明植物園開展此項工作後,該園尹擎高級實驗師對採集到的漾濞槭種子進行了一系列多個水平的萌發處理試驗,種子開始萌發。目前,已成功培育出漾濞槭幼苗千餘株,為該物種的遷地保護、未來物種回歸自然實現種群人工恢復提供了重要支撐。[2]

最新發現

新華網2016年5月11日消息,據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消息,我國科研人員近日在雲南大理髮現6個極度瀕危植物漾濞槭的野外新居群,共400餘株。此前,漾濞槭的野外已知存活數量僅有5株。新發現對探明漾濞槭的野外分布具有重要意義,並對這一極小種群的研究和保護帶來希望。

2016年4月至5月,在NSFC-雲南聯合基金重點項目「極小種群植物高風險滅絕機制及保護有效性研究」野外調查中,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孫衛邦研究組對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縣大花園、潘家河、太平鄉、順濞鄉等地開展了近一個月的野外調查,發現並單株定位了漾濞槭新居群6個,共400餘株。

基因組裝進展

組裝完成的漾濞槭基因組大小約為666Mb,其Contig N50達到5.48Mb,Scaffold N50大小為44.92Mb;重複序列占比68.0%,28320個蛋白編碼基因得到了從頭或基於同源基因的功能注釋;通過BUSCO分析得到了95.5%的組裝完整性評估。

「通過與葡萄的全基因組共線性分析顯示,漾濞槭在核心雙子葉共有的一次古基因組六倍化事件後,沒有再經歷過全基因組的重複事件;另外,與葡萄染色體相比,4、6和8號染色體未檢測到染色體間的插入或重排,說明漾濞槭染色體中保留了大量祖先染色體成分。」昆明植物所研究員馬永鵬說。[3]

參考來源